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有哲理的成語故事
西漢的時候有一位辭賦家,叫司馬相如。他自幼好學,會擊劍,會撫琴,但他最擅長的還是寫詩寫賦,他寫的《子虛賦》、《上林賦》等都在當時流傳一時,是一個滿腹詩書的風流才子。因此漢武帝很賞識他,把他留在自己的身邊做官。 公元前130年,漢武帝派大臣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
因為唐蒙徵用大量民工,又殺了當地部落的首領,引起了當地巴蜀人民的不安,以至於發生了騷亂。漢武帝接到這個訊息後,決定讓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並讓他寫一篇文告,以安撫當地的百姓。
於是,司馬相如寫下了《諭巴蜀檄》。在這篇文告裡,他說明調集民工、士兵修築道路是應該的,但是驚擾了當地父老鄉親並不是陛下的本意。有人不曉得國家的法令制度,驚恐逃亡是不對的。士兵作戰的時候,應該迎著刀劍而上,寧可戰死也不能轉過腳跟逃跑。
你們也應該從長計議,急國家之難。經過深入的溝通,雙方最終化解了矛盾,民心迅速地安定下來,修路工程又順利地進行了。漢武帝非常高興,提拔司馬相如做了中郎將。
解釋:後來人們就用“義無反顧”這一成語來形容幹事情時,從道義出發,為了正義的目的而勇往直前,不能猶豫。義,道義;反顧,向後看。
哲理:義無反顧與破釜沉舟有別,義無反顧多形容人的精神、行為;不能與能願動詞配合運用。“破釜沉舟”多指意志;語意較重;可與“能夠”、“應該”、“必須”等能願動詞配合運用。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人要向前看。
篇二、有哲理的成語故事
西漢時期,朝中有個大臣名叫韓安國,因為觸犯了法律,被關進了監獄。 在獄中,有一個名叫田甲的獄卒經常侮辱他,韓安國對他說:“你以為熄滅的炭火就再也不能燃燒起來了嗎?”(原文是:“死灰獨不復燃乎?”)他想警告對方不要做得太過分,不要以為自己現在坐牢,以後就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田甲聽後,冷笑一聲,不以為然地說:“如果能再燃燒起來,我就撒泡尿澆滅它。”
說來也巧,沒過多久韓安國便被釋放出獄,並被任命做了高官。侮辱過他的田甲得知這個訊息後,怕受到報復,就趕緊逃跑了。韓安國揚言說:“如果田甲不馬上回來,我就殺了他全家。”田甲沒別的辦法,只好跑回來,光著身子去向韓安國請罪。韓安國見他這副德行,笑著諷刺道:“你不是說熄滅的炭火再燃燒起來後你要撒泡尿澆滅它嗎?”田甲嚇得渾身發抖,連忙磕頭求饒。最後,韓安還是原諒了他。
成語解釋:“死灰復燃”由“死灰獨不復燃乎”縮略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人失敗了以後又重新振作起來;現在,多比喻已經失敗的惡勢力又重新活動起來。死灰,燒完火後剩餘的灰燼。
哲理:死灰復燃這個故事的原意本來指一個人被打進了暗無天日的大牢,外人看來毫無生機了,又重新奮發重新回到官場的情形,引申義是即使很沒有希望的人與事,也可能捲土重來。任何時候,任何小事都必須仔細觀察,消防安全上,也是如此,就像一點點菸頭也不能小看,必須撲滅,否則誰知道什麼時候會死灰復燃,釀成火災呢?
篇三、有哲理的成語故事
虞延是東漢時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人,長得非常威武,勇力過人,能肩扛千斤鼎奔走如飛,被人視為天神下凡。年輕時在家鄉任戶牖亭長。王莽稱帝時寵幸魏貴人,朝中公卿及郡縣官員對魏貴人的親屬及奴僕都畏之如虎。虞延聽說後十分震怒,他採取突然行動將那些不法的家奴抓進監牢。
王莽末年,天下紛爭。虞延身披甲冑,日夜巡邏,維護百里方圓的治安,百姓才得以安寧。虞延在伏、臘之際,法外施恩破例允許監獄裡的犯人回家與家人團聚。犯人們對他感恩戴德,都能如期返回。
後來虞延辭職回到家鄉。當地的太守宗富對虞延的賢名早有耳聞,請虞延出任功曹(郡中總務長,可參與郡中一切政務)。宗富生活奢侈,服裝車馬常常超過法定的標準,虞延認為這樣下去遲早會觸犯刑律,便勸諫說:“晏嬰當齊國相國時,連一件像樣的皮衣都沒有;季文子為魯國相國時,他的妻子從不穿絲綢衣物。從古至今,生活儉樸的人很少犯生活錯誤,請您留意。”但是宗富照樣我行我素。不久,宗富的過分奢侈被大臣們參了一本,皇帝下令處以死刑。
有一回,當劉秀的車駕進封丘門的時候,因城門狹窄,儀仗不能通過,一時路塞。劉秀大怒,命令痛打負責此次行動的侍御史100鞭。虞延即向前跪倒請罪說:“城門狹窄是地方官的責任,侍御史沒有責任,受過的應該是我。”劉秀聽了覺得有理,便赦免了侍御史。虞延如此深明大義,在百官中傳為美談,他從此賢名遠揚。
虞延雖然在原則問題上十分精明,但在小事上卻從不大留心,所以史傳上說他:“性敦樸,不注意細事(不拘小節)。”
哲理:不拘小節的成語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我們對待某一件事情不能太過較真,應該顧全大局, 否則會影響大局甚至導致失敗。古往今來,能成大事的人,也往往是不拘小節的人,所以我們一定要向成功的學習好的經驗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