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賄瀆職案剖析

早在1997年6月,該集團就開始“聘請”劉耐雪為顧問,月薪2000元。期間,適逢集團的中層幹部投資成立針頭車間,劉耐雪只憑一張“借款5.2萬元”的借條,以兒子鄭海榕的名義入了股,每月分紅2800元。對此,*心知肚明,稱之為“乾股”。

和母親一樣,其子鄭海榕也很會利用父親的權力“賺大錢”:

2002年,他大方地收下了李某某贈送的一輛奧迪車,後將該車賣得18.5萬元“揣入腰包”;此後,他在上海購房,又收下了李某某贈送的首付款17萬元;2003年5月,李某某把下屬公司5%的股份送給他,2004年底就有了25萬元分紅;2005年底,他要買上海該集團公司的房,李某某一下免去首付款199.25萬元……

官員手中的權力,是為人民服務的。*的權力,卻成了他與家人共同獲利的“搖錢樹”。

藥商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2002年2月,全國藥品監督管理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房間來了個不速之客——李某某。他想替下屬企業申辦一次性使用無菌注射器和一次性使用輸液器的醫療器械註冊證,希望鄭局長“幫幫忙”。

*當即安排其秘書,帶李某某去找時任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司司長的郝和平。就這樣,李某某企業的註冊材料獲得國家藥監局的批准,出奇地快。1999年到2003年,該集團下屬公司申報的24種藥品的註冊,靠著*這棵“大樹”,一路綠燈。

鄭海榕有一張招商銀行信用卡,2000年至2006年,每月都會收到廣東某公司打來的1萬元錢,總計70余萬元。而他卻沒在這個企業工作過一天。這位負責人還以為*家“報銷”裝修費為名,送給鄭海榕25萬元。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廣東這家公司負責人證實,1999年,公司需進口化學藥品原料“鹽酸納洛酮”,找*幫忙後順利進口;2000年,公司向國家藥監局申請成為藥品零售跨省連鎖試點企業,通過*向相關部門打招呼,最終獲批;2003年,公司藥品物流配送中心申辦《藥品經營許可證》,也在*的幫忙下順利通過……

2000年夏,浙江一製藥公司負責人得知國家鼓勵生產某種新藥,便找到了*。7月18日,*對該公司直接送來的申報項目報告作出批示。不到一周,藥監司就“飛速”地發文同意。為此,這家藥廠的負責人特意將鄭海榕約到香港,送給他一張100萬元港幣的現金支票。

當檢察官訊問*:“如果鄭海榕不是你兒子,他們會送他100萬元港幣嗎?”*回答:“我想不會。因為他們是衝著我手中的權力送錢的。”

家人站台前,*居幕後,聯手上演了一幕幕“前門辦事,後門收錢”的好戲。隨著私慾的膨脹,特別是獨攬了藥品註冊大權後,*更加無所顧忌,赤膊上陣,從幕後跳到台前親自受賄。

2001年至2005年逢年過節,海南某製藥有限公司董事長范某都會到北京給*“上供”,少則5000元,多則上萬。*前後笑納了11萬餘元。該公司申報藥品註冊時,*親自給註冊司和審評中心打電話催辦。

企業送錢,真的都是朋友之誼?

這一點,藥商們很清楚。某藥商就承認:“之所以聘請劉耐雪為顧問,給鄭海榕款物,主要因為他們是*的親屬。公司希望在業務上得到鄭的關照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