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的哲理故事

身為世界上最早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他的哲理故事可以告訴我們很多精闢的道理。今天小編分享蘇格拉底的哲理故事,希望讀者喜歡。

怪題

古希臘有個青年人自認為自己比大哲學家蘇格拉底還聰明。

有一天,蘇格拉底問他一個問題:“世間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雞是從蛋中孵出來的,自然是先有蛋羅!”

“蛋是雞下的。沒有雞,蛋從哪裡來?”

青年人想了想說:“那還是先有雞!”

“你剛才已經說過,雞是從蛋中孵出來的。沒有蛋,雞從哪裡來?”

青年人抱怨說:“你怎么提出這樣一個怪問題呢?現在我也問你一個問題。”

“請提吧。”

“你說說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蘇格拉底老老實實地回答:“我不知道。”

青年人笑了:“這樣看來,你和我其實差不多啊!”

蘇格拉底說:“不,你是以不知為知,我是以不知為不知。以不知為知非知,以不知為不知非不知矣!”

選擇

幾個學生向蘇格拉底請教人生的真諦。

蘇格拉底把他們帶到一片果林邊。這時正是果實成熟的季節,樹上枝上沉甸甸地掛滿了果子。

“你們各自順著一行果樹,從林子的這頭走到那頭,每人摘一枚自己認為最在最好的果子。不許走回頭路,不許做第二次選擇。”蘇格拉底吩咐說。

學生們出發了。在穿過果林的整個路程中,他們都十分認真地進行著選擇。

等他們到達果林的另一端時,老師已在那裡等著他們了。

“你們是否都選擇到自己滿意的果子了?”蘇格拉底問。

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孩子們,你們對自己的選擇滿意嗎?”蘇格拉底再次問。

“老師,讓我們再選擇一次吧,”一個學生請求說,“我剛走進果林時,就發現了一個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

我還想找一個更大更好的。當我走到林子的盡頭後,才發現第一次看見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個學生緊接著說:“我和師兄恰巧相反。我走進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認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後我發現,果林里比我摘下的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師,請讓我再選擇一次吧!”

“老師,讓我們都再選擇一次吧!”其他學生一起請求。

蘇格拉底堅定地搖了搖頭:“孩子們,沒有第二次選擇。人生就是如此。”

愁人

學生問蘇格拉底,怎樣才能獲得快樂?

蘇格拉底想了想,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

一人鬱鬱寡歡,骨瘦如柴,似乎一陣風就可以把他吹到天上去。

天使問他:“你為什麼老是不快活,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嗎?”

這人說:“人們都說太陽寶石、月亮寶石是無價之寶,我什麼時候能得到它們呢?”

天使非常同情他,便滿足了他的要求。

過了一段時間,天使見這個人仍是愁眉不展,比過去更瘦了,又問:“你還有什麼不高興的事呢?怎么還是這樣滿面愁容?”這人雙眉緊鎖,長嘆短嘆:“唉,我日日夜夜都擔心失去這些寶貝啊!”

天使攤開雙手,搖搖頭說:“想得到的時候,害怕不能得到;已以到手了,又恐怕失掉它。這樣的人,怎么能夠享受歡樂呢?”

頭髮

蘇格拉底年輕時有一頭非常漂亮的頭髮。後來,由於他潛心研究哲學,用腦過度,年紀大後,腦門和後腦勺上的頭髮都掉光了。

一個有著一頭漂亮金髮的年輕人揶揄地問他:“尊敬的大哲學家,是否頭髮越少,就意味著學問越多呢?”

蘇格拉底說:“不一定。不過,如果腦子裡面是空的,即使長著一頭濃密漂亮的頭髮,又有什麼用?”

遠山

蘇格拉底和拉克蘇相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遊覽一座大山。據說,那裡風景如畫。人們到了那裡,會產生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許多年以後,兩人相遇了。他們都發現,那座山太遙遠太遙遠。他們就是一輩子,也不可能到達那個令人神往的地方。拉克蘇頹喪地說:“我竭盡精力奔跑過來,結果什麼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傷心了!”

蘇格拉底撣了撣長袍的灰塵說:“這一路有許許多多美妙風景,難道你都沒有注意到?”

拉克蘇一臉的尷尬神色:“我只顧朝著遙遠的目標奔跑,哪有心思欣賞沿途的風景啊!”

“那就太遺憾了。”蘇格拉底說:“當我們追求一個遙遠的目標時,切莫忘記,旅途處處有美景!”

拾麥穗

兩千四百多年前的一個黃昏,大哲學家蘇格拉底領著他的三個弟子來到一片麥田前。

“現在,你們到麥田裡去摘取一顆自己認為最飽滿的麥穗。每個人只有一次機會,採摘了就不能再換。”三個弟子欣然前行。

第一個弟子沒走多遠,就看到一顆大麥穗,如獲至寶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發現前面的麥穗遠比手中的飽滿。他懊惱而歸。

第二個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訓,每看到一個大麥穗時,他總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麥穗一定在前頭。麥田快走完時,兩手空空的弟子情知不妙,想采一顆,卻又覺得最飽滿的已經錯過。他失望而歸。

第三個弟子很聰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識別怎樣的麥穗才是飽滿的麥穗,第二個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較判斷,在最後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採摘了一顆最飽滿的麥穗。他自然滿意而歸。

如果把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歸類,那么顯然第一個是屬於“先做了再說”之列。“先做了再說”,省略了思考過程,必然會導致行為的盲目性與無序性,其結果當然“懊惱而歸”。第二個當屬於“等等再說”之列。“等等再說”,總是在思索、觀望這個台階上停滯不前,“只想未做”必定兩手空空,“失望而歸”。第三個弟子則是“先想後做”。對事物有了充分的認識以及足夠的判斷之後,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當然能夠“滿意而歸”。

快樂

群學生在到處尋找快樂,卻遇到許多煩惱、憂愁和痛苦。

他們向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請教:“老師,快樂到底在哪裡?”蘇格拉底說:“你們還是先幫我造一條船吧!”

這群學生暫時把尋找快樂的事兒放在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鋸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樹,挖空樹心,造出一條獨木船。獨木船下水了,他們把蘇格拉底請上船,一邊合力划槳,一邊齊聲唱起歌來。

蘇格拉底問:“孩子們,你們快樂嗎?”他們齊聲回答:“快樂極了!”

蘇格拉底說:“快樂就是這樣,它往往在你為著一個明確的目的忙得無暇顧及其它的時候突然來訪。”

蘋果的香味

學生向蘇格拉底請教如何才能堅持真理。蘇格拉底讓大家坐下來。他拿著一個蘋果,慢慢地從每個同學的座位旁邊走過,一邊走一邊說:“請同學們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氣中的氣味。”

然後,他回到講台上,把蘋果舉起來左右晃了晃,問:“有哪位同學聞到蘋果的味了嗎?有一位學生舉手站起來回答說:“我聞到了,是香味兒!”蘇格拉底又問“還有哪位同學聞到了?”學生們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聲。蘇格拉底再次舉著蘋果,慢慢地從每一個學生的座位旁邊走過,邊走邊叮囑:“請同學們務必集中精力,仔細嗅一嗅空氣中的氣味。”

回到講台上後,他又問:“大家聞到蘋果的氣味了嗎?”這次,絕大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稍停,蘇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學生中間,讓每位學生都嗅一嗅蘋果。回到講台後,他再次提問:“同學們,大家聞到蘋果的味兒了嗎?”他的話音剛落,除一位學生外,其他學生全部舉起了手。那位沒舉手的學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舉起了手。他的神態,引起了一陣笑聲。蘇格拉底也笑了:“大家聞到了什麼味兒?”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香味兒!”

蘇格拉底臉上的笑容不見了,他舉起蘋果緩緩地說:“非常遺憾,這是一枚假蘋果,什麼味兒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