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附批改評語

積累是作文成功的基礎,豐富的語言積累和生活素材積累,才能建造作文的摩天大樓,在寫作文時有物可寫,有感可發。解決好作文的積累問題,作文的成功就水到渠成了。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高中作文附批改評語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高中作文附批改評語一

大千世界,宇宙萬物間都存在著細微卻不容忽視的聯繫,輕牽一角,或許也會導致多米諾骨牌似的連鎖效果。因此,每個看似無心的舉動,都有可能對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西諺有云:沒有一滴雨會認為自己造成了洪災。當我們紛紛抱怨社會道德的滑坡時,當我們滿懷怨氣地仇視著各種不良行為時,是否也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不當之處,抑或我們有沒有縱容助長過這類的“惡”呢?

美國作家阿法特曾提出一個概念:群氓。這個詞,是指普通大眾集體無意識地作惡卻絲毫不覺愧疚。必然的,這種行為不僅使家國蒙受損失,更會麻痹人們的心靈,須知,此詞在中國是頗為適用的。無論是高速公路上貨車翻車引來成百農民哄搶柑橘,還是許多居民每人拿走一塊磚致使雷峰塔的倒塌,抑或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中國式過馬路”,無一不是“群氓”品行的體現。

似乎自古以來人們就有這樣的印象:官是惡的、貪婪的,而民是善的、無辜的。這種想法,顯然有點不全面。當個人被裹挾在群體之中時,他便會認為跟隨眾人所做之事無可非議,甚至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作惡,這是多麽可怕又可悲的事情!而“法不責眾”的觀念,更成了助長這種“平庸之惡”的藉口。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如今的中國人民已不再是魯迅先生筆下的麻木看客。然而,一些人卻日漸墮入一個更加荒誕的怪圈。所以,我們必須自省,分清善惡,堅持自我。光說不做是沒有用的,口頭上“感動中國”絕對扶不起一個摔倒的老人。

當然,我們更應當看到希望的曙光。如今網路的發展,也使得正能量被廣泛地傳播﹔多少溫暖感人的故事,為我們帶來了黎明的脈息。隨著越來越多人的覺悟,中國正向著文明大國之夢邁著堅定的步伐。

僅僅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中國社會的面貌才會有真正的改觀。拒絕“平庸之惡”,養一身浩然正氣,和整個國家一起走在追夢之路上,必能見到明日的燦爛朝陽。

批改評語:這篇議論文開宗明義,富有哲理。什麼是平庸之惡?很多人會從字面的意思上來理解,想到平庸、中庸。其實不然。這是猶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提出來的,平庸之惡是指,對於顯而易見的惡性不加以阻止,甚至參與進來的行為。而本文的作者就是對這種現象抱以批判的態度,結合當下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不良風氣、言行,觀點鮮明,論述得有條有理,令人嘆服。

高中作文附批改評語二

海德格爾說:“人應當詩意地棲居。”當飛鳥翱翔於天際,當鮮花盛開於大地,當人們臉上綻放出微笑,詩意便開始在生活中流淌。人應當詩意地生活。

詩意地生活,源自人們內心的和諧。季羨林曾說過:真正的和諧是人內心的和諧。“真正的和諧是人內心的和諧。”試想,一個內心渾濁不堪的人如何能夠讓生活充滿詩意呢?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往往是其內心的真實反映。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瀟湘館,在那一叢青翠的綠竹下迎風灑淚,對月抒懷,吟出一句句清巧奇譎的詩。而渾身散發著酒肉臭的薛蟠卻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開河胡謅些“一個蚊子哼哼哼”的葷段子。內心和諧,充溢著對萬物的愛的人才可以詩意地生活。特蕾莎修女給每一個窮人帶去關愛,愛讓她的生活充滿詩意;皮埃爾神父為無家可歸者送去溫暖,關懷讓他的生活充滿詩意;袁隆平院士為飢餓中的人們送去希望,愛讓他的生活充滿詩意。當人們內心和諧,帶著對萬物的愛去生活,人們才可以學會如何詩意地生活。

詩意地生活,人們需要從閱讀中汲取養料。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可以變得詩意。當人們從儒、道、墨法的典籍中探究為人之道,當人們從司馬遷的竹簡中開啟歷史的明鏡,當人們從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裡頓悟文章之法,智慧便開始滋潤人們乾涸的靈魂,給靈魂注入詩意。當人們從陶淵明的菊花中思索隱逸之士的情懷,當人們從史鐵生的地壇中感念生與死的變遷,當人們從盧梭的瓦爾登湖畔拾獲人生的寧靜,思維便開始給心靈插上翅膀,讓心靈翱翔於詩意的天空。從閱讀中收穫智慧,從閱讀中學會思考,人們才能懂得詩意的生活。

詩意地生活,人們需要讓自然撫慰自己浮躁的心靈。現代人的生活充斥著為了生計和未來的奔波,充斥著嘈雜的汽笛聲與喧鬧聲,充斥著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戒備。人們需要在清風的吹拂下,在小鳥啁啾中找回生活的詩意。莽莽蒼蒼的森林給詩意棲居的莎士比亞帶來了濃郁憂傷的情懷,潺潺流動的多瑙河給施特勞斯家族帶來了優美的音韻,古老滄桑的鳳凰古城給詩意棲居的沈從文帶來了歷史的質樸與深刻。自然的靈動與純淨,讓人們更加詩意地生活。

當人們內心和諧,帶著愛心去生活,當人們從閱讀中獲取智慧與思緒,當人們到自然中尋找撫慰,人們才可以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寫,詩意地生活。

文章在提出“人應當詩意地生活”的觀點之後,從“內心和諧、充滿愛意”“從閱讀中汲取養料”“讓自然撫慰浮躁的心靈”三個層面展開論述,其中第一層可以看作是後兩層的前提和條件,後兩層是對前一層的深化,較深入地回答了怎樣才能“詩意地生活”的問題。最後順勢收束全文,結構嚴謹。

批改評語:文章觀點較有個性;例證豐富,顯示出良好的知識儲備;語言流暢,文句表現力強。

高中作文附批改評語三

在我所聽聞過的悲劇中,情感犯下的錯是占大多數的,因為情感的權力有時太大,大得等不及真相的告白,就將一切劃上了句號。

翻開歷史,尤其是中國的歷史,君王的昏庸,王朝的頹敗,忠臣蒙“莫須有之罪”,奸佞飛黃騰達的段子一折接一折,這大概就是情感惹下的不小的禍吧,佞臣們大抵也是科舉之人,一試一 試考上來的,也大抵有著靈活的頭腦和如簧的巧舌,三言兩句套套近乎,便成了親信,成了近寵,他們的話,豈止是“一言千金”,更是“一言系千命”呀,君主們的情感被這些居心叵測之心操縱,君主們的情感也隨即獲得了無人企及的權力――可悲的權力,慘痛的教訓。

莎翁的悲劇也有一出,叫《麥克白》,性質是一樣的,即使妻子是身出名門,即使自己相信妻子是忠心不二,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情感是脆弱的,信任在懷疑和虛榮面前是瑟縮發抖直不起腰的。於是親信的部下有了可乘之機,讓麥克白親手殺妻抱撼而終。情感的權力施展起來往往就是這么殘忍而不可理喻,它封閉一切正義的外力作用範圍,總是一意孤行,讓“非”者昌,“是”者亡。

謬誤總愛偷穿真理華貴高雅的衣裳,賣弄純潔賣弄博學,所以情感會禁不起誘惑,近謬而疏真理,情感會操縱當權者的法杖,顛倒黑白――所以說,“感情用事”很多情況下是有害無益的,在情感與正義面前,我們需要讓情感“迴避”,讓情感站遠,讓真理敢於靠前。

當然,歷史上,現代社會中也有很多大義滅親的事例,不會單憑著感情的親疏胡亂判案模糊執法的。古語云: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太子亦然,這是明君之所為。才不愧“光明正大,明鏡高懸”八個錚錚大字。

而在現今社會,小到班級學校,教師們不因為個人與某些學生的親疏而錯判正誤;大到一個國家不因與某些國家的邦交厚薄而任意進行軍事政治支援縱容非正義戰爭的肆意擴大,傷及無辜;這些,都是正確處理情感與真理的極佳明證,不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真理永遠是真理,我們不能掩蓋或歪曲它,所謂“真金不怕火煉”么! 當情感的開始干涉正義時,當情感的親疏開始混淆是非時,當驚覺情感的權力超出界限時,我們應該學會反省,保持冷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退一步,真相會昭然而現”,站遠一點看事情,會更加公正一些。

批改評語:這題目表明著作者專注於“權力”一點上來議論“情感”不像某些考卷那樣泛論情感問題。起段按照題目設定的範圍提挈全篇,用筆也很講分寸。接著,以史為鑑:先概述中國歷代君王的情感如何形成無限的權力,因而造成慘痛教訓的事實;再以莎士比亞歷史劇《麥克白》作為例證,論述暴君施展情感的權力而導致怎樣的惡果。 中外歷史表明,一當情感“操縱當權者的法杖”,正義便喪失了。反面論證之後,又從正面展開論證,這一段文字的力度不如前文,不過意思還是表達出來了:不能用情感遮蔽了真理。通過反面和正面層層深入的論證,以頗有思想力度的結論收束全文――把情感的親疏與是非、正義、真理聯繫在一起,其意蘊比僅從表層上談論感情對認知的影響的文章要高出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