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有“我”風光盡占

聯考話題作文“自選文體”這一開放式要求給每個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特長、自由抒寫性情的舞台。有的同學於是就產生了一個錯覺,認為話題作文很好“對付”,實在不行了,胡亂編個故事就完事大吉了。這種心態下“誕生”的作文其質量可想而知。其實,不管寫作哪種文體,都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和思維優勢,讓習作中充分體現“我”的存在,展現“我”的風采,才可能寫出有個性的作文來。

看下面的作文題:

2003年7月6日上午10點,伊朗連體“姐妹花”拉丹和拉蕾被推進手術室進行分顱手術。7月8日下午,當伊朗國家電視台中斷正常的節目播出、報告姐姐拉丹的死訊時,許多伊朗人震驚落淚,一些人甚至當場昏倒。數小時後,新加坡萊佛士醫院一名護士又宣布了拉蕾的死訊。手術如此結局雖然有所預料,可上個月,這對連體姐妹還是堅決表示,她們已經受夠這種“形影不離”的狀況,渴望常人生活,就是死也要“分開”。

面對這則新聞報導,人們會有很多的聯想和思考。在現實生活中,人生歷程中,獨立自由占據著怎樣的地位?為了追求自由獨立而不惜捨棄生命是否值得?請以“獨立自由”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範圍之內。②立意自定。③文體自選④題目自擬⑤不少於800字。

【來自生活深處的現象】

小孩兒學走路,總是下意識地推開母親攙扶的手。他想自己走,儘管可能摔倒,可能磕破膝蓋,但與生俱來的獨立行走的願望是那樣的強烈。而母親卻往往心疼地伸出雙手,捨不得放開。

孩子上學了,洗衣、疊被子、整理內務,這些活兒該誰乾?大多數家長往往越俎代庖,理由很簡單,孩子不會幹,孩子學習緊沒時間。等到孩子該上大學了,卻發現對家的“依戀”(其實是依賴)讓自己怎么也走不遠走不快。

有的家長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們把監護理解為監視,密切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翻孩子的書包,偷看孩子的日記,竊聽孩子的電話。理由也很簡單:對孩子負責。可孩子卻不領情,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很多學校都有極富“特色”的校規:如十不許,七不準等。上課不許回頭、不許發笑,不許隨便發表意見,不許和老師頂嘴;下課活動時不許越過規定區域,不許作劇烈運動……連孩子的天真,孩子的真實想法,孩子的懷疑精神統統被視為“違紀”。

學生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傾訴給日記,或者在網上的虛擬世界裡去尋找理解、尋找自由的宣洩的空間,有的甚至離家出走;大學生則不住校舍去租房,為的是自己可以絕對自由。

任何單位都有相關的規章制度,合理的規章制度需要認真遵守落實,而有人則把制度視為枷鎖;當然,有的單位的制度也的確有不合理、侵犯人自由權的地方。

有的人沒有獨立人格,沒有自己的思想,對權威盲從、附和;對潮流趨之若鶩,跟著感覺走,一去不回頭。

風箏在空中蹁蹁起舞,絲線的作用不可小覷;火車高速飛馳,鐵軌的作用更不能忽視。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虎嘯深山,是真正的美;籠中之鳥、缸中之魚、園中之虎,雖可觀賞,卻很難說是真正的美。

莊子拒絕楚王的禮聘寧願窮困地垂釣於濮水,陶淵明放棄縣令官位而甘願過“簞瓢屢空”的田園生活,陳寅恪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做為生命的柱石,張志新因為追求思想的自由失去了生命。

【來自心靈深處的撞擊】

——拉丹、拉蕾姐妹倆為什麼要“分開”,她們為什麼要冒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險去換取各自的獨立自由?

——孩子既想“自己走”,又很難擺脫對父母的依戀;不少學生,一旦沒有“管”便無所適從。這說明什麼?對未成年人來說,獨立自由意識的培養與形成,家長和學校應負起怎樣的責任?

——父母的“監視”,學校的“監管”,對孩子(學生)來說意味著什麼?孩子(學生)到底應不應該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這片天地的半徑應該多長?師長是否可以隨意侵入這片天地?

——個人追求獨立自由與法律法規是什麼關係?規章制度與獨立自由兩者之間是否就一定構成絕對的矛盾體?

——獨立自由與官位富貴二者一定是簡單的二元對立嗎?在和平年代,對普通人來講,獨立自由的內涵與外延到底應該怎樣來定位?

——莊子、陶淵明、陳寅恪、張志新等人為什麼為了“獨立自由”而甘於放棄物質上的享受甚至生命?在他們心中,“獨立自由”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思考制高點的提煉與深化】

——追求獨立自由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為了能獨立行動、有自己的生活空間、有各自的隱私,拉丹姐妹甘冒生命危險來換取獨立自由;孩子、學生、青年、成年人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對獨立自由的渴望。

——獨立自由意識的養成需要有一個健康、和諧的環境。

家長、學校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獨立自由觀,讓未成年人受到良好的薰陶,逐漸形成良性的自由意識。

——獨立自由具有相對性,沒有絕對的自由

追求獨立自由不能脫離法律的軌道,任何獨立自由都不能超越社會倫理道德規範,不能凌駕於他人和社會之上,追求獨立自由更不能以侵害他人的獨立為代價。

——追求獨立自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這代價更多的是物質上的享受有時可能要付出生命。只有在經濟上不依附於任何人、任何集團,才能獲得人身獨立與精神的自由。

——獨立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獨立。

物質上的獨立,身體上的獨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獨立;但很多人在獲得這些權利的同時,其精神和思想上枷鎖和束縛卻始終沒能擺脫掉。

【攀上高處的典型作文評點】

例文1:書信

致父母的一封信

親愛的爸爸媽媽:

請原諒我的不辭而別!我可以想像到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是泣不成聲還是坐在一邊兒獨自發獃,還是……我不願想下去了。我知道這樣的不辭而別會傷害我周圍所有的人,尤其是疼我愛我二十幾年的父母。但我還是決定離開。

我離開的原因很簡單——我渴望獨立自由。當然,我並不否認我有獨立和自由,但這並不是我渴望的獨立自由。

還記得我小時候學走路嗎?當我鼓起勇氣邁出人生的第一步時,您卻把我抱在懷中,怕我摔倒。就這樣,您第一次剝奪了我的自由;當我在您細心指導下可以蹣跚行走的時候,您卻始終用手拉著我;當我趁您不備想嘗試一下獨立行走的時候,您又一次地扶住了我,我又一次失去了獨立。

當然,我沒有責怪您的意思。只是您對我的愛已大大超過應有的界限。小時候您幫我穿鞋,給我整理書包,替我疊被子,手把手地幫我做手工作業,音樂、美術、英語這所有的家教是按您的意思請的,中考、聯考的志願是您為我選擇的,畢業了您又幫我找工作,我的一切似乎都在您的控制之下,我像一隻關在籠中的鳥,只能在規定的範圍內飛呀跳呀,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當我的朋友向我講起他們在外面的生活時,我覺得我跟他們是兩個世紀的人。

也許是長期壓抑的結果吧,我對外面的世界,對那裡的獨立自由充滿了嚮往。在我這個沒有離開過家門半步的人眼中,獨立自由是我生命的全部。為了她就是捨棄生命也是值得的。因為關在籠中的鳥永遠渴望回到林中。即使林中可能充滿了危險。

請您再次原諒我的不辭而別,因為我知道您是不會答應我離開的。但我相信天空中一定有一片是屬於我的,在那裡我要用自己的力量活下去,用自己的翅膀描繪出美好的天空。請您不必擔心我,因為我畢竟二十多歲已經成年了。您一定要保重身體,我希望您能看到一個獨立自由的嶄新的我。此致

敬禮!

愛您的女兒

2004.12.28

〖點評〗這篇習作的成功之處寫出了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儘管是虛構的一個離家出走的“女兒”,但文中所寫父母對孩子自由的束縛、“我”渴望過真正自由生活的情感卻是真實的,其中還可能有自己生活的影子。選擇書信體,以向父母訴說的方式表情達意,真切感人。這是一篇文中有“我”的典型習作。

例文2:議論文

追求真正的自由

王雪

我一直以為,“自由”是現代人自私的理由。所以給自由加上了引號,是因為很多人口裡的自由並不是真正的自由。

比如,很多年青人認為不受約束、不受管制、恣意妄為叫作自由;把公共道德行為規範視為“束縛”,而把異化了的西方“人權”看作自由。其實他們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常識,就是自由是相對的,人是社會的人,人必須遵守維繫這個社會正常運行所必需的“約束”。西方人的確有很寬泛的自由,甚至可以罵總統,但他絕不能脫離法律法規的監督。只有在法律和道德條件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風箏所以飛得高,飛得遠,就是因為有那條線的“束縛”。試想,斷了線的風箏會飄往何處,會有怎樣的結果呢?

對一個健全的人來說,自由的最高境界是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自由。

莊子寧願在江邊釣魚忍受因飢餓而“形容枯槁”的生活,也不接受楚王的禮聘,倔強地一個人在孤獨的夜裡守望著心靈的月亮。他追求的是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擺脫了對統治者經濟和人身依附後的身心的舒展,是自由自在行走於天地間的瀟灑。

陶淵明“不為無斗米而折腰向鄉里小兒”,辭官不作歸隱田園。有人可能會說他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簞瓢屢空”,連飯都吃不上,自由有什麼用?對於“質性自然”“性本愛丘山”的五柳先生來說,官場的繁文縟節、鈎心鬥角實在是比要他的命還厲害。既然兩者不可得兼,沒辦法,只好“舍官而取自由”了。

我常常想,如果自由獨立與官爵富貴可以有機和諧的統一起來,該是多么愜意的事。但造化弄人,二美常常難具,獲得自由和獨立常常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陳寅恪為了他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晚景淒涼,處於“邊緣化”的他連發表學術作品的機會都難上難。但愈是困境,愈見人之品節。尤其是在當今社會,市場經濟大潮洶湧,掙錢的多少、名聲的大小成了衡量人成功與否的標桿,人稍不留神就可能出溜到金錢和名利的腳下。依靠別人吃香的喝辣的,從別人那裡接過厚厚的鈔票,說起話來話舌頭就可能打捲兒,腰挺不起來,頭抬不起來。除非你不怕捲鋪蓋,或者你是個“大內高手”,真正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吃飯。要自由,先在經濟上獨立,或者練就讓你自由的本事。

人吶,因為貼上了追求自由的標籤,才站得直——當然,我說的自由是名副其實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

〖點評〗這篇習作有三個優點:一是充分展示了自己知識積累方面的優勢,莊子、陶潛的例子取自教材,陳寅恪的例子來自課外閱讀;二是有時代性,作者的眼睛密切關注著現實,習作的落腳點是今天的人們如何認識獨立自由;三是思考有深度,對什麼是真正的自由、獲得真正的自由需要代價兩個問題的分析獨到,充分展示了“我”在文中的位置。

【認識自我的升華】

文中有“我”,風光盡占。凸顯自己的資源優勢與思維優勢,天下至情至性之文盡落“我”筆下。

——“我”之一:“我”的生活經歷,我的所見所聞(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只要屬於規定話題之內,儘量多多激活,才會選出上好的素材。寫記敘類文章處理好這一環節,會使習作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感;寫議論文處理好這一環節會使習作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即便是編故事,也應該有生活基礎,才能編得好,編得“圓”。

——“我”之二:“我”的知識積累與閱讀儲備,包括課內知識課外知識及各種媒體上的“雜貨”。這些“原料”對寫作議論文或隨筆類文章頗為重要。當然,這些“原料”有很多有多種用途,一定要學會從不同角度開發利用。

——“我”之三:在激活自己相關積累的基礎上,對規定話題做橫向或縱深解析,綜合運用文章立意的相關思維方法(如因果思維分析、互聯思維分析、對比思維分析等;還可從橫向與縱向、肯定與否定、正向與逆向等不同角度對話題進行解構),反覆斟酌,從而得出帶有自己個性色彩的認識和看法。

——“我”之四:選擇最佳文體和最佳表達方式。最佳的標準有兩個,一是文章內容的需要,二是自己之所長。

特彆強調:用第一人稱的文章,不一定就是做到了文中有“我”。只有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大腦去觀察思考,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才能站到真正的制高點上。

【強化練習設計】

“夢”,一個引發人們多種聯想與想像的字眼。站在不同的立場、承載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它對話、交流,會呈現出多種多樣的結果。請聯繫生活、人生、文學、藝術等領域,以“夢”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