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華聯學院

 私立華聯大學是廣東省第一家綜合性、股份制私立大學,也是目前全國唯一冠以“私立”之名的民辦大學。創立十八年來,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在社會各界的積極支持下,白手起家,艱苦辦學,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在我國發展民辦高等教育的新路子。私立華聯的成功來之不易,他們要為中國高等教育做出開創性貢獻的同時,自身也付出了艱辛的努力。華聯的開創者歷盡坎坷,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興學辦校之路。
1990年4月,原華南師範大學日語專家侯德富教授首先提出了利用離退休專家教授和教育界同仁開展辦學活動的建議。他認為這是人才的第二次開發和利用。通過創辦私立學校,不僅可以為部分離退休教師提供再就業的機會,使其老有所為,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增加生活收入。另一方面,中國由於經濟不發達,高等教育投入嚴重不足,高等教育入學率極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使不少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就因幾分之差,便失去了進一步深造的機會,為了能給這部分高中生提供一次深造學習的機會,創辦私立大學便成了他們堅定的信念與追求。1990年5月的一天,這是私立華聯大學建校史上發生重大轉折的一天。“私立華聯大學辦學第一次會議“在廣州文明路工人文化宮二樓召開,出席會議的人員有:侯德富、蔡仲填、黃廷壬、陳耀騰、李一中、許為礎、徐中奇等人,他們可以說是華聯建校史上的“一大”代表,是私立華聯大學的最初締造者,對私立華聯大學有開創之功。會議經過充分的討論後決定,先開設英語、日語大專班,並安排了招生的時間。從此,私立華聯大學的前身——華聯實用外語科技職業學校正式成立了。
華聯實用外語科技職業學校專業設定極富實用性。當時開設的專業有英語專修班、日語專修班、俄語專修班、套用電子技術專修班,以及出國留學、進修、考察日語知訓班等;辦學層次、形式靈活多樣,有脫產的兩年制大專班,有半年或三個月的短期班,還可以根據委託單位需要設定培訓班。學校當時由於初建,沒有自己的校舍,條件簡陋,暫時借用華南師範大學工會俱樂部二樓的三個教室和辦公室作為棲身之所。華聯實外語科技職業學校採用“寬入嚴出、講求實效、注重質量”的辦學方針。開辦之初,學校聯合廣州市鐘聲科技職業學校共同招生。1990年9月,首次報名有100多人,經過筆試、口試、面試,最後英語大專班錄取了60人、日語班錄取了4人。10月正式開學。經過二到三個月的耐心教學和強化訓練,教學效果顯著,學生慕名而來,日語班又增加了11名同學,達到了15人。到年底,華聯實用外語科技職業學校首屆三個班共63名學生完成學業,走向工作崗位,他們在社會受到了廣泛歡迎。
1992年7月,社會力量辦學研討會在廣州番禺召開。侯德富教授參加了此次會議,他利用這個機會,慷慨陳詞,闡明了中國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發展私立大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列舉了目前高校存在的“‘婆婆多'、權力少、包袱重、經費缺、專業設定與社會脫節”等種種弊端,要求大力發展民辦教育以改變這種狀況。他還從廣東追趕“亞洲四小龍”的角度,提出經濟要加快發展,必須加緊培育科技人才的觀點,提出要在辦好公立高等教育的同時,闖出一條發展私立高等教育的新路。他說,如果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必然會使眾多有志青年求學的理想難以實現,從而影響人才培養的數量的質量,影響經濟建設、四化建設的進程,對廣東省的發展不利。他激情的發言,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強烈共鳴,更引起了時任廣州市教委主任吳紫彥的關注。私立大學不是國家投資,也同樣能為社會培養有用之才。私立華聯大學的創辦者是一些老教授、老專家,他們不為名不為利,他們只是想為國家教育發展儘自己的最後一份綿薄之力,這是一種大公無私的奉獻,和那些想通過辦學發財的投機者有著本質的區別。鑒於以上情況,以吳紫彥為主任的廣州市教委對私立華聯大學的創辦在政策上給予了大力支持。1992年10月19日,廣州市教育委員會穗高教[1992]37號檔案,《關於同意廣州私立華聯大學進行籌建的批覆》下達,由此,“華聯實用外語科技職業學校”即更名為“廣州私立華聯大學”,開始正式籌建。
廣州私立華聯大學籌委會的成立,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廣州日報》、《南方日報》《粵港信息報》等多家報紙都及時報導了廣州私立華聯大學籌委會成立的新聞。《廣州日報》認為,廣州私立華聯大學的成立,“填補了我市社會力量辦學的空白點,完善和豐富了我市社會力量辦學的模式體系”,“私立華聯大學籌委會的成立標誌著我市第一家私立大學的誕生”。《粵港信息報》則以“廣東出現首家私立大學”為題報導了廣州私立華聯大學籌委會掛牌儀式舉行的盛況。私立華聯大學籌委會的成立還得到了海外媒體的特別關注。當天訊息就已發往美國、美國紐約的《世界日報》率先報導了廣東出現首家私立大學的訊息,並對學校基本情況做了介紹,香港《星島日報》、澳門《華僑報》,也都在顯著位置刊登了首家私立大學在廣東出現的新聞,並發布了該大學準備招收一些港澳台和海外學生的計畫,還特別指出私立華聯大學的籌建是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一大突破,標誌著中國教育體制改革開始了新的探索。廣州私立華聯大學的籌建,除得到教育界同仁,海內外熱心教育事業人士、企業家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外,還得到了政府部門及各級領導人的關懷和指導。原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省長朱森林同志為私立華聯大學親筆題詞:“發展社會辦學、培養建設人才”,並題寫了校名。主管教育的原廣東省副省長盧鍾鶴同志,專門召集了華聯大學籌委會的董事長和校長,並聽取了建校情況的匯報。他以其開明的思想,從學校未來發展的角度考慮,就學校名稱問題做了重要指示。盧副省長同意在正式場合用“私立華聯學院”的名稱,其它場合認為有必要,私立華聯學院或私立大學(籌)用任何一個都行,也可以兩個一起用,兩枚印章一起蓋。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正式批准成立的是私立華聯學院,而私立華聯大學(籌)仍存在,“一校兩名”的原因。1992年月11月30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謝非興致勃勃地訪問了正在籌建中的廣州私立華聯大學。當時私立華聯大學籌委會還暫設在華南師大校內,謝非書記在時任廣東省高教局局長許學強等同志的陪同下,徑直來到設於華南師大工會大樓的籌委會駐地,先聽取了籌委會負責同志的匯報,然後就關心的問題和籌委會副主任、私立華聯大學校長侯德富教授進行了問答式交談。省委書記謝非同志最為關心的是學校的專業設定,當侯校長匯報說我們目前開辦的是大專層次的全日制英語、日語專修班和短期培訓班時,謝書記說,看來你們現在仍是以外語為主,今後可以擴大專業設定,尤其是要適應市場需要的專業。他說,民辦大學應該對市場更為敏感些,反應要更快些。當侯校長說我們已考慮增設涉外企業管理、涉外會計、家用電器與電工、醫學美容、環境學等新專業時,謝非書記非常高興,對此予以充分肯定,並鼓勵華聯要闖出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辦學之路。通過調研,省委書記對私立華聯大學的創建和籌備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勵,特別讚揚了教師的奉獻精神,並強調要對私立大學這種新生事物給予有力的支持。他說,社會力量辦學對教育的發展很有作用,在民辦大學這個問題上,你們私立華聯大學在廣東開了先河,可以再闖一闖,探索一條適合國情、省情的民辦大學之路。總之,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冒出一個民辦大學,這是一件好事,民辦大學很有希望。現在的問題是還缺乏經驗,他希望大家要勇於探索,努力實踐,充分體現民辦大學的生機與活力,以便為國家多培養出一些人才。最後,他希望私立華聯大學作為廣東省第一家私立大學能在創辦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給人們以有益的啟發和借鑑,他同時希望在廣東省今後能夠多出現幾家民辦大學。1993年12月3日,是決定私立華聯大學命運的一天,由廣東省高教局組織的專家小組就私立華聯大學建校的可行性舉行了論證會。會議由高教局許學強主持。評估小組由廣東省高等教育界的專家、教授共12人組成。評估組長由廣東省高教局原局長李修宏同志擔任,華南理工大學前副校長李伯天教授擔任副組長。參加論證會的還有省高教局的有關領導5人、貴賓6人,私立華聯大學籌委會代表8人。通過評估組對“華聯”辦學情況全面檢查和認真評估、論證,當天,評估組組長李修宏同志宣布了評估結論性意見,大家一致認為私立華聯大學符合正式建校的條件。該檔案的下達,標誌著“私立華聯學院”的正式誕生。這是政府、社會各界、海內外愛國人士共同努力的產物,也是“華聯人”克服重重困難,不斷進取的成果。為了擺脫“校中之校”的困境,學校的創辦者及教職工共同集資200餘萬元,在廣州天河區棠東租用了3萬平方米的校舍,私立華聯大學的發展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同年,私立華聯學院被國家教委列入具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普通高等學校名單。租用校舍只可解燃眉之急,對學校的長遠發展不利。華聯建設自己的校舍,擁有一個美麗的校園,這不僅是擴大學校發展規模,創一流的萬人大學的必要條件,也是保證生源、提高教育水平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學校領導者始終把創建自己的優美校園,最佳化育人環境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由於征地建校暫難解決,而原棠東的校址又難以適應學校發展的需要。校董事會經過研究,毅然決定租用國威集團有限公司在東圃小新塘新景城的房屋近5萬平方米,土地近百畝作為新校舍、校園,並於2000年7月到8月的50天時間內,將學校全部搬遷到新校址,還擴建了教室、食堂、運動場等配套設施,共耗資達500萬元。至此,學校環境已大有改觀。從“借我生蛋”到“租窩生蛋”,華聯已經實現三個戰略目標中的兩個,華聯人定址建校的決心堅定不移,不管還會遇到什麼艱難險阻,都一定要在此基礎上,實現第三個戰略目標——“建窩生蛋”,在近幾年內努力完成“建窩生蛋”的大業。
高校基本信息
學校名稱:私立華聯學院
高校代碼:11121
所在省市:廣東
學校地址:廣州市天河區東圃新塘街
聯繫電話:020-82373772
學校傳真:020-82373691
學校網址:http://www.hl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