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章知識學習問答

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史,就是代表先進生產力、不斷為人民民眾謀利益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緊緊地與先進生產力相聯繫,與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工人階級相聯繫,並且成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組織,進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奮鬥。我們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建立時就是以中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走上歷史舞台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堅決徹底地同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進行鬥爭,代表了當時中國先進生產力和近代大工業的發展要求,代表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力要解放的要求,代表了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民眾的根本利益,因而贏得了廣大人民民眾的衷心擁護和愛戴,成為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帶領中國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英勇奮鬥,經過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使中國人民獲得了政治上的解放,從而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為了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並在這種經濟基礎上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上層建築,以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們黨繼續保持和發揚了優良傳統,很好地代表了先進社會生產力和人民利益的要求,因而黨的威信和聲望不斷提高,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過渡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使中國很快從長期四分五裂、連年戰亂、任人宰割和貧困不堪的狀態中走出來,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統一、安定。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我們黨逐漸偏離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直到發生“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失誤。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黨大膽探索,勇於實踐,不斷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我國社會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生了巨大變化。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經驗從正反兩方面證明,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我們的事業就興旺發達;違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會遇到坎坷和曲折。展望未來,我們黨要勝利完成黨在新世紀的歷史使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的復興,必須始終做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忠實代表。

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我們堅持黨的先進性的一個決定性條件。在這個問題上做得越好,黨就越能牢牢掌握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領導權和主動權。我們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只能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我們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轉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而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從過去八十多年的歷史中,中國人民通過自己的曲折經歷和親身感受,得出只有共產黨領導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領導才能發展中國的結論,首要的根據就在於,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特別是在歷史大轉折時期,總是堅定地站在時代進步潮流的前列,不斷打破生產力發展的各種障礙,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和發展,給廣大人民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除了共產黨,任何其他政治力量都不可能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可能凝聚全國各族人民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新世紀,我們一定要始終把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一定要堅持不懈地為之奮鬥並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這樣,我們黨才能繼續得到中國人民的擁戴,才能繼續帶領人民勝利前進。

8.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必須履行好哪些職責?

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

第一,必須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不移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高度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斷體現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的特點。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堅定不移地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離開發展,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實現民富國強都無從談起。發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足中國現實,順應時代潮流,不斷開拓促進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新途徑。發展必須堅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衝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

目前,我國改革已經到了攻堅階段,隨著改革的深化,那些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越來越凸現出來,如果不深入進行改革,生產力就不能繼續向前發展。一是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根據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要求,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繼續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國家要制定法律法規,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大力推進企業的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二是要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巨觀調控。要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要把促進經濟成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穩作為巨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三是要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調整和規範國家、企業和個人分配關係。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懸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功能,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規範分配秩序,合理調節少數壟斷性行業的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堅持完善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