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思想匯報:看農村之變化

終於搬進平院了。三間房子一磚到頂,水泥地面,樓板封頂,前後玻璃大窗,家具是新打的,自來水也接到院子裡,還有電視可看……這也是我所沒有想到的,更是母親想不到的。這與通風不好,採光不好,出入不便的地坑院相比簡直天壤之別。我們的院子還很大,清一色十棵棗樹,春有花香,秋有收穫。院外的打麥場邊,哥還支了混凝土的桌球台,大家可以打桌球,打羽毛球玩。一切都好得不能再好了。母親說這下好了,咱再也不用蓋房子了,這所房子就把我和你大送到老了。

這只能是母親的一廂情願,她的思維沒有辦法禁錮哥哥的思維,之後哥以他超人的智慧不斷創造著令母親瞠目結舌的事情。

八九十年代,溫塘村人買汽車搞運輸成風,好多人家靠搞運輸的確發了財,以致我們村的溫泉汽車運輸公司曾一度全國有名。但哥卻卻辟一徑,1989年,他看準了村南山上的石灰石資源,頂住了許多困難,開辦了白灰廠。1992年,他又瞄準了村裡的礦泉水資源,在當時的豫西水泥廠的旁邊圈地三畝,蓋起了龍泉浴池,經營浴池飯店。之後,他又在浴池對面建起了龍泉賓館……

此時,溫塘村辦企業發展迅速,除了過去的石料廠,白灰廠,又增加了化工,養殖、礦泉水等大型企業,安置了大批的剩餘勞動力。個體企業更是風起雲湧,多以浴池、建材、飲食為主。老百姓紛紛從地坑院出鑽出來,住進寬敞明亮的平房中。

XX年,父母因為年事已高,搬到龍泉浴池和他們的兒孫們同住,雖然也還是平房,但裡面有廚房,有衛生間,冬有暖氣,夏有空調,較之前的平房本質上有了很大的差別。

XX年,我搬進了我的“別墅”。之所以加引號,可想而知它並不是什麼別墅。那時我在臨街處買了一塊地皮,因為財力有限,雖然設計是兩層別墅,但我只先蓋了127平的住宅,建築業界同仁戲稱我的房子是別墅。我的房子瓷磚鋪地,整體廚房,高檔衛浴,裝修前衛、淡雅、時尚,凡來過我家的人都說,這哪會是一個農民的家呀!

村裡的家用轎車漸漸多起來,新一輪換房子也開始了。這節段,大家的房子多是二、三層小樓,設計注重了功能化和人性化,裝修或簡約或豪華,都注入了時尚元素,還把礦泉水引到了廚房和衛生間。村里也投入大量的財力,硬化道路,建造公廁,安裝路燈,徹底改變了農村髒亂差的局面,我們村因此也成了全國有名的文明村。哥哥雖然早在1995年就買了汽車,還換了好幾次,並且一次比一次高檔,卻遲遲不見換房子,許多人都說這和他的身份不相附合。XX年,他終於決定為全家蓋房子了,但卻不是蓋在村里,而是蓋在陝縣政府後面的錦繡園小區。當時親戚朋友都反對,這么一小塊地皮就得好幾萬塊錢,不划算,村里又不是不給地皮。房子蓋成了,大家都覺得對,房子蓋在小區里,水電暖配套設施齊全,父母年齡大,行動不便,住在這裡再也合適不過了。

父親患帕金森綜合症已經好多年了,行動不便。有一天,他突然悄悄地從輪椅上站起來,走進了客廳,巡視了一圈兒,難掩對新房子的喜歡之情。父親年輕時曾做過村青年隊的隊長,村辦企業的廠長,掄大錘,放山炮,拉二胡,唱大戲,也算村裡的能人,可他卻沒有能力帶領家人走出地坑院,住到平院子裡。母親一輩子精打細算,吃苦耐勞,可常常用盡智慧,還不能使一家四口人吃飽穿暖。他們兩個經歷過跑日本,經歷過解放戰爭期間的拉鋸戰,經歷過農業合作社,經歷過六零年的低標準,親眼目賭了改革開放後農村翻天履地的變化,怎么能不讓他欣喜若狂,感慨萬端呢?母親說:不管怎么說,我和你大也算拽住好日子的尾巴了,能多活幾年就是我們的福氣。我真希望他們都能活100歲,這樣他們還能看到我們家更大的變化,哥不是正在蓋一所大型的洗浴中心嗎,不是在鄭州又包了一座賓館嗎?好日子還在後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