高考作文開頭排比段

喜歡牡丹花,不僅因為她高貴艷麗,還因為牡丹花是幸福美好的化身、繁榮昌盛的象徵,給我帶來很多的快樂。每到開花時節,牡丹就開著雍容華貴、嬌俏艷麗的花朵。牡丹盛開的那些日子就成了我們全家的快樂節日。

我的脾氣不好,作業多的時候,我的心情總是非常煩躁,那時候誰要和我說話,我都不搭理,恨不得在自己腦門上貼張紙條,上面寫著:別理我,煩著呢。可是一回到家,一看見那盆牡丹,聞著那芳香,就氣消了。牡丹花多美呀,香味多宜人呀。嗅嗅牡丹花,看著新綻的花苞,我的臉上也像盛開了一朵鮮花,心裡也蕩漾著笑意呢。

從牡丹花開出第一朵花後,繁忙的爸爸,生活也變得有規律起來:每天早早起床,去看那些牡丹花兒;每天下午,他推掉了許多應酬,為的就是要早早地回家看看盛開的牡丹花。早出晚歸的他成了晚出早歸,回家後就和我們一起去看牡丹,順便說著身邊有趣的事情,往日被忽視的親情,因為牡丹的盛開,現在變得濃得化不開了。

我愛我家的牡丹,特別是牡丹盛開的時候,這些花不僅僅開在花盆裡,也開在了我們全家人的心裡。

有這樣的作文點評:“排比句有氣勢。不過,這樣的開頭是不是很時髦啊?多幾把板斧好不好?難道只有排比是修辭手法嗎?……我對排比句沒有意見,更沒有深仇大恨,但是我現在看到排比句就想吐。……這一代人真是把排比句害苦了,我為排比句感到悲哀。”

有些考生為確保自己高考作文得高分,總結出高考作文“三比法”。所謂“三比法”,就是把三個排比句放在開頭或結尾,為的是“以文采把閱卷老師震住”。比如談“理想”,三段排比,赫然置於篇首或篇尾:

理想是帆,理想是槳,助你劃向幸福的彼岸。

理想是磚,理想是瓦,助你建造夢想的樓房。

理想是繩,理想是索,助你攀登希望的山峰。

如果話題是“誠信”,自然也可以照貓畫虎,生吞活剝。更有所謂的《高考滿分作文叢書》奉此技法為必勝之法,也有不少教師為學生提供這樣的“妙文選段”,讓學生熟讀成誦,以臨場套構。難怪有些評卷者有如此提醒:“在評卷過程中,大小組長們反覆叮囑評卷員的一句話是,不要被那些文字漂亮、排比成堆、花哨唬人的文章騙過,其中有很多是套構之作,實際上與話題無關。”(引自《XX語文高考評卷者絮語》)

可是,“排比”成為騙人之術,“套構”之法,罪責並不在“排比”本身。

“排比”這種修辭,曾經以它的氣勢,以它的節奏,以它的整飭之美,讓人愛不釋手,樂此不疲。何止我們如此!《詩三百》中的重章疊句,迴環往復,在和諧韻律中,傳達出一種別樣的情感和韻味;《孟子》中的排比,層層疊疊,如長江大浪,奔騰而下,咄咄逼人,橫行無阻;韓愈傳世文章中的排比,飛流直下,語勢犀利,情感充沛,令人心折……不用舉例了,順著文化的長河而下,有太多的美麗風景都有著排比的雄健姿影。排比,曾經是多少人的至愛。

因其“無辜”,正有替“排比”正名之必要!

其實,“排比”並無罪,罪在所用之人。“排比”在有些人的筆下成了炫目的油彩,“油彩”背後卻是失血的嘴唇。矯揉造作渲染出的氣勢只能是紙上的老虎,可嚇人一時,卻經不起針尖之刺。而因說理層次需要而用的排比,在環環相扣、層層剝蔥中引出自己的觀點,自然可以以理服人;因情感需要而用的排比,發乎自然,出於真情,自然可以觸動讀者內心最柔軟的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