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變成小魚作文

如果有人問我:“如果你會變,你要變成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回答:“我要變成一個愛心小天使,去幫助全世界的人們健康、快樂。” 

這天早晨,我輕輕扇動翅膀,飛往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去尋找需要幫助的人。我飛呀飛呀,突然,我被一個悅耳、動聽的音樂吸引了過去,那裡圍著許多人,我擠進人群里,只見是一個可憐的乞丐正在吹笛子。吹到一半,他停了下來,拿起放在旁邊的破碗,向圍觀的人們走來,他變著腰畢恭畢敬地懇求人們的施捨。人們聽了音樂後好像滿足了,便紛紛離去。我心想:如果每個人都擁有一顆同情心那該多好啊!我拿出魔杖,輕輕一點,賜予了他勤勞與智慧,讓他自己去勞動,去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又繼續向前飛,看見一個盲童正在吃力地、小心翼翼地用拐棍探著路。我輕輕地走到他跟前,說:“小朋友,放心吧,我一定會讓你重見光明。”我拿出魔杖,輕輕一點,賜予了他一雙明亮的眼睛,他現在也能像我們一樣看見蔚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看見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我飛過了一條河又一條河,來到了貧困山區。那裡的孩子們面黃肌瘦、缺衣少食,更談不上讀書了。作為愛心小天使,幫助他們是理所當然的。我拿出魔杖,輕輕一點,地面上頓時變出了各種各樣的食品、衣服,變出了一所學校,一個遊樂園……我要讓這裡沒有貧窮,沒有飢餓,永遠充滿歡樂。我幫助了乞丐、盲童和整個貧困山區,心裡無比快樂,但我覺得仍微不足道。

世界上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幫助的人,我們應該伸出援助之手盡力去幫助他們。作為愛心小天使的我,能讓全世界的人們獲得快樂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非常想當一名老師,假如我是老師,我不會布置太多作業,只會讓學生們每天抄10個詞語,一句句子;每周背一首古詩,讓他們反覆背。

假如我是老師,我會讓學生們都準備一本溝通本,可以讓學生和老師們溝通,談談自己的心裡話,或者寫一些自己的感受。

假如我是老師,我不會太過分嚴格要求學生,我不會讓他們怕我,下課可以與我談談,說說笑話,但上課要專心聽講,我會讓一片死板的課文,變得生動有趣,這樣學生就會喜歡聽我上課。

假如我是老師,我每個季節都會帶他們去某個地方遊玩:

春天,我會帶他們去公園去放風箏,享受春天的美。

夏天,我會帶他們去划船,從中得到快樂。

秋天,我會帶他們去農民工作的地方,讓他們體會到農民們的辛苦勞動。 冬天,我會帶他們去滑雪場,滑冰、打雪仗和堆雪人,讓他們知道童年的生活是愉快的。

我會用寓教於樂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的當中得到快樂,我相信如果我是一名老師,我會是一名受人喜愛的老師!

人和書的親情

梁曉聲

大約在三十年前,一個上海女孩兒成了雲南插隊知青。她可算是知青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了,才十四五歲。她是個秀麗的上海女孩兒,曾被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導演邀去試過鏡頭。女孩兒的父母作為大學裡的領導,“文革”中在劫難逃,自然是被首批打入另冊的了。女孩兒的家自然也是被抄過的了。在“文革”中,知識分子的家一旦被抄,那么再也找不到一本書了。

女孩兒特傷心,為那些無辜的書哭過。

然而這女孩兒天生是樂觀的,因為她已經讀過不少名著。書中某些優秀人物那時就安慰她,開導她,告訴她人逢亂世,襟懷開闊樂觀是多么重要。

艱苦勞動女孩兒只當是體魄錘鍊,村荒地遠女孩兒只當是人生的考驗。女孩兒用歌聲和笑容,以青春的本能向那個時代強調和證明著她的樂觀。

但女孩兒也有獨自憂鬱的時候。對於一個愛看書的女孩兒,到哪兒都發現不了一本書的時代,是一個多么可怕的時代啊!

有次女孩兒被指派去開什麼會,傍晚在一家小飯館討水喝,非常偶然地,她一眼看到一本書,那本書在一張竹榻下面。人不爬到竹榻下面去,是拿不到那本書的。女孩兒的眼睛一旦發現了那本書,目光就再也不能離開它了。

女孩兒的心激動得怦怦跳,女孩兒的眼睛都發亮了!

女孩兒聲音顫抖地問:“那……是誰的書?……喏,竹榻下面那本書……”大口大口地吃著飯的男人們放下了碗,男人們擎著酒杯的手僵住了,熱鬧的划拳行令之聲停止了……

小飯館裡那時一片肅靜,每一個人的目光都注視在女孩兒身上——人們似乎已經好幾個世紀沒聽到過“書”這個字了,似乎早已忘了書是什麼……“書……竹榻下那一本書……誰的?……”

一個男人終於回答她:“別管誰的,你若爬到竹榻下拿到手,就歸你了!”

女孩兒喜上眉梢,樂了。

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

於是,十四五歲的,秀麗的,已是雲南插隊知青的這一個女孩兒,在眾目睽睽之下,當即往土地上一趴,就朝竹榻下面那一本書爬去——雲南的竹榻才離地面多高哇,女孩兒根本不顧一身乾乾淨淨的衣服了,全身匍匐著朝那本書爬去……

當女孩兒拿著那本書從竹榻下爬出來,站起來,不僅衣服褲子弄髒了,連臉兒也弄髒了,頭髮上滿是灰……

但是女孩兒的眼睛是亮晶晶的了,因為她已經將那本書拿在自己手裡了啊!

“你們男人可要說話算話!現在,這本書屬於我了……”

小飯館裡又是一陣肅靜。

女孩兒疑惑了,雙手緊緊將書按在胸前,唯恐被人奪去似的……

大男人們臉上的表情,那一時刻,也變得肅然了……

那一本書是《青年近衛軍》。

如今,當年的女孩兒已經當媽媽了,她的女兒比當年的她還大兩歲呢!

她叫林哲,是“文革”結束後中國為數不多的幾位法學博士中的首位女博士。

人之愛書,也是足以愛得可愛的啊……

(選自新華出版社《沉默的牆》一書)

【閱讀手記】

本文的主題非常鮮明:人,要熱愛讀書。作者在文中多次強調了這個主題:

①當家被抄後,女孩兒“為那些無辜的書哭過”——為書而“哭”,就是一種愛啊。

②當女孩兒由上海來到雲南,“女孩兒也有獨自憂鬱的時候”,因為找不到一本書——為書而“憂鬱”,也是愛呀。

③當女孩兒偶然發現一本書時,“心激動得怦怦跳”、“眼睛都發亮了”——為書而“激動”、“喜悅”,這就是愛。

④當聽說拿到書就可以歸自己時,女孩兒不顧自己乾乾淨淨的衣服,在眾目睽睽之下就向書“爬”去——為書而願意付出任何代價,這不正是愛嗎?

⑤當把書終於拿到手時,女孩兒“雙手緊緊將書按在胸前”——擔心書被奪走,正是愛的表現。

⑥文章開頭寫女孩兒從上海到雲南,遭遇人生的重大變故但依然樂觀;文章結尾寫女孩兒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幾位法學博士中的首位女博士”——正因為愛書,女孩兒才能如此幸運。

由此可見,如果能夠用主題貫穿全篇,並在具體的敘述和描寫之中體現主題,那么主題就一定會鮮明突出,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深深地打動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