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鑑賞答題的三種意識

在古詩詞鑑賞訓練中,常常有一部分學生會產生困惑:為什麼分清了詩歌的類別,理解了詩歌的內容,把握了詩的意境,體會了詩的感情,但為何在答題時卻得不到理想的分數呢?那么,是不是對一首詩詞大致理解之後,做題過程中就能輕易地拿到這塊題的滿分呢?有時並不見得。筆者認為,想要有效地拿到這塊題的分數,還應樹立三種意識。

一 、本位意識。

我們知道,對任何題型的理解都離不開文本,詩詞鑑賞也是一樣。因此,考生在組織答案時,也應本著從文本當中去尋找依據的原則,不能“下筆千言”卻“離題萬里”。拋開文本去擬想答案,即使你的語言表達再優美,表述再深刻,這樣的回答也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少學生容易犯這樣的毛病,尤其要引起注意。

二、鑑賞術語意識。

古典詩詞的鑑賞與其它文學類鑑賞一樣,需要用專業的術語去評價。如提問表現手法,就應該用寓情於景、正反對比、虛實結合、烘托映襯、以景結情、欲揚先抑、象徵等等;如提問修辭方法,就應該用比喻、擬人、誇張、借代、反覆等等;如提問語言就應該用清新、樸實、工麗、直率、委婉、洗鍊、沉鬱等等。恰當地運用鑑賞術語,不僅能夠正確地對詩詞進行評價,而且還能顯示出考生豐厚的知識積澱。

三、結構意識。

除了要依據文本和專業鑑賞術語,在組織答案時還應該有結構意識。寫文章要講求結構,在回答主觀性較強的古詩鑑賞題型當中,考生也應具備結構意識,這不僅能顯示出考生思維的嚴謹,更重要的是也向評卷者展示了考生清晰的思路,對考生最終的得分是很有幫助的。作答時一般按照總分,分總,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去組織語言。

下面,我們通過試題來做一下練習。

(一)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XX全國卷)

問:1、這首詩的三、四句運用了哪一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

答案:這首詩的三、四句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方法。“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2、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答案: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淒涼的情懷。

(二)  [雙調]水仙子 詠江 張養浩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薺荷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颭,愛殺江南。

問:這首元曲在景物描寫手法上主要有什麼特點?試作簡要分析。

答案:這首曲子在景物描寫上主要有以下特點:(1)動靜結合。煙波山嵐相映生輝,畫檐薺荷,秋光淡淡,安靜閒逸,此為靜景;沙鷗在舞,珠簾在卷,畫船兒由天邊駛來,酒旗兒迎風招展,此為動景。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優美的江南水鄉圖。

(2)空間轉換,時遠時近。作者取景起始於遼遠的大江遠山,然後由遠及近寫兩岸人家,薺荷池塘,沙洲水禽,再放眼遠望天際之畫船,後又收至村落酒旗。如此寫景,層次分明,一片江南秀麗的美景便一覽無餘。

(三)  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問:請簡析本詩的構思。

答案:本詩構思新穎,別出心裁。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是造成新年未有芳華,二月初才“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故穿庭樹”紛飛而來。這種“翻果為因”的構思,不僅增添了詩的情趣,也增加了詩的意蘊。

【簡析】這裡的幾道題在組織答案時,既注意到了運用專業鑑賞術語,又緊扣文本,不僅評價準確,而且結構嚴謹,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