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手抄報:中秋品茗賞月

賞月在漢代以後就成一種高雅的風俗,賞月詠月的詩賦,累見篇牘。到唐代,賞月活動約定俗成在八月十五夜進行。中唐時期福建進士歐陽詹的《玩月詩序》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太空悠悠,嬋娟徘徊,桂華上浮,升東林,入西樓。肌骨與之疏涼,神氣與之清冷。”

此中,說出中秋賞月之妙與風俗形成的來由。到了宋代,八月十五才定為中秋節。《夢梁錄》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如果要把這千年來的歷史讀懂的話,不妨把這千年歲月當做一條長河,中秋的傳統是一艘木船,而茶,則是船上的帆,兩者相伴,駛過了遙遠的歷史。

有中秋節的歷史,就是有飲茶的歷史。

自唐朝開始,就有煮飲團茶的習俗。宋朝,又以福建建甌一帶的北苑龍鳳團茶作為貢茶。極品的團茶,“其餅絕精,價值金二兩”。團茶也被稱作“月團”,中秋之夜,團茶代表著團圓,賞月飲團茶更是天造之合。

古時的團茶,有繁瑣的程式,經過炙、搗、碾、篩,然後在釜中煎煮而成。想來中秋月圓之夜,等待著,成為一種風景。

自明太祖罷貢團茶後,茶葉主要以散茶為主,品飲也成了現在的沖泡法。明月沒有變,茶事多有流轉。當年作為貢品的團茶只能在皇家大院中煮飲,而後的散茶,卻如月光一樣撒播於千家庭院。

許多人認為,現在的中秋缺少了詩意,似乎城市中的灰塵掩蓋了月光。需要知道,此時有茶,才好滌清我們的心靈和眼睛。品茗賞月,才是最有詩意的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