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萬里長城的作文

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周代。當時周宣王為防禦北方民族的侵襲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公元前7世紀,許多諸侯國,如齊、魏、趙、燕、秦等,都修建了自己的長城,以防鄰國的人侵。公元前22l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不久,便下令開始修築長城,把秦、燕、趙等國北部的長城連線起來,並加以增築、擴建,築成西起臨挑東達遼東的秦長城。漢武帝時也曾數次修築長城,用來保護河套、隴西等地以及東西往來的交通。

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l年),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在各自邊境修築高大的城牆,將列城和烽火台連線起來,綿延不絕,故稱長城。當時各諸侯國的國土面積大小有別,故各國的長城也互有短長。據文獻記載和遺蹟顯示∶楚長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漢水,越鄧縣、內鄉岳山至沁陽,總長近500乾米;齊長城起於今山東平陰,經泰安、萊蕪、章丘、淄川、臨胸、安丘、諸城,至膠南人海,總長達500乾米;魏長城起自華山,沿黃河北行,長300乾米;燕長城有兩道,南長城長約250千米;北長城長約650乾米。這些長城自成體系,互不聯貫,比起秦、漢的長城,大有遜色。

秦長城西起今甘肅東部,經今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和遼寧等省、自治區、直抵鴨綠江,長達5000多乾米。漢長城更長於秦長城,達l0000餘乾米。至今,散布在新疆至河北數省、自治區之間的漢長城烽魑遺蹟仍處處可見。此後,北魏、隋朝都有修築長城的記載。公元5~7世紀,北魏、北齊、北周相繼修築的長城各有650、l000和l500乾米。公元l2世紀,金代也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至外貝加爾地區修築長4000多千米。明代為防止元代北逸殘佘勢力南下侵擾,也不斷地修筑北方長城。明朝修築長城的工程延續200多年,初期修建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達祁連山麓,全長7300多乾米;中葉以後經過修繕的自山海關至嘉峪關一線的長城比較完好,便被人誤為是歷史上長城的起點、終點。

實際上,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及以後各朝代修建的長城長度相加超過50000乾米。所以長城堪稱是“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里”的偉大工程奇蹟。修築長城的工程之巨大,確實驚人,僅以明代修築的長城估算,需用磚石5000萬立方米,土方一億五乾萬立方米。如用來鋪築寬l0米、厚35厘米的道路,可以繞地球兩周有佘。歷代為修築長城動用的勞動力數量也十分可觀。據歷史文獻記載∶秦代修長械除動用三十至五十萬軍隊外,還徵用民夫四五十萬人,多時達到一百五十萬人。北齊為修長城一次徵發民夫一百八十萬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徵發民夫數萬、數十萬乃至百萬人修長城的記載。

複雜的地形、奇特的結構

長城作為防禦工程,它翻山越嶺,穿沙漠,過草原,越絕壁,跨河流,其所經之處地形之複雜,所用結構之奇特,在古代建築工程史上可謂一大奇觀。在沙漠地區,乾里流沙,缺少磚石,漢長城採用當地出產的礫石和紅柳,分修築充分發揮礫石抗壓性能和柳枝的牽拉性能,這兩種材料結合砌築的城體非常堅固,經歷兩乾多年風沙雨雪的衝擊,不少地段仍屹立高達數米。在西北黃土高原地區,長城大多用夯土夯築或土坯壘砌,其堅固程度不亞於磚石。如甘肅的嘉峪關長城牆體,修築時專門從關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運黃土,夯築時使夯口相互咬實,這種牆體土質結合密實,牆體不易變形裂縫。明代修築長城以用磚、石砌築和用磚石混合砌築為主。牆身表面用條石或磚塊砌築,用白灰漿填縫,平整嚴實,草根、樹根很難在縫中生長,牆頂有排水溝,排除雨水保護牆身。

長城在重要的道口、險峻山口、山海交接處設定關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長城下設水關,使河水通過。出於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遠處建有突出的牆台,便於左右射擊靠近牆體之敵;相隔一定距離又有敵樓,用來存放武器、糧草和供守卒居住,戰時又可用作掩體。在長城沿線還建有獨立的烽熔、烽台,用於在有敵來犯時,舉火燃煙,傳遞信息。

長城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自從長城開始修建以來,在長城內外,就演出了許多壯麗的歷史活劇。許多驚心動魄的偉大戰役就在這裡發生,許多改朝換代事都與固守長城的得失有關,可以說大郭中國歷史都是在長城內外寫就。隨著長城內外著名戰例的發生,也湧現姑了不少著名人物,包括許多軍事家和政治

蒙,大大豐富了長械這座豆古建築的文化內函。戰國時代李牧在趙國主待修建長城並利葡長誡抗擊匈奴侵犯,立下豐功偉績,開創車代壁壘防禦戰的光輝戰例,受到廣大人民謝印,為紀念他的功績,後人在雁門關修築斧牧洞以為紀念,至今詞堂遺址尤存。

我心目中的長城

長城,是我早已嚮往的去處。暑假裡,我如願以償飽覽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長城風光。

八達嶺聳立在北京西郊,遠望起伏連綿,近看山嶺陡峭。長城盤鏇在山樑上,像騰飛的龍。站在長城上往下看,只見停車場的一輛輛轎車如甲蟲,一個個行人如螞蟻;往上仰望,藍天白雲,烽火台傲然挺立。登長城看起來容易,走起來氣喘吁吁,好不容易才走到好漢坡,大家都累得汗流滿面。媽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到了長城不自滿。”聽了媽媽的鼓勵,我又堅持往上登,終於登上了八達嶺長城高處--烽火台。爸爸告訴我:這是古代秦朝,為了防禦匈奴的入侵,勞動人民用肩挑手扛,用磚石砌成的。以後逐漸連成了萬里長城。我們的心情都很激動,從不同角度,選取不同的景點,拍下了10多個鏡頭。

站在長城上,我浮想聯翩:二千多年前,在那么惡劣的條件下,勞動人民就能燒出那么質好量多的火磚,砌成了堅實的城牆,實在是了不起!我們要弘揚中華民族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把祖國的各行各業建設得蒸蒸日上、欣欣向榮。

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們要保護好長城,更要弘揚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我今年9歲了,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了要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材,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為世界的和平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心目中的長城

在孩提時代,長城,就已經出現在我的識字圖片了。圖片中的長城,蜿蜒連綿,如同一條巨龍,龐繞在群山之顛,橫貫於黃河南北,如此氣勢磅礴,如此雄偉,在我幼小的心中留下了一個驚嘆號。長城,使我的童年夢增加了斑斕的色彩。當我一點一點慢慢地長大和懂事時,我心中的這個驚嘆號從來沒有改變。當聽到別人談論長城如此偉大時,心中竟會油然而生的驕傲與自豪。這好像成為我的一種習慣,一種本能一樣。一提到長城這兩個字,就象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我心中,使我為它激動、為它自豪、為它而魂牽夢繞,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力量。後來,我才知道,這是每一個中國人對長城的熱愛。當我打開書本,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的時候,我知道了長城是中華民族所創造的奇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我開始覺得,長城,不僅僅是一面長達6300公里的牆,在它的背後,有著我要尋找的答案。

我曾經在工人文化宮最高一層看昆明,這是我難以忘懷的經歷。因為我是第一次如此接近過自己的故鄉。我嚮往著神聖的長城,因為我有一個夢———站在長城上看中國。

終於,我實現了這個從孩提時代到少年時代就有的夢想。那一天,我第一次登上了心目中的長城!晴空萬里,長城在陽光的照耀下是如此輝煌,讓我錯覺長城就是一條正在歇息的巨龍。每一步都放得很輕很輕,生怕驚擾了這條巨龍的美夢。我感到全身充滿力量,一直用力向前跑、向前跑……終於停下了腳步,放眼望去,我看見了祖國壯麗的河山,神州大地。站在長城上看中國,我感到從未有過的感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時間不再流逝,我看見了沉睡了千年萬年的身軀,被喚醒;我看見了君王爭霸,戰場上萬馬奔騰……站在長城上,我感到了長城博大的胸懷,它守侯在這裡已經有幾千年了。它是歷史的證人,目睹了多少王朝的興亡,多少生命的開始與結束。它本身就是一座歷史的豐碑,記載著多少讓後人徘徊不已的回憶。這世間風雲變幻無窮,可長城是亘古不變的真理。長城是沉默的,因為它的沉默與無言,是對歷史完美的詮釋;長城又是有靈魂的,每一塊磚,每一塊石頭都是長城的精魂,一聲蒼鷹的破空悲鳴,將是長城的千古絕唱……啊,長城!你的背後,蘊含著多少真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