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審計建設剖析材料

科學發展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政府審計工作的科學發展事關審計長遠利益,只有堅持科學發展,才能充分發揮審計部門的建設性作用。這就勢必要求我們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遵循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使審計工作緊跟形勢的發展需要,才能確保政府審計在審計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一、政府審計在審計體系中的地位決定政府審計具有建設性的作用

目前理論界公認的審計體系按主體分類,主要包括政府審計、社會審計與內部審計,三者共同組成審計體系的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三元體系中,政府審計如何定位,關係審計的發展,也關係政府審計作用的發揮。在審計學理論中政府審計顯然是居於主導的地位,社會審計、內部審計是審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非因為自己是屬於政府審計人員之一,而是政府審計本身有著其他審計不可能替代的作用,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建設性作用。政府審計不同於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政府審計所承擔的是與政府職能密切相聯繫的公共受託責任。在公有制條件下,政府具有社會公共管理和所有者代表之雙重職能。政府審計職能的發揮主要表現在,一是促進政府加強巨觀調控能力,有效配置資源。二是促進政府提高公共服務意識,有效利用公共資金。三是增強政府行為的透明度,提高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感。四是促進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今年國務院對審計署規定的十二項主要職責中也明確了指導和監督內部審計工作,核查社會審計機構對依法屬於審計監督對象的單位出具的相關審計報告。政府審計有指導、監督、檢查內部審計、社會審計的職責。這也為政府審計發揮建設性作用奠定了理論和法律基礎。

二、發揮政府審計建設性作用是歷史的必然和現實需求

在審計史學上,審計的起源問題有著不同的說法。從目前理論界研究綜合分析,對審計起源主要有三種不同意見:一種觀點是審計源於會計,認為審計是會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適應會計檢查的需要而產生的。另一種觀點是審計源於財政監督的需要。財政是國家實現其職能,參與一部分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的過程。最高權力者為了鞏固它的統治基礎,都重視財政收支的檢查和監督,這種檢查就是國家審計。最後一種觀點是審計源於經濟監督的需要。

審計不是會計的附屬品,二者是不同質的二個概念,因為會計產生於經濟管理的需要,審計產生於經濟監督的需要。審計的起源可追溯到與會計起源相距不遠的時代,當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需要某人受託管理他人財產的時候,顯然就要求對前者的誠實性進行某種檢查。作為政府審計出現有其特定政治經濟背景,在原始社會的環境和條件下,不可能產生上述意義上的經濟責任關係。那種具有經濟責任聯繫的受託委託關係在人類進入奴隸社會的時候出現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出現大量剩餘產品,在私有制和社會分工這二大因素的刺激下,國家機器出現,創設了脫離人民而又凌駕於人民之上的公共權力機構,隨之產生官僚機構,也形成了政治責任、行政責任、法律責任和經濟責任。基於對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的檢查工作。這種經濟監督行為,就是最初的政府審計。政府審計的最初起源,為統治者服務。那是專制制度下的產物。

從功能上講,經濟監督、經濟鑑證、經濟評價是政府審計的三大職能。政府審計職能的調整直接關係到國家審計的發展。政府審計的起源和職能與社會審計、內部審計有著本質不同。政府審計作為政府責任履行情況和政府公權力保障條件下的監督、鑑證與評價職能,具體其他審計不可超越的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