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秋節拜月作文:拜月光紙

2017中秋節拜月作文:拜月光紙

月光紙,又稱為“月光禡”、“兔兒禡”、“兔爺禡”,是木刻版水彩印製的神像,是中秋節必備的月神像。

祭月時拜月神像(月光紙)的風俗起源於明代,明劉侗、於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記載:“紙肆市月光紙,績滿月像,趺坐蓮華者,月光偏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續紛。”另據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舊時,每到中秋節,北京城中的南紙店的月光紙便會熱銷。舊時揚州刻印木刻月光紙的除清代小東門的會文堂紙店外,後來磚橋上的“松竹齋”、大東門街的“蓮青齋”、缺口街的“生記”等十餘家紙店也紛紛刻版印製月光紙售賣。月光紙是糊在秫秸架子上的,周圍還有臘花低鑲的邊,被人們“請”回家去祭祀,然後焚毀。

月光紙中形象最初為道教形像,是一整張毛邊紙印刷的,是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上面有“太陰星君”的形象,後慢慢變為佛教形象和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畫面上呈現一輪滿月的圓輪,月輪內則有一尊女菩薩端坐於蓮花之上,太陰星君被菩薩的形象所取代,民間信仰中稱其為“月光遍照菩薩”、“月光菩薩”或“月光娘娘”。在菩薩之下還繪有廣寒宮的仙閣殿影以及玉兔搗藥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