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是褒義詞嗎

大智若愚,某些才智出眾的人,看來好像愚笨,不露鋒芒。

若:好像。才能出眾的人在處理很多日常事物時顯得很傻。很遲鈍。很吃虧。但是在事關自己的根本大事上卻做的很出色,很成功。

一、成語釋義

讀音 ( dà zhì ruò yú )

解 釋: 若:好像。才智出眾的人表面看來好像愚笨,但是才智出眾,不顯露出來。

出 處 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老子》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分句;指有智慧型的人不露鋒芒

示 例 清·薛福成《庸庵筆記·史料二·駱文忠公遺愛》:“自有諸賢擁護而效其長,豈其~耶?

近義詞 大巧若拙、虛懷若谷、不露鋒芒

反義詞 深藏若谷 鋒芒畢露、不可一世、愚不可及

歇後語 扮豬吃老虎

二、成語典故

大智若愚在《詞源》里的解釋是這樣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出自宋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二七賀歐陽少帥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同樣意思的還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至都是一個意思,只是更能表現被形容者偉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大智若愚’若愚,已人理悟之境;但要大徹大悟,當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時時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極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內愚,實愚也;外愚而內智,大智也。外智者,工於計巧,慣於矯飾,常好張揚,事事計較,精明幹練,吃不得半點虧。內智者,外為糊塗之狀,上善斤斤計較,事事算大不算小,達觀,大度,不拘小節。智愚之別,實為內外之別,虛實之分。

大智若愚,我國古代成語,出自宋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二七《賀歐陽少帥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指才智出眾但並不處處表現在外。也有以此為名的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