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元節的滿文作文作文素材精選

中元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希望以下文章對你有所幫助!

中元節文章一

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資料盤點關於中元節的各地習俗有哪些,望內容能對您有幫助作用。更多精彩內容更新盡在其他節日欄目,敬請期待。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我國各地中元節的習俗雖各不相依,但也總是圍繞著祭祀而過。

福建:

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

廣東省:

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 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雲南省:

騰越人祭祖後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普渡:普渡時家家門前都會擺設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掛紙燈,用來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養他們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拜。

放水燈:是港口邊特有的活動,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為靠海邊,常會有人戲水溺斃或船員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陸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顧水中的。台灣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燈活動最有名,每年中元節都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參觀。

搶孤:台灣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時舉行搶孤的活動,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構成,上面塗滿牛油,參賽者分成四隊,從四個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頂端,四邊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搶到的隊伍獲勝。這項活動在頭城中元已成為最重要的活動,並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參觀。

河北省:

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廣西省:

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

河南省: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霑化縣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陝西省:

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幡。

江蘇省:

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念經。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糰(置於一片大樹葉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摺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台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中元節文章二

一年一度的中元節將至,小編為大家整理細數中元節的飲食習俗有哪些,供各位閱讀,望內容對您有所啟示和幫助。

中元節是中國最大的鬼節。中元節的飲食一般是包子、水餃、饅頭,飯後吃蘋果、梨等時令水果。唯獨陵縣例外地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吃粗茶淡飯。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元節應該吃什麼吧!

1、吃鴨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2、吃餃餅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節他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於春卷的食物。

3、吃粗茶淡飯

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

4、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5、吃扁食

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

(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中元節文章三

中元節快到了,我們這裡的習俗是在中元節到來之前半個月的時間裡。是給已去世的親人上墳的日子。

父母的墓地在村北自家的桃樹林裡。在20xx年父親去世後也把爺爺奶奶的墳遷了過來。其實,說遷墳,只是在一塊磚上刻上爺爺奶奶的名字,埋在這裡就算遷移過來了。這是因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平墳運動時,我家的祖墳早被夷為平地,祖先的屍骨也已蹤跡皆無。

雖然我沒見過爺爺奶奶,因為我出生的晚,而他們去世的早。但我依稀記得,祖墳那塊地,離我家不太遠,大約有二三百米的距離,占地面積約有兩千平方米。那裡有不少墳頭,每個墳頭都很大,也有很多刻著字的墓碑、石桌,石凳,還有石獅子等。

我小時候經常和哥哥姐姐們一起去那裡玩耍。我記得,每年春天,墳地里都會長出很多野花野草。我特別喜歡那些野花,有白的、紅的、紫的、黃的。每次去那裡玩,都要采一大把野花帶回家裝進花瓶里用水餵養著。那時,我總感覺,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那些野花更美的了。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聽說:爺爺在世的時候,曾在前朝為官,曾娶了三房太太。大太太淳樸善良,只生了一個女兒。二太太有心計會哄我爺爺,因此很得寵,但卻不生育,可又不甘心自己無兒無女,擔心自己老了沒人管,就說服爺爺,讓她抱養了一個兒子。後來爺爺又娶了個三太太。三太太是農村人,長得不僅漂亮而且很能幹。他不僅要伺候大太太和二太太,還給爺爺生了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一個是我大伯,一個是我父親。

當年的大伯英俊瀟灑,年輕時一門心思研讀中醫,後來終於成了當地很有名氣的老中醫。那真是藥到病除,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大伯比父親大十幾歲,在我父親7歲的時候,爺爺因病去世,因此我的父親小時候受了很多苦,小小的年紀就擔起了養家的重任。

今天,自己一個人來給父母上墳,當然也得給爺爺奶奶一起上墳了。雖然我沒見過他們,但我卻聽村里人說過爺爺奶奶的故事。爺爺在世的時候是個大好人,經常幫助村裡的鄉親渡過難關。因此我家在村里人的面前都高看一眼。

父母在世時,那人緣更好!父親在村了工作,剛正不阿,耿直無私,村裡的幹部換了一茬又一茬,可父親卻一直在村里工作了幾十年。得過的獎狀、獎章、證書等一大堆。退居二線後,還是不放棄學習,在工作之餘自學了機械設計、製造,電焊電器等一些高難度的技術。為村辦企業出力流汗,深受村民的擁護和愛戴,真不愧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也是我這一生中最崇拜的人。

如今,父親走了,母親也走了,但他們的優良品質卻給了我……

中元節文章四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

舊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台經,供著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中元節文章五

1.現代作家豐子愷對中元節“放焰口”佛事有詳細的描述。佛教傳說中,相傳墜入地獄的餓鬼,欲吃食物,但食物會放出烈焰,故不能進食,只有七月半這天通過作佛事,方可進食,稱為“放焰口”:

我小時光,每逢中元節,即陰曆七月十五日之夜,地方上總要集資舉辦佛事,以超度亡魂,名曰放焰口。河岸上涼棚底下搭一個台,台上接連兩張方桌,桌上供著香花燈燭,旁設椅子,是僧眾的座位。每家用五彩紙張剪成衣衫鞋帽之形,用繩子穿好了掛在沿河的柱子上,準備佛事結束時焚化給鬼魂。河岸兩旁,掛著無數燈籠,上寫“普濟孤魂”四字。琳琅滿目,煞是好看!……黃昏時分,法事開始了。老和尚戴著地藏王帽子,披著袈裟,坐在正中;兩旁六個和尚各持法器。起初是鳴鐘擊鼓,念佛唪經。到了深夜,流螢隱現,有如鬼火明滅;陰風飄忽,仿佛魂兮歸來,就開始召請孤魂了。老和尚以悲緊之音,高聲誦念,眾僧屬而和之。每念完一段,撒一把米,向孤魂施食。那些米落入暗處,仿佛有無數鬼魂爭先搶奪,教人毛髮竦然。所召請的孤魂,非常全面,自帝王將相以至囚徒乞丐,都可以“來受甘露味”,那文詞駢四儷六,優美動人,不知是誰作的。有人說蘇東坡所作,未可知也。我因愛此文詞,當年曾向杭州瑪瑙經房“請”得一冊《瑜伽焰口施食》。抗日時我倉皇出奔,一冊書也不曾帶走。緣緣堂被焚前幾天,有一鄉親代我搶出一網籃書,這冊《瑜伽焰口施食》即在其內,因得不焚。往年有人闖入我家,搶走了許多古典文學書籍,卻不拿這冊書,大概他們不懂,所以不拿。此書因得保存至今。

2.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對東北民間中元節放河燈的情景有一段細膩、感傷的描寫。節錄如下:

那河燈從上流擁擁擠擠,往下浮來了。浮得很慢,又鎮靜,又穩當,絕對看不出來水裡邊會有鬼們來捉了它們去。這燈一下來的時候,金呼呼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萬人的觀眾,這舉動實在是不小的。河燈之多,有數不過來的數目,大概是幾千百隻。兩岸上的孩子們,拍手叫絕,跳腳歡迎。大人則都看出了神了,一聲不響,陶醉在燈光河色之中。燈光照得河水幽幽地發亮。水上跳躍著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會有這樣好的景況。一直鬧到月亮來到了中天,大昴星、二昴星、三昴星都出齊了的時候,才算漸漸地從繁華的景況走向了冷靜的路去。

河燈從幾里路長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過來了。再流了很久很久過去了。在這過程中,有的流到半路就滅了。有的被衝到了岸邊,在岸邊生了野草的地方就被掛住了。還有每當河燈一流到了下流,就有孩子拿著竿子去抓它,有些漁船也順手取了一兩隻。到後來河燈越來越稀疏了。……多半的人們,看到了這樣的景況,就抬起身來離開了河沿回家去了。於是不但河裡冷落,岸上也冷落了起來。這時再往遠處的下流看去,看著看著,那燈就滅了一個。再看著看著,又滅了一個,還有兩個一塊滅的。於是就真像被鬼一個一個地托著走了。

3.明代散文家張岱對當時杭州西湖七月半遊樂賞月的風俗有一段生動描寫,讀來千古如新,節錄如下:

杭人游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轎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吾輩始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席其上,呼客縱飲。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頮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於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