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4年聯考評分細則與複習應對策略

XX年聯考評分細則與複習應對策略

學生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對每個考生來說無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可能是幾分、十幾分、甚至更多。

如何使學生在聯考中正常發揮自己的水平?閱卷老師認為,更主要的還是要從卷面上了解的學生暴露出來的、易犯錯誤的一些問題,並在平時備考中重視這些問題。

一、解讀聯考評分細則,從評分框架看聯考

有專家說過:學習考綱看要求,推敲細則看方向。這說明研究聯考評分細則與研究考綱是同等重要的。

1、制定評分細則的基本原則

(1)尺度原則:每道題根據試題的主要考查內容比照評分標準制訂相應的評分細則。每一種解法的得分點必須一致。

(2)將錯就錯原則:對計算題當考生的解答在某一步出現錯誤時,如果後續部分的解答未改變該題的內容和難度,可視影響的程度決定給分,但不得超過該部分正確解答應得分數的一半;如果後續部分的解答有較嚴重的錯誤,就不再給分。注意:目前有的省市已經開始執行計算錯誤則整題不得分,所以更需要考生加強計算技能的訓練。

在向我們諮詢的學生中,有相當部分的學生會出現計算錯誤,而有些類型的計算錯誤,其根源常常可以追溯到國中,甚至於是國小。從這裡,也能深深地讓人感到習慣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和可怕。所以如果學生有系列博文《錯題本製作與錯誤類型分析》和來自聯考閱卷場的報告中提到的錯誤,必須馬上著手進行調整。我們知道,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後悔藥賣。

(3)整分原則:只給整數分數,選擇題和填空題不給中間分數。

2、閱卷評分的基本要求

(1)多評制:網上評卷將傳統的手工方式變為科學的“多評制”,一卷二評,甚至一卷三評、一卷四評,提高了閱卷質量,減少閱卷誤差。

(2)誤差控制:誤差不能超過某個值,如4分,超過4分,則由電腦自動發給另一人再評,如還不符合要求,便進入小組長仲裁程式。

(3)回評制:每改一定數量試卷後,如XX份,電腦隨機進行一次自我返回測評。

二、從聯考試卷中看複習應對策略

1、重視過程完整,把握推理的嚴謹性

在學生答卷上,可以發現許多學生知道試題的解答方法,可就是在解題的過程中丟三落四。

對於解答題,即使過程比較簡單,也要簡要地寫出基本步驟,否則會被扣分。從卷面上反映,不少學生(尤其是優生)解題跨度大,影響得分。

在評卷過程中,評卷組老師有如下共識:①當合理與公平矛盾時,選擇公平,即用評分細則處理試卷,即使不太合理,為了公平,也得遵守。如,某考生的解答題只給出了答案且正確,也要給一分(不管他是如何得到的)。②保持學科特點,注重解題過程的嚴謹性。

應對策略: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就要嚴格養成表達完整、推理嚴謹的良好習慣,注意答題的規範性,必不可少的步驟必須寫出來,以減少扣分。要讓學生眼裡有“過程”,並親歷“過程”。

2、抓好“三基”,側重通性通法的落實

“三基”(“三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思想方法)是一切學科能力的基礎,離開基礎去談能力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對“三基”的考查是歷年聯考的重頭戲。多數試題考查的是學科基礎知識和通性通法。

在改卷中我們發現學生在這方面的失分份量比較重。

例如,數學機率統計題滿分為12分,有3個小題,每小題4分,評分要求幾乎一樣,一共四個要求:①分析事件;②事件間關係與所用公式;③計算;④結果。評分標準是每正確一項得1分。

又如,很多考生把線面角公式、點到面公式寫錯(從卷面上看應該不排除有相當一部分是優生)。這樣的失分讓人感到惋惜。

再如,簡單題可用直觀解法,只要我們平時對這樣的通法予以重視,分數就可以垂手可得。

應對策略:由上面的例子,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抓好基本知識的教學、基本技能的訓練、基本思想方法的滲透(仍是主線)。打好基礎就能得高分。

3、抓好思維過程的展示,側重能力培養

在評卷過程中,閱卷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受:思維比結果更重要,方法對了就可以得分。

例如如果一開始計算出錯了,而接下來解題的思維方法沒有錯的話,每小問仍可得分。在閱卷中發現有考生知道應該怎樣解,就因為計算出錯,做不出結果就把些題給劃掉(自動放棄),失去得分的機會。

應對策略:正確的做法是,停止計算,並把後面的步驟或公式等等接著寫出來,只有寫出了得分點,老師才能給分。

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有一個滲透和薰陶的過程。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不但使解決數學問題有特殊的思維方法和技巧,而且具有向其他學科領域進行遷移的能力。

數學思維能力是在知識傳授和學習過程中逐漸得到培養和發展的,需要正確地開發和引導。從聯考改革的趨勢來看,未來的聯考試題會給思維能力強的學生留下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間。

4、書寫講究整潔,表達要有條理

從評卷的強度可看出這一點的重要性。以文科立體幾何題為例,評卷老師每天要評1600份左右的試卷,閱卷平均速度是18秒/份(大多數題目閱卷速度比閱立體幾何題的速度要快)。網上閱卷的形式容易使閱卷老師產生視覺上的疲勞。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給出一個正確判斷,閱卷的辦法主要是找得分點。若書寫整潔,表達清楚,一定會得到合理或偏高一點的分數,若不規範就可能會吃點虧。因為某道題的得分是兩個閱卷老師的平均分。

有這樣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試評階段,有一個考生的卷麵糊塗,答案正確,評卷老師在忙亂之中誤判為1分,另一老師恰好在旁邊查看,發現此題解答竟然全對,只是寫得不整潔,讓人辨認起來確實吃力,應得12分。試評階段的評分雖然不會影響學生的得分。但這一例錯判,可以看出這是學生表達不規範所致。誰也不能肯定,在正式閱卷時,兩個老師都不會同時發生類似情況,這你可不能怪罪老師。由此可見,書寫要整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了。應該告訴我們的學生:字不一定寫得好,但一定要寫清楚,工整清潔很重要。

應對策略:聯考評分的要求一般來說比較寬鬆。每問都是分步給分,可給可不給的分,一定要給。這就創造了給學生得分的機會。學生在作答時一定要有條理。在評卷過程中可以發現,當一題有幾小題解答時,有的學生不標明小題號碼,這樣就會白白地喪失每問分步得分的機會。從前面的博文中可以看到,一道十幾分的大題,結果最多占2分,一般得一分。詳見聯考答卷中的失分誤區來自聯考閱卷場的報告(5)。

5、統籌兼顧全局,合理支配時間

在制定評分細則時,為了更好地區分不同層次的學生,同時也提高全省的平均分,往往每題在開始幾步判分非常寬鬆,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得分。在聯考卷面上不難看出有部分學生陷在某一個題目中,而其他的簡單題卻一筆未動,說明合理分配時間上出了問題。

例如,只要判斷正確,就可以給分;又如,列出等價不等式組也可得分等等。而得出這些結論對於中等生並不是難事,需要的時間也很短,得到的分數又不少。因此在平時考試時要指導學生會統籌兼顧全局,做好會做的題、得到應得分的分數。

應對策略:在考試中要學會主動放棄,及時驗證。使用游擊戰術等策略也能夠得到不少分。在聯考閱卷中曾對數學選擇題和填空題的平均分作過粗略的統計,發現選擇和填空題的平均得分約占70%,所以對選擇和填空題的強化訓練是很有必要的。還要告訴學生在考試時得合理地分配做選擇題和填空題的時間。

三、消除誤區,從細節上贏得聯考

走出誤區,我們就可以在聯考中贏得時間、贏得分數。

誤區之一:苛求格式,浪費精力,關注無關緊要的步驟

規範格式答題,無疑是一直在教學上倡導的。在平時考試訓練中,過於苛求注意格式,有時也會影響學生答題速度和效率。

對策:比如,聯考評分細則對機率統計題的要求是不需要進行文字說明的,只要計算過程與結果正確,就可以得滿分。平時在解機率統計題時,強調文字表達是為了幫助學生學會審題。有的學生在已經學會思維方式後,就可以適當放寬要求,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也符合聯考評分細則的要求,使學生從“做題型”向“得分型”轉化。

誤區之二:浪費時間,重複本不該重複的過程

在聯考閱卷中,我們發現不少學生忙中出錯,將答案寫錯位置。如將18題答案寫在19題答案處,而19題答案寫在18題答案處。學生髮現寫錯了後,會將寫好的解答過程塗掉,再重寫,如此一來,耽誤的時間可想而知。

對策:其實聯考評分時並不是這樣。閱卷老師如果看到這類情況會記載下來,作為問題試卷交閱卷題目組組長處理,該得多少分還是會得多少分。

萬一聯考出現這樣的問題,且時間不夠時,應註明該題是那一題的答案,本題答案答在何處。切勿盲目否定,浪費時間,重複本不該重複的過程。

誤區之三:環節脫鏈,聯考意識不濃

優秀源於習慣。但是,習慣的養成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需要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聯考意識的過程,在我們的聯考意識中,還沒有把習慣性行為導致的出錯認為是一件大事,例如,有人會說我就是馬虎了,不然的話,……,這樣一來,似乎馬虎還成了一種值得驕傲的本錢(其潛台詞不外乎就是:我還是很不錯的,我還是……)。所以,在聯考試卷中隨處可見學生習慣性致錯的例子。

聯考,細節決定成敗!

作文閱卷組組長 考前教你寫出好作文

本組撰文江蘇省聯考作文閱卷組組長

康青 春原

“康青,春原”乃何永康、駱冬青、潘大春、張中原是也。還有3天就要聯考了,作為閱卷老師,咱們四人在這裡推心置腹地叮囑考生幾句,想協助大家正常發揮,甚至超常發揮。

江蘇聯考作文的分值,已高達70分,占聯考各科總分(480分)的14.6%。它是重中之重,關乎全局之成敗。加之,臨場作文不同於平時作文,有許多變數和特殊性,故不能掉以輕心。

不要再指望拿“保險分”

有一種極其“危險”的說法:聯考作文無須準備,只要寫出800多字,就可以拿出一個“保險分”——48分左右。

這種話,在“紙質閱卷”年月還有一點點“道理”,因為幾十萬份考卷堆積如山,一旦判分即沉入“紙山”之中,根本無法再查。如今是“電腦”閱卷,一切皆在“網”上,抽查、調閱皆在幾秒鐘之間。“紙質閱卷”是兩位老師面對面批閱,往往“後者”追隨“前者”;“電腦閱卷”則確保2.5個老師背靠背獨立賦分,誰也不能影響誰。不少作文可能是3人、4人、5人閱卷,更增大了閱卷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江蘇還有一絕招:每位老師閱出100份作文之後,過一個多小時,電腦又從這100份試卷中隨機挑出兩份,再回到那位老師的電腦上,讓他重新評分。若出現前後兩次判分浮動太大,則“總監控”電腦就發出警示:這位閱卷老師有“問題”了,必須加以告誡和規範。

江蘇作文閱卷點,為了根治打“保險分”的頑症,還自加壓力,自找麻煩,成立了由30人組成的極為精幹的“最終搜尋隊”,把已由多人評閱、定論的“中檔分數段”作文(48分至55分),全部從電腦中調出來重閱,把誤入“中檔分”的優秀作文重新打上去,把混入“中檔分”的低分作文毫不留情地打下去!這是全國獨一無二的舉措,它基本上結束了“保險分”時代,粉碎了“保險分”的好夢!閱卷點上的其他老師,都誇他們是“功德無量的別動隊”。我們在不泄密的前提下介紹了上述情況,就是為了強調一點:高中語文老師和考生們,切莫指望拿“保險分”了,切莫將聯考作文訓練視為可有可無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甭想再吃“一鍋煮”的“大鍋飯”了!

“審題”難度降低也不能大意

多少年來,作文閱卷點有一句“口頭語”:年年有聯考,年年話走題。走題,就是把作文考題“審”錯了,跑到其它地方去了。這是很嚴重的失誤,其得分只能是“不及格”!

自從江蘇省自主命題以來,我們在這方面產生了某種共識:降低聯考作文的審題難度,讓考生有比較充裕的時間投入正文寫作;因為,說到底,聯考作文“考”的是“作文”!是故,便有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XX年的考題《人與路》,以及人人都能去念想的XX的考題《懷想天空》,——審題都比較容易。

現在,我們之所以在此“重提”審題之事,乃因為XX年出了審題問題。

應當說,XX年聯考作文命題者是不主張增大審題難度的,所擬文題《好奇心》也似乎是淺易的、容易把握的。故6月7日語文考試一結束,輿論界一片歡呼:這道作文題,好做!揚子晚報還做了測試,結果是國小生寫的《好奇心》好於國中生,國中生好於高中生,高中生好於研究生。於是歡呼聲更加驚天動地:連國小生都能寫出好的《好奇心》,這道題太容易啦……

然而!生活中常常出現“然而”。一旦直面試卷,大伙兒的“樂觀”頓時煙消雲散,因為許多考生都不能準確地、辯證地認識“好奇心”,駕馭“好奇心”——他們“離題”了!

有人寫道:毛澤東為什麼能堅持萬里長征?因為他有“好奇心”,好奇於“萬水千山只等閒”。

有人寫道:蘇東坡被貶黃州,為什麼能保持曠達的心態?因為他“好奇”於黃州的美妙山水,山水使他的心平靜了。

有人寫道:在汶川大地震中,武警戰士為什麼能從瓦礫中營救傷員?因為他們“好奇”,這下面究竟有沒有埋著倖存者。

痛苦啊,閱卷之心被折磨得既酸且痛。

一個懸疑鐵鑄般地擺在每一位閱卷老師面前:為什麼國小生寫《好奇心》不離題,而堂堂的高三學子卻離題萬里呢?

經過樣卷分析、反覆討論,我們終於明白了:這“好奇心”三字,是不能往“高”處、往“深”處、往“玄妙”處拔高的。“好奇心”只是認識的“初始階段”,只是觸發科學思維和形象思維的一個“由頭”。它的特徵有二:一是“膚淺”;二是不斷轉移,即這裡看看,那裡看看。國小生的腦袋不複雜,他們“低幼”地寫“低幼”的“好奇心”,所以切題;高三同學的思考就相當複雜了,他們有意無意地將“好奇心”“拔高”“深化”,把認識的“由頭”和“初始”直接掛向偉大的科學成果和革命實踐,結果就令人啼笑皆非了:大帽子套在小腦袋上,一直套到腳後跟!

正因如此,去年聯考作文中“蘋果”大豐收,許多考生都寫牛頓躺在蘋果樹下,蘋果砸下來,砸出了“萬有引力”。殊不知,這蘋果砸到其他人的腦袋上是永遠砸不出“萬有引力”來的,因為,牛頓關於“蘋果落地”的“提問”已經不是淺薄的“好奇心”,而是一種包含了“解答思路”的科學家的思維,一種面對自然現象的“科學頓悟”!假如別的科學家發問,問題可能就是:為什麼蘋果越落越快?大、小蘋果落地時間一樣嗎?把“好奇心”與“萬有引力”直接掛鈎,固然很是浪漫的,卻省略、忽視了太多的艱辛科學研究,是對牛頓精神勞動的可悲可笑的無知!

這是去年“審題”的一種“失誤”。還有另一種“失誤”,就是簡單地把“好奇心”視為“好東西”,只要有了“好奇心”,萬事好成功。殊不知,“好奇心”還是一把“雙刃劍”,它有可能帶來“萬有引力”、“人類發展”,也可能造就一批又一批被魯迅批評過的無聊的、可悲的“看客”!“好奇心”是一個“中性詞”,切不可誤讀為“褒義詞”!

在去年的優秀作文中,一些考生的思維就相當周密了。他們既沒有“神化”好奇心,也沒有“弱化”好奇心,而是辯證地、周到地審視好奇心,提出了切合題意的精彩論斷:“好奇心,無疑是一顆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有這樣一顆‘心’。”“好奇心是初始的,缺乏深度的,奶聲奶氣的。人們必須將‘好奇’的所得‘深化’,必須‘用心觀察’、‘靈魂在場’、‘思想定位’,否則,無論多少個蘋果砸下來,也砸不出‘萬有引力’的發現,好奇心只會閉上心房的窗,落滿灰塵!”“驅使牛頓探究出‘蘋果為什麼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飛’這一問題的動力,是他作為一名可以名留青史的偉大物理學家而必備的能力……於是,萬有引力被拋出,畫出了漂亮的孤線,飛上太空!”以上,皆是認真“審題”、冷靜“審題”的結果。他們成功了。

解析XX年江蘇聯考作文“審題”的得失,是為了發出一種警示:即使在我們有意識地降低“審題”難度的今天,每一位考生依然不能“大意”,不能“想當然”,必須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切切實實地“審”好“題”,寫出符合命題要求的作文。否則,一切皆為“泡影”。

如何寫好臨場議論文

儘管我們多年來一直“懇請”高中語文老師認真教好“記敘文”、高中學生用心練好“記敘文”,但是應者無幾,令人感嘆!

為什麼要這般“懇請”呢?因為,根據我們數十年的閱卷體會,聯考作文採用“記敘文”容易得高分,而“議論文”則往往難秀於林,只得一個平平常常的分數!原因已經說爛了,在此不再重複。

寡不敵眾。我們幾個閱卷負責人掏心窩的話語敵不過千千萬萬人的習慣勢力——高中階段仍然用90%的時間去練那種只講“公理”、“常理”、“大道理”的令人睏倦的“議論文”!

我們“認輸”。我們也來講“議論文”。力圖讓今年的江蘇考生寫出一些像樣的“議論文”……

剛剛說了,高中生寫議論文往往是千人一面、眾口一腔,圍繞命題重複一些盡人皆知的大道理,缺少新穎性的衝擊力。怎么辦呢?要讓比較稚嫩的高中學生立論獨到、語出驚人,是很難做到的,那么,學習一些“雜文”手法,找一個比較巧妙、醒目的“由頭”,說不定會產生較好的效果。

XX年江蘇考《鳳頭?豬肚?豹尾》。我們問在北大讀書的江蘇籍學生:“此題如何?”他們說:“很變態!”如此評說有些過頭,但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很難出新的庸常的命題。然而,有些考生很會動腦筋,他們在尋常大道理之前引了一個令人眼睛一亮的“由頭”,頓時全文皆有生氣了。請看這一年的頂尖之作《沒有了妖魔的取經之路》:

沒有了妖魔的取經之路

我只是一個書生,所以難免賣點書呆子氣。每每看《西遊記》,總覺得既然孫大聖可以日行千里,為何不背著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萬苦,還有這妖那精的惦記著唐僧肉。

如果一步西天,倒也爽快,只是師徒幾人的關係恐怕也只能停留在“酒肉朋友”的層次上了。所謂“患難見真情”:八戒雖色,卻處處念叨著師父,偷了個西瓜還不忘分給師父半個;沙僧雖傻,卻任勞任怨,甘心做大伙兒的下手;悟空雖狂,可師父有難,不也是不顧生死,降妖除魔嗎?戰場上結下的友情才是鋼鐵鑄成的啊!倘若一切都太容易,那悟空充其量只是個開路的,沙僧充其量只是個腳夫,八戒逗逗大家開心而已,便是一個太無趣的故事了。

如果一步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擔驚受怕的攪擾,安心地吃齋念佛,朝發夕至,取回佛經。可所謂“出門長見識”,唐僧若只隨徒兒們在雲裡霧裡日行千里,又怎知這天底下人間的百態?敝人不才,未曾念過佛經,可也聽說佛從人間來,人間酸甜苦辣嘗盡,才換來“佛”超脫塵世的感悟,寫入佛經,貽養後人。不經歷千難萬險,唐僧又怎能真正領悟這佛經的精深蘊意?陽光總在風雨後啊!

真的可以一步西天,佛經取回,又怎么樣呢?抑或,難道西天之行僅僅為了取回幾本經書嗎?

沒有遇上白骨精,沒有進過盤絲洞,又怎知世間的險惡?沒有住過高老莊,沒有下過龍王廟,又怎知世間的冷暖?人性中的怯懦如何除去,人性中的惡性如何擺脫?至性如何養成?高僧如何修煉?倘沒有這一路歷盡艱難的感悟,又怎可獲得?

我們活在世上,總希望找這樣的捷徑,那樣的捷徑,嘆為“一步登天”才是最大的財富。我們厭惡過程而只求所謂的結果,我們不管它是“豬肚”還是“蛇肚”,除了“豹尾”,我們什麼也不要。

所以今天我們還要防什麼作弊,防什麼替考,防什麼徇私舞弊,防什麼假冒偽劣。

倘若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條取經之路,以開放的心態迎接磨難,迎接考驗;倘若每個人看到的不僅是鮮花掌聲圍繞的“豹尾”,更祈求一個豐富多彩的“豬肚”,那我們得到的又豈止是那幾句讚美之詞呢?

沒有妖魔的取經之路,一條南轅北轍的路。

初讀此文,我們就十分感嘆:咱們小時候也曾痴想過,既然孫大聖一個筋頭十萬八千里,為啥不背上唐僧直奔主題呢?——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雖然“想”了,都沒有深究,沒有看到這是一個可以引發許多議論的絕好的“話頭”(雜文中稱為“由頭”)!這位考生以此為引發,立即生動、形象、不言自明地將好幾個“大道理”“新穎化”了,如:患難見真情,疾風知勁草;嘗盡人間苦,方能得真知;人性需磨鍊,爐火出精鋼;世上無捷徑,征途即過程,等等。以上列出的這些“大道理”,人人心知肚明,倘若是在考卷上再解說一通,閱讀者肯定覺的是“真理的重複”,頗感疲勞(當然,有些大手筆還是可以說出點名堂來的,但高中學生辦不到)。

看來,平時多讀書、多關注現實、多換位思考,認真積累一些好的議論“由頭”,對於中學生來說是至關緊要的。

前年江蘇考“懷想天空”,我們在閱卷時想到一個頗好的議論“由頭”,並以“康青”名義在報紙上公布了:開元年間,年輕的李白進京見宰相,冀求入仕報國。宰相拒見這個無名小輩。李白叫看門的送上一“版”(名片),上書七個大字:海上釣鰲客李白。宰相好奇,於是接見。宰相問:“先生慾海上釣鰲,以何為鉤,以何為線?”李白曰:“余以彎月為鉤,長虹為線!”宰相又問:“這么巨大的釣竿,以何為餌呢?”李白逼視宰相曰:“以天下不義之人為餌,定能釣出天下大治的巨鰲來!”宰相倒抽一口冷氣,下令逐客。——這段逸事,是李白研究專家郁賢皓教授發現的,知者甚少,很有新穎性;以此來引發“懷想天空”,“月亮”有了,“長虹”有了,一心報國的理想的“天空”有了,更重要的是“懲治不義、贏得大治”的信念也有了,幾乎不要再作什麼發揮,由此去擺開尋常“大道理”,讀者的閱讀心理也會暢快活潑的。

我們不厭其煩地介紹了上述二例,是為了強調一點:在你無法把“常理”說出“新意”的情勢下,巧妙地、恰當地運用“由頭”,是中學生寫作議論文的一種“訣竅”,不妨一試。

中學生寫議論文還有一個毛病:拚命舉例,“理”不夠,“例”來湊。有一年聯考閱卷,我們竟發現一位考生在800多字中一口氣舉了6個例!如此用例,起不到“事實論證”的作用,只能是“猴子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再掰一個,再丟一個。議論就是“分析”,分解、剖析各種人情事理。用例一多,你就會“偷懶”,抱一個“西瓜”說一聲“好”,根本沒有切割就丟了。如果只抱一個“西瓜”,那你就無法“偷懶”了,只好下決心去“切割”,去“分解”,去“剖視”。所以,我主張中學生寫議論文通篇只用一例(當然是精選之例),認真地加以分解,看看它的“內部構造”和“外部聯繫”,這種“切割”本身就意味著“議論”已經啟動了。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當成千上萬的考生撲向一個“明擺著”的論點時,你千萬不能隨大流,最好換一個“角度”看問題。說得白一點、俗一點:禿子頭上有一個虱子,明擺著。眾多考生不假思索一窩蜂撲上,人人都拿這個“虱子”向閱卷老師報告:“你老人家覺得如何?”我們說,這是明擺著的,沒意思,你說二三十萬個同樣的“虱子”一齊抓來,咱們承受不了!所以我們勸你,用一種最簡單的辦法換一換“視角”,即到禿子的“背面”看看,如果你能發現禿子腦後的一兩根可貴的“青絲”,你就有“獨家發現”了,你就高人一等了!這不是說“笑話”,咱們嚴肅著呢……

十二點具體建議

第一:選材切忌“撞車”。聯考作文與平時作文的重要區別,乃是在6月7日上午有數十萬人(今年江蘇近55萬人)寫同一道作文題,稍不留心,就會“英雄所見略同”、你寫我寫大家寫,選材撞到一個地方去了。想想吧,當幾十萬考生反覆向閱卷老師宣講同一種“材料”時,那接受效果便可想而知了,只能是災難性的!XX年考《懷想天空》時,本閱卷點向全國推薦了一篇“父子割麥”的優秀作文,它的第一個“拿人”之處,便是選材全國獨一無二:在聯考前兩天的6月5日,這位考生竟然同父親一起在烈日下割麥!蘇南、蘇北有嗎?全中國有嗎?沒有!這時的高三學生均是全家的“重點保護對象”,爸爸要輕輕咳嗽,媽媽要輕輕走路,“小乖乖,別動別動,當心感冒……”哪裡談得上到驕陽下割上五六個小時的麥子?所以,當我們第一眼看到這則題材時,心弦霎時間被震動了!這位考生的成功經驗,值得今年的考生記取。

第二:依然“懇請”多寫生動鮮活的“記敘文”,而且要儘量寫自己,不要回到古代、複述經典。只要把高中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原汁原味地寫出來,就有可能打動閱卷老師,爭取高分。

第三:不要受作文命題“提示語”的心理暗示,集體無意識地撲向同一個寫作目標。由於上上下下的原因,目前這種“提示語”依然少不了。我們力主取消這種“提示語”,但是三五年內恐難做到。這種“提示語”有“強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把艱辛地考完“語文知識”之後心理疲勞已十分明顯的考生,不由分說地引向同一個去處,造成前面所說的“撞車”事故。譬如,XX年江蘇考《人與路》,文題前有一段文字,第一句是“有人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是魯迅的話,考生們一看便知,於是一二十萬人一齊被這句話所吸引,下筆便是“魯迅如何如何……走啊走,踩啊踩,踏啊踏,路就出來了”。

這樣的作文,能贏得多少好感呢?怎么辦?我們曾勸某些考生不看“提示語”、只關心文題,但考生均聲稱“不敢”。於是我們說,那就在看了魯迅的話之後,立馬想到今年會有許許多多聯考戰友跟著魯迅去“走路”。咱可不受這種引誘,一定要另闢蹊徑,就是不寫“魯迅”,就是不寫“踩路”,哪怕寫巴金、茅盾、托爾斯泰,也一定要迴避“提示語”中的內容!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提示語”的存在代表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命題“習慣”,你扭不過它!

第四:不要玩深沉,玩哲理,太含蓄,“猶抱琵琶半遮面”,跟閱卷老師捉迷藏。聯考作文少用“碧螺春”,多用“二鍋頭”。

第五:不要寫莫名其妙的“科幻作品”。

第六:少寫“故事新編”。因為“故事新編”特別難寫,成功者鳳毛麟角。

第七:不要寫跳蕩不已、不停分段、空對空抒情的所謂“散文”。

第八:不要在文題下寫“題記”。

第九:命題作文不得再自我擬題,話題作文應當設計一個新穎的有意思的標題。

第十:千方百計寫好第一小節和第二小節,讓人“一見鍾情”。

第十一:書寫必須清晰、美觀、規範,一汪清水。

第十二:70分的作文應當確保用50分鐘至60分鐘的時間來寫作,切切不可失控:只留下20分鐘寫作文!!!

宣講完畢。祝XX年江蘇考生心情好、文思好、文章好、成績好!

XX年6月3日於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