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11月,曾先後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四川分院農業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南生物研究所、四川省生物研究所,1978年啟用現名。1999年6月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西南生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發展基地”。
2003年底在職職工309人,其中科技人員225人;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93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正高級研究人員34人,副高級研究人員62人。在學博士研究生45人,碩士研究生105人。新增“引進國外傑出人才”1人,“新增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名,2人增補為四川省專家評議委員會評審。
我所是以套用基礎和基礎研究為主,兼有套用研究和發展研究的社會公益性研究所。研究所圍繞生物資源的發掘、合理利用與有效保護,開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研究工作。
現設有天然產物化學研究中心、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研究中心、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環境研究室、農業高新技術育種研究室 ,與成都地奧製藥集團共建“國家天然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植物學、動物學兩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環境科學、生態學、藥物化學等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研究領域:天然產物重點是天然藥物、兩棲爬行動物、恢復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環境微生物與環境工程和農業生物高新技術與育種。
學科方向:天然產物研究以天然產物化學為主要發展方向,以先導化合物構效關係研究和創新藥物研製為主,同時加強先導化合物的篩選及結構最佳化研究。兩棲爬行動物研究重點進行分類、系統演化、生物多樣性與生境的關係、重要物種的繁殖行為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恢復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研究重點圍繞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開展山地生態系統的退化機理和退化過程中人為干擾對生物多樣性影響機制的研究。環境微生物與環境工程研究以環境污染的生物治理為主,重點開展高效功能菌的分離、篩選、生化特性及優勢菌的組合研究,以及微生物治理污染的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等研究。農業生物高新技術與育種研究主要開展農業生物新技術、新方法、創造培育主要農作物、藥用植物新材料、新品種及相關基礎研究。
我所“天然產物共用實驗室”、“生態學共用實驗室”和“分子生物學共用實驗室”等三個技術平台擁有600MHz、300MHz核磁共振波譜儀、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單道掃描電漿發射光譜儀、 ZEISS Axioplan2 多功能顯微鏡和人工氣候室等大型儀器對所內外開放,新建了所內區域網路進一步改善,建立了電子閱覽室,科研條件明顯改善。“山地退化生態系統恢復重建重點實驗室”,已對外開放。“茂縣山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正式加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兩棲爬行動物、植物標本館館藏兩棲爬行動物標本10萬餘號,標本的種類和數量居同領域全國第一位、亞洲第二位。植物標本25萬份,以長江上游特別是橫斷山的標本為特色。該標本館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是《套用與環境生物學報》主辦單位。
我所立足西南,將自身的學科優勢和積累與西南地區的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相結合,按照國家和社會的需求,重點開展天然產物化學研究、恢復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研究、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加強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集成與試驗示範,為西部地區生物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技術支撐和決策依據,我所為國家振興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承擔了國家攻關課題、國家“863”課題、“973”專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院重大、重要方向、院長基金等項目和院地合作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等多項課題,1978年以來取得了科技成果190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81項 ;申請科技專利85項,授權專利22項。1991年以來出版科技專著40部,發表科技論文1400 篇,其中,SCI論文逐年增加。連續多次榮獲四川省科研院所一等獎,是四川省成都市專利試點單位之一。
瞄準國家“人口與健康”的目標,加強多學科交叉,促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治療人類疾病的新藥和克服病蟲害的生物農藥,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過程的基礎理論,動物發育、支序動物地理學和保護生物學,農業新材料、新方法,環境生物學的基礎研究及套用基礎研究。近五年以來,在高級別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超過1000篇。

在技術(產品)推廣與科研成果轉化方面不斷開拓創新,加強與企業合作,成效顯著。以成都生物研究所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奧心血康、寧南黴素、天然脫落酸、L-苯丙氨酸等成果以獨建或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的方式得到轉化,申請專利20餘件(其中PCT專利10件),現已發展成為年產值約15億元、利稅約4億元的目前國內實力最強的藥物科研、中試、生產基地之一,為國家的中藥及生物農藥產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實施知識創新試點幾年來,我所在凝練科技目標,改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新型人事、分配製度和激勵機制,引進優秀人才和開展創新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實行全員聘用契約制、按需設崗、 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簽約管理的崗位聘任制,實行基本工資、崗位津貼和績效津貼的三元結構工資制度。
作為中國科學院創新文化建設試點單位,在研究所創新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的組織、領導下,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圍繞研究所的戰略發展目標,在園區建設和形象標識、行為規範和規章制度、價值理念和精神氛圍三個層面上,開展了全面系統的工作,推動了研究所的改革與發展,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效,促進了科技創新目標的實現。形成了“求真、協力、敬業、創新”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風。建成了一個蘊含該所鮮明特徵的單位形象標識、富有時代氣息的科研園區。
我所在重點學科領域加大了國際合作交流與人才培養的力度,開拓了新的合作渠道,建立了新的合作關係,與日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芬蘭、台灣等23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在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恢復生態學、植物系統演化、兩棲爬行動物系統演化、保護生物學、主要農作物品質改良等方面開展了多學科的合作與交流。
多年來,我所為四川的生態建設在思路、措施及示範,在重點污染行業廢水和城市生活廢水、生活垃圾的生物治理,農業新品種在四川及長江中上游省區糧食增產和品質改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農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為社會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高校基本信息
學校名稱: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高校代碼:99999
所在省市:四川
學校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號
聯繫電話:
學校傳真:
學校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