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

人們常說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因為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透過城市,我們能看到它內心深處的追求。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風格和各自的魅力,而城市本身也擁有一種氣質。氣質這東西,不是一朝一夕間形成的,這種氣質,是悠遠人文歷史的積澱,一如城市裡人的脾性,是一種經年的累積。每每遊走於城市之間,留在我心中的往往不僅是視覺的印象,更是感受與體驗的記憶。一個有魅力的城市,自然是離不開有魅力的建築的,很多時候,城市沉澱的歷史魅力,就靠建築風貌來體現。優秀的建築總是能夠攝人心魄,而要成就一份高雅的氣質,形成獨具一格的魅力,就不能不靠城市的建設者們窮其畢生而又經世的營造。

在歐洲,許多城市留給我的印記首先就是它的建築。比如說佛羅倫斯,迷人的古城風貌令人難忘,可最讓我忘不掉的還是那座色調鮮明的聖瑪利亞大教堂。不管從哪個角度望去,這座恢宏的教堂都是這座美麗城市的地標。華美的背後蘊含著許多華美以外的故事,這種近乎完美的意象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1296年,教堂就正式動工建設了,工程一直持續到1375年才初步完成。說它只是初步完成是因為它遠遠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最吸引我們目光的紅色穹頂在那個年代並不存在。當時由岡比奧所作的設計很有創意,現在的穹頂下部是一個直徑超過四十二米的八邊形結構,牆的高度也超過了五十米,然而當教堂的大部分工程完成之後,它的頂蓋卻造不起來了,而且一耽擱就是幾十年的時間。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歷史就是從這座教堂的穹頂開始的。十五世紀初,菲利波?布魯奈萊斯基開始研究如何建造這個頂蓋,於是他去了羅馬,潛心研究古羅馬的建築遺蹟,尤其是拱券和穹頂的作法,探究一度失落的智慧和才能,這一去就耗用了他幾年的光陰。1420年布魯奈萊斯基精心設計的尖矢形穹頂終於動工興建了,到1431年穹頂完成,又經歷了十多年的時光。應該說布魯奈萊斯基是一位非凡的天才也是一位能工巧匠,但他也沒能看到自己的傑作最終完成,1446年,當穹頂上的採光亭仍然在建的時候,他就撒手人寰了。他的後來者持之以恆的努力使我們有機會面對這樣一座偉大而崇高的建築。一個世紀之後,當米開朗琪羅設計羅馬聖彼得教堂穹頂的時候,也曾經謙遜地說,自己可以建一座更大的穹頂,但卻不可能比聖瑪利亞教堂的這座更美。當我在幾百年之後來到佛羅倫斯面對這座建築的時候,我深深的領悟到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和那些平庸者的區別,他們已經把自己的生命和靈魂揉入了自己的創造,正是這種穿越時空的生命力,深深地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來人。穹頂旁高高矗立的鐘樓的設計營造者喬托也是帶著遺憾辭世的,一樣走在工程沒有完成的時候,大師們窮其畢生營造著完美。而教堂華麗的外立面直到十九世紀才宣告完成,前後經歷了六個世紀,這華美的背後蘊藏了多少人畢生的追求,雅秀的外表又包含著多少光陰的故事呵!孜孜以求的建設者們沒有讓喧囂的塵世帶給自己過多的浮躁,他們把心靈的沉靜轉化為激情和富於想像力的創造,最終書寫了輝煌的城市歷史,這其中承載了多少厚重的、精神的內容。這對正在書寫城市歷史的人們不正是一種極好的借鑑嗎?

建築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藝術,我們無法迴避它的魅力和神韻。人們願意把西班牙叫做天堂隔壁的房間,而巴塞隆納則是西班牙的驕傲。在巴塞隆納,我們無法迴避一個名叫安東尼奧?高迪的建築師,因為在這座極富藝術氣息的城市裡有一座外形宏偉,造型奇特的建築,那就是神聖家族大教堂,那是高迪留給世人的傑作。以我自己的經驗,遊歷歐洲不論到哪個國家,教堂總是必不可少的節目。我到過的教堂也不算少了,它們各有特色,而能夠像神聖家族大教堂這樣給我震撼的,就只有這一座了。說它震撼首先是因為它特別,既沒有古希臘的影子,也不是羅馬風格或歌特式的,這座教堂突破了基督教千篇一律的傳統格局。八支像玉米筍一樣的尖塔高聳入雲,構成了一個象徵意義極強的結構組合,其中四根圓錐形的尖塔,高度在一百米以上。塔頂的造型有些怪誕,有著很強的雕塑感,外面的裝修材料是高迪一貫善用的彩色馬賽克,與灰褐色石頭砌成的塔身形成強烈的對比。整個塔身的中上部遍布百葉窗,看上去像鏤空的大花瓶。這是一座標新立異的教堂,處處給人留下極強的視覺衝擊力,除了總體的造型,教堂外牆上的雕塑也是十分獨特,線條粗獷大膽,紋理奇異崢嶸,我很難忘掉那種不可抗拒的感染。教堂是從1882年開工建設的,1926年,工程仍在進行的時候高迪便在不幸的車禍中死去了,所以,神聖家族大教堂是高迪未了的遺願。當我站在它的面前的時候,歲月已經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然而,教堂還在建造之中,依然沒有建完,在它高高的塔頂之上還樹立著塔吊,仍然有滿布的腳手架。當我穿過它的迴廊,光線透過鏤空的的窗戶,投下班駁的光影,充滿神秘的意象,就像美妙絕倫的華彩樂章。我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沒有另外的建築,在經歷了如此漫長的歲月之後還在營造,一直延續著天才設計師的繽紛想像。高迪把自己最後的歲月完全交給了自己的作品,使這個教堂獲得了靈魂,就像一座豐碑昭示著不朽的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