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文化傳承的中考寫作素材

文化傳承、初心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包括各類真人秀、親子秀、相親節目等綜藝節目呈現出爆炸式增長,在受到一些觀眾追捧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同質化、泛娛樂化趨勢,而這為當下文化類節目的爆發提供了契機。

面對文化類節目的集體走紅,《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評論:“一條街上如果只有一家飯館,這家飯館的生意肯定不行。如果是飯館一條街,可能大家生意都好。這是一個行業的生態。包括各種娛樂節目在內,從不同層次共同滿足觀眾需求的娛樂努力,都是一種生態,文化節目也開始產生了某種生態,因為它有了一定數量上的積累。“但在視頻節目整體占比上,我覺得文化節目的數量,其實遠遠不足。文化類熱播節目,還是鳳毛麟角。”同時,他認為,這些文化節目現在已經開始出現了滿足不同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的一種努力。“有一些節目更能滿足大眾的情感需要,有一些滿足知識傳播型的,也有一些趣味性的,還有一些是智慧型的等。它們屬於有不同的層次,這些層次最終合成一種叫文化傳播和傳承的景觀。

各種層次沒有所謂高低,大家都應該去努力,生態越豐富,產品成長的可能越健康。”有評論指出,《朗讀者》和《見字如面》生逢其時,它們成功激活了公眾對傳統文化的那股無處釋放的熱情。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看來,要理解文化節目走紅的當下,必須了解中國綜藝節目模式的變遷過程。這一現象的出現,並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