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和我的祖國徵文800字優秀作文5篇精選

20xx年,我的祖國要迎來建國七十周年華誕,這一路走來,一代一代的國家領導人,帶領我的祖國從富到強,帶領我的祖國從風風雨雨中穿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我和我的祖國徵文,希望能幫到大家!

成長中的愛國情

我記得周總理曾講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作為新世紀的青年,或許祖國的過去我們不曾參與,只能在紀實等各種資料中體會到往日的篳路藍縷,但如今我們卻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得到中國當下的日新月異,強盛壯大,也能在網上、在新聞中處處看到華夏兒女一脈相承的民族自豪感,千萬心聲匯聚成一句話“我們愛你,中國”。

對於我來說,兒時第一次感受到祖國的存在,是學習國歌的時候。當自己在一步一步的成長,知識一點一滴地在腦海里定居,我從歷史中回顧中國的過去,在地圖上領略中國的幅員遼闊,還記得小時候特別喜歡在地圖上看來看去、指指點點,用小腦瓜認真地嘗試記住一些城市好聽的名字,我知道我的家鄉名作中國。

當然對於我們這一代很幸運的是,我們的成長過程也伴隨著中國在二十一世紀翻天覆地的變化。前幾天,我也不知為何突然想看《北京歡迎你》的MV,在手機上搜到這個視頻,邊看邊想像當時20xx年北京的盛況。“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四海五洲,齊聚於此,共同編織一支奧運狂想曲,多少個振奮人心的時刻、多少次感動不已的瞬間都已流淌進時間的大河,鐫刻在北京、在中國的記憶里。從一次次申奧到成功舉行夏季奧運會,中國以開放的姿態向世界展開懷抱,我們國人也得以看到這個多元的世界。

不論是國中20xx年的倫敦奧運會,還是上高二時20xx年的里約奧運會,時刻關注著中國的比賽已成為一種定時習慣,和身邊的同學一起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為出征的奧運健兒加油。每每看比賽時,就會有一種大家在共同呼吸的感覺,當五星紅旗伴著國歌冉冉升起時,有時自己也會感動到眼泛淚花,而這份感動也是祖國給予我們的。

對於我來說,真實感受到國家的強大已經超出我所認知的時候是在高中,高中階段算是個信息量的時期,每次提筆寫關於國家作文的時候,各種素材實例就會在腦子裡打轉,可見這些年中國各個領域的革新與發展。就拿傳統文化來說,這幾年中國文化類綜藝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都在創新形式中弘揚歷史傳統文化,畢竟幾千年的文化底蘊於此,可以說這也是我們自己的血和肉。

而祖國的脊樑或許便是我們實打實的國力,作為一名理工科學生,自己的理念第一次被影響是因為高中老師給我們放映的一個紀錄片,這個紀錄片素材為高鐵建造與運行,觀看之餘,我被片子中數據的精確度以及運營網路的流通所震撼,或許從那時候第一次堅定了自己學習理工科的想法。中國的宏偉工程有很多,“天眼”、港珠澳大橋等都是中國為之驕傲的名片,而這些建設背後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們令人肅然起敬,我一直很敬佩這些大師,正是這些人的傑作構建起了中國堅硬的身軀,有了當下嶄新局面。

小時候,老師問我們的理想是什麼,有多少人脫口而出,我想做科學家。上了大學,我問自己的理想是什麼,我說我想做科學家。今天看了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不言其中違背科學的情節,我被打動了,被親情的溫暖所打動,被救援隊的無私所打動,被整個流浪地球計畫所打動,而這些種種的背後我感受到了科學的力量,雖說不真實,卻深深地吸引了我,只願做國家的一顆小螺絲釘,奉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

自懵懂無知、不知愛國為何物開始,到青少年有些模糊又有些憤青的愛國之情,再走到今天,心裡知道方向在何處。中國已走過將近70年歲月,或許於祖國,我們只是十幾億分之一,但祖國於我們卻是唯一。

響以鶯歌 報以乾乾

爺爺最愛回憶他上學時的那段時光。他讀的書不多,但他非常重視後輩的教育問題;他並不一定能說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樣的句子,但他對教育的意義卻有著獨到而深刻的理解,他對自己無緣更好的教育感到惋惜,但他卻從後輩的教育中看到了希望。

“你們這一代人生活的可幸福啦!”這是爺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想我們這一代的幸福不僅僅局限於物質基礎,比如衣食住行的改善,更多的應該上升到精神層面,比如:國家對教育的重視。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把發展重心從階級鬥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經濟實力迅速上升,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家也因此對教育投入更多的物力和財力。199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教育法》,其中第19條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自從《教育法》頒布以後,教育不只是一種權利,同時也是一種義務。國家的規定讓教育不再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更多的人能夠接受教育,教育不僅讓人們拓寬眼界、解放思想,也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作為一名江蘇的學子,如果讓我談談對九年義務教育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我一定會提及印刷在練習簿上的一句話:努力學習,回報祖國,江蘇省人民政府免費提供。這句話跟隨了我國小到國中整整九年的時間,九年來我們一直在享受著政府提供的便利。爺爺曾經對我提過,小時候比較窮,捨不得買筆和紙,就用樹枝在地上寫字。就算有了紙和筆,也會盡力將字寫得很小,避免浪費。我比爺爺幸運的多,我從來就沒有擔心過這樣的問題。

除了記憶中的練習簿,多媒體在我上國中的時候走進了我們的教室,老師上課變得更加方便,多媒體在我們的眼中簡直就是個神奇的存在。對於爺爺這一代人,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當然,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不僅體現在物質基礎上,還有師資力量等諸多方面。我們聽過三好學生,也知道五好學生。

國家對學生的培養也不再局限於德、智、體三方面的發展,而是更多地追求德智體美勞的結合。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可能對改革開放給教育帶來的革命性變化沒有太多的感受,但我們可以通過長輩的講述去了解更多關於教育的故事。

我們無法感受改革開放前20xx年的變化,但是我們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後20xx年。如今改革開放還在不斷的深化之中,教育的變革也會繼續進行,我們的感受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得增多。作為第一批零零後大學生,我們要積極做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而不是簡單認為這些都是形而上的東西。將理論變成現實的過程需要實踐,我們都應成長為積極有為的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

我和我的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李谷一老師的歌曲唱出了每一位華夏兒女對祖國深深地眷戀。

祖國,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每一寸都深深烙下炎黃子孫的足跡,每一寸都讓華夏兒女感到自豪。無論是李白筆下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寫出了廬山瀑布向下傾瀉的磅礴的氣勢;還是王維筆下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出了塞上邊疆沙漠,浩瀚無邊;亦或是蘇軾筆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描繪出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一幅非常奇妙的景色,都描繪出祖國的錦繡山河。

中國歷史古老而又文明,中華文化更是源遠流長。萬里長城寫不盡中華上下五千年;滾滾長江擋不住中華兒女的愛國血液;巍巍高山道不完中國人的勤勞與勇敢。從古至今,中華傳統美德一直在中國傳承,中國作為一個禮儀大國,走出國門,邁向世界,讓世界看到了講文明,講禮儀的中國。當然,祖國曾經也有孱弱。在圓明園燒焦的廢墟之上,在鄧世昌勇猛的“致遠艦”上,我看到了前人留下的鮮血,記住了歷史的教訓,但中國人從不認輸,華夏子孫永不低頭。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在中國歷史上翻開了新的篇章。1978年,改革開放的潮流在中國大地上興起,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看成就,回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一系列偉大的成就,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體育、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工業、農業、交通、國防、教育、人民生活,衣、食、住、行處處展現迷人的風彩。小時候的黑白電視被如今的液晶彩電代替;飛機、高鐵代替了馬車船舶;我們住上了舒適的房子,穿上了舒服的衣服,吃上了鮮美的食物......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我們享受著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生活的便利。

曾經的國人以出國、改國籍到國外為榮,現如今大批海外華僑、海外學子歸國,我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共享腳踏車、網購”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我們國人認為最簡單的生活方式成為外國友人欣羨的對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出國門,國際地位和聲望不斷增長。如今,中國的航天科技也達到了世界的巔峰。從神舟五號到嫦娥一號再天宮二號,這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強大的中國;“基建狂魔”的聲譽享譽全球,港珠澳大橋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位於貴州平塘的"天眼"FAST望遠鏡為目前全球口徑最大的單體射電望遠鏡;中國製造大飛機C919、殲20五代戰機、華為的產品套用於全球150多個國家,服務全球運營商50強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這使得我們更有信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有信心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使命。

20xx年,我的祖國要迎來建國七十周年華誕,這一路走來,一代一代的國家領導人,帶領我的祖國從富到強,帶領我的祖國從風風雨雨中穿過。任何華麗的辭藻,優美的詩歌都無法表達我對我的祖國的敬愛,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寫盡千山,落筆是你;望盡星辰,美麗是你;書盡泛黃,扉頁是你;千山萬水,歸處是你”。

我愛,我愛中國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這首《我的祖國》在小時候便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中,我也將一直將祖國的榮恥融入我的靈魂。我跟任何一個中國人一樣,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真切的希望。

作為一個的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和內地孩子不同的就是多了一門民族團結的學科。所以對於祖國的感情中也更加重視著民族團結。我從小和少數民族同學一塊學習,讀著同一本課本,說著一樣的國語,也共享著同一份國家給予的安定和平。

小時候我住平房,身邊有不少少數民族的鄰居。每逢古爾邦節、肉孜節這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我們這幫小孩就會跑到這些鄰居家,圍著看宰羊。折斷門口的紅柳玩,然後在院子裡跑來跑去,著急的等著第一鍋最新鮮的羊肉。這些熱情的鄰居們一直是那么熱情,用小刀割下,或者用手撕下羊肉分給我們這幫又吵又鬧的小孩。

現在雖然住進了小區,但是這樣的民族相互交往的情境卻從未減少。社區經常組織一些活動,邀請各家各戶參加。20xx年的元宵節,社區組織我們去廣場觀看節目。在晚會上各個民族把自己的“看家本領”都拿出來了。他們跳著最拿手的賽乃姆舞,彈奏著都塔爾。漢族則是唱著京劇,打著腰鼓。廣場上人民開心的看著節目,慶祝佳節,好不熱鬧。這種少數民族和漢族共同慶祝節日的熱鬧場景年年發生,將我們的心緊緊聯繫在一起。

我們享受著這份和平與穩定。這份和平穩定離不開黨和政府,離不開時刻守衛著我們的人民警察。是他們努力趕走危害民族團結的惡勢力,是他們讓逐步發展。維護和平穩定是一切工作的基礎,維護的和平穩定更要從一代代年輕的孩子出發。而教育便是最好的手段。

國家對的扶持首先體現在的高考分數線上。因為地區位於祖國的最西邊,火車在以前要開七天七夜才能到,有些人甚至一輩子也沒出過,在東部的先進教育資源想進入,卻因為路途環境原因難以到達。國家降低分數線,給少數民族加分,這就使得學生能考出去、往外走。孩子也能上好大學,也能出感受不同的環境。在此基礎上,更引進內地優秀教師,將內地先進教學方法帶給老師。

我就是國家扶持教育的受益者之一。還記得我從小到大,我見證著我們的黑板一代代升級,桌椅板凳也從坑坑窪窪的木頭變成平滑漂亮的“鐵傢伙”。國家為我們減免學費,提供助學金,讓內地優秀教學資源深入,為我們帶來內地先進的教學,我們也不負國家的培養,成為了新一代的接班人。

國家在財政上加大對的財政支持力度,實施各種優惠政策。針對石油天然氣資源著重開發,讓數千萬人民受益。鼓勵內地優秀人才來到,培養當地技術專業人才建設。

這些年來,的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備,經濟水平逐年上升,教育普及程度也越來越高。各族人民相信黨,相信國家。我們都知道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幫助。

我愛這風景如畫,各族同胞熱情團結的,我愛這胸懷寬廣,時刻掛念這十四億兒女的祖國。是讓我感受到民族一家親,是祖國讓我能夠健康平安的長大。願能夠越發展越好,願偉大的祖國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以夢為馬,伴祖國繁華

時光列車在宇宙長河中川流不息,1978至20xx年四十年的光陰,對於一個人的一生真的很長或許斑駁了一代人的歲月讓一個只知啼哭的嬰兒成為擔當家庭重擔的壯年,讓一個人從青澀的少年走到了垂垂老矣;但是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四十年不過彈指一揮間,而中國能在這轉瞬即逝的四十年里實現從貧困到溫飽再到小康的跨越,這樣的速度不僅在中國的幾千年歷史裡難得一見,而且在世界強國里也實為稀有。這是我們最好的時代,我們生於斯長於斯,應該對我們的祖國報以感恩之心。

不少人懷念戰國春秋,群雄逐鹿,動輒一場大戰造就了人們的英雄夢;也有人暢想魏晉風度,把酒竹林,觥籌交錯;更有人想唐朝宋代,裙袂紛飛,俊眼修眉,再加上近幾年清宮劇的不斷加熱,夢回大清又成為了多少女孩子心底的夢?

可是距離產生美啊,那些時代最少也距離我們三四百年,多則千年。無數不為人知的史實再以掩藏在時光的黃沙中,漸行漸遠。所以再想想那些朝代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殘酷,天子一怒,伏屍百萬。烽火狼煙,妻離子散,背井離鄉已是常態。即使在和平歲月里,苛捐雜稅,徭役繁重。吃一頓飽飯或許都是極為困難的,更遑論上學這種遙不可及的夢了。階層、等級幾乎決定了你的一輩子。

今年中旬,我們家發生了一件大事:父親的頸椎出現了問題。必須要進行一場手術才可以治療好。可是這個手術動輒就會造成癱瘓,實在是風險極大。這種手術我想在以前的時代里或許只能捱著捱著就過去了,父親也可能只能滿身病痛不得其法。可是在現有的技術下,權威的醫生就可以來做了。如今父親也已即將恢復,不僅如此,此次手術並未花費過高。有賴於國家的醫保制度造福於民。這在過去或許也是難以想像。所以我們又怎么不能夠對現在的太平盛世予以祝福予以最美好的期待?

或許也有人抱怨我們的時代這裡不好那裡不行,但瑕不掩瑜啊。中國傳統儒家社會中提出三綱五常,其中夫為妻綱,以及三從四德更是更是將多少無辜少女推入深淵,讓他在深宅大院裡斷送青春。不得不該感激這個時代讓男女平等,讓義務教育成為常態,讓夢想的實現不再遙不可及......

說說我自己吧,家境平凡,出生於不是很繁華的大都市,一個落魄的小縣城幾乎承載了我的十八年,可是我終究考上了華僑大學,去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與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談天說地,開懷暢飲。還接觸到了各種有趣的宣講會,我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了未來那個光鮮亮麗的自己,讓我能夠想像一個落魄的小鎮姑娘也能有自己瑰麗的夢想。

可是這一切在上個世紀或許還只是奢求,人們總是幻想民國時期的人物風骨,想像著行走在戴望舒的雨巷,躋身於林徽因的周末沙龍,活躍在大上海的十里洋場,與北大學子一起揮斥方遒,再不濟在炮火聲中為自己的祖國拋頭顱灑熱血。可是這些人終究只是少數,再難有人像胡適一樣白著名哲學家為師,再難有人擁有魯迅先生的才氣,再難有人有李大釗先生的風骨。烽煙歲月里人們更多得是發出了“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的呼號,女子讀書更是天方夜譚。我們所接觸到的看到的那些民國女學生哪一個不是出身富貴。

所以生逢盛世,我們做的應該是把握當下,展望未來。抓住自己能夠抓住的一切,努力提升自己。為自己,為祖國貢獻自己的青春。

時光荏苒,我從牙牙學語的孩童成長為能獨立處理事務的青少年,陪伴著我的祖國越來越好,或許我沒有周總理那樣為中國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壯志。但是我也願意好好學習,好好學習專業課,努力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會展專業人才。為中國仍然青澀稚嫩的會展專業略盡綿薄之力。最後願自己成長為一位有鴻鵠之志的社會精英,願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越發昌盛的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