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

《青年文摘》登載了這樣一篇文章:一個15歲的國中生,每天都在懵懵懂懂的在學校混日子,打架鬥毆抽菸逃學,十足的壞學生,連老師都有些怕他,他從沒覺得在有什麼不好。15歲,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那年他喜歡上了班上的一個女同學,他給她寫了一封情書,她鄙視地看了他一眼,竟然把他的情書貼到了學校的宣傳欄里。雖然他的檢討書在宣傳欄貼過不下20次,但這一次,不知為什麼他感到一種刺心的痛;第二年他升入了高中,在後來的高中三年的時間裡,他像變了個人似的,拚命地學習,竟然考上了湖南大學。

22歲,他大學畢業,順順利利地進了政府機關。每天一杯茶一張報地在機關混日子,他覺得這日子過得也不錯。有一回,他到鄉下去訪親,親友竟然把一頭狼像狗一樣地養在家裡護院,他驚問其故,親友告之,這狼自幼就與狗一同馴養,久而久之,這狼連長相都有些像狗,更別提狼性了。他當時看著那狼,想想自己,頓時有些心驚。沒多久,他就在別人的惋惜聲中辭職了,去了深圳。

到深圳後,他和許多人一樣,開始了他的求職歷程。他求職的方式和別人有所不同,別人都是按報上的招聘啟事去求職,他不,他專找那些有名的外資公司去求職,而且他總能想方設法地向外方經理面送自薦信。搞得那些外方經理一個個莫名其妙的:“我們現在沒有招聘需要啊!”他微笑著告訴對方:“總有一天你們會需要招聘的,真到那時,那么我就是第一個應聘的人。”還別說,他真的被一家公司錄用了。那一年,他24歲。

27歲,他因為成績突出,被調到地處丹佛的美國總部。上班的第一天,他按中國人的習慣請美國的新同事共進午餐,然而,就在他準備結帳的時候,同事們卻一個個不合情理地堅持自己結自己的帳,他當時覺得很尷尬,但同時也明白到了些什麼,於是更加努力地工作。

這是一個人的真實經歷,他叫王其善,現在是位於美國丹佛市的全球第四大電腦公司的技術總監,很受公司器重。他在回母校講課時,講起了他人生中的幾個小片段。他說,15歲時的經歷讓我明白,一個人要想被他人接受,並且被他人尊重,首先得自己尊重自己;22歲我開始明白,狼之所以失去狼性,是因為它沒有學會自立;24歲我知道,要想求職成功,首先要自信;而27歲在美國上班的第一天,我知道了美國人為什麼要實行aa制:因為每個人都不能指望別人會為自己的人生結帳,要想獲得成功,你就得自己努力,根本就不能指望別人,這就叫自強。

同學們,我們已經15歲或即將15歲,我講的故事也許對你們的成長有一定幫助。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何嘗不是由這么一些片段構成的,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成功,這是成功的公式,人生的哲理。王其善的經歷就是明證。但願同學們從中汲取一些養分,也從中能有所感悟,在人生的歷程中能少走彎路,儘快走向成熟、成材、成功!

只要信心沒有被打碎

如果有人問我: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最不可缺少的品質是什麼?我會不假思索地說:信心。

曾經有一個喜愛雕塑的青年,想拜一位雕刻家為師。但,正如雕塑家對自己的作品一樣,他招收徒弟的條件十分苛刻。整整五年,青年每塑好一件作品,都會拿去讓雕塑家過目,但雕塑家卻看也不看一眼,就將它毫不留情地打碎。有許多人認為雕塑家不近人情,但,他的妻子卻不以為然,而是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只要信心沒有被打碎。”結果,青年最終如願以償,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超越了自己的恩師。

人生在世,不可能總是平平安安、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意想不到的困難,但我們不能沒有信心,只要振作精神,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就一定會有希望。張海迪,對生活充滿了信心,以頑強的毅力快樂地學習和生活,並且實現了生命的最大價值。她活出了自身的美麗,活出了自己的出類拔萃。她是生活的強者。

80多年前的一個夜晚,一場大火無情地燒毀了愛迪生的研製工廠。次日早晨,67歲的愛迪生踩在百萬交道的廢墟上,樂觀地說:“現在我們又可以重新開始了。”愛迪生心中燃燒著不滅的信心之火,在科學的征途中奮鬥了一生,他是事業上的強者。

“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這首歌唱得好極了,它唱出了我的心聲。當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的剎那,我的精神為之一振,我的心立刻與歌詞產生了共鳴。我的前半生也有過幾次從頭再來的經歷,現在想起來,它使我懂得了:“一旦失敗,應當毫不猶豫站起來,從頭再來。”這就是信心。信心是勝利者、成功者的“搖籃”。

“人生之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能屢仆屢起”(拿破崙語)。特別是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即使生活無情地將我們的奮鬥、努力打成碎片,但只要信心沒有被打碎,只要我們的心中能保持自信的火種,我們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點燃生命的激情和活力,勇敢地與命運之神、風險危機抗爭,讓生命煥發出智慧與堅強的光輝。

只要信心沒有被打碎,這句話應該成為我們的人生箴言,如是,我們就將成為一個不可戰勝的人,就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