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新農辦年度工作計畫

三、堅持以示範村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以抓好示範村建設為重點,按照“十有”標準,穩步推進芳村、岡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加大農村通村道路建設。實施山岔村方楊蘇通村道路建設,全長3.4公里,現已全部完成硬化。繼續實施山岔村直坑道路拓寬改造、岡村里三村道路硬化工程,啟動芳村鴨坑道路建設。二是加大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芳村文化活動中心軟、硬體設施已配齊,籌備**居、山岔村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岡村在建的修理廠、電站、里三村道路硬化、芳村新村等項目快速推進。三是加快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目前**水廠三期工程已投入資金112萬元,蓄水池、清水池土石方開挖結束,大壩基礎開始施工。投資3.5萬元解決了芳村新村近700人的飲水問題。四是進一步完善沼氣後續服務體系建設,啟動今年100口沼氣池建設,低產茶園改造投入10萬元。五是繼續加大村莊的文明創建工作,整治衛生死角,清理亂堆亂放,用《村規民約》約束村民行為,建立長效機制。根據新農村示範標準考核標準補缺補差,同時加強檔案的收集和整理。

四、加強農村人才培訓工作,努力提升鎮民綜合素質,全面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協調發展。

一是加大新型農民培訓和科技入戶工程的工作力度。以示範村為重點,建立領導聯村、部門包村的工作機制。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不斷提高農民自我發展能力。1-11月舉辦新型農民各類培訓班45場,培訓農民1500人次,播放科技片5場,開展科技入戶指導45次,發放資料5000餘份。二是以鎮陶研會、鎮“2131”數位化放映隊和各村文藝表演隊伍活動為載體,經常送文化、科技、衛生、法律到村組,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村精神生活,引導廣大農民崇尚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進大型綜藝節目“魅力黃山”,落實“十星文明戶”的評比和授牌,**鎮成功舉辦了第三屆“農民秋季運動會”娛樂活動,不斷改善農民的娛樂生活。籌備“鎮科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三是對九年義務教育實行“兩免一補”和獎教獎學措施,並在原有基礎上提高補助和獎勵標準。09年累計為農民減負89萬元,為改善了教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政府還為每位教師配備了一台辦公電腦。今年9月對表現突出、成績喜人並獲得各項榮譽的29名教師和51名學生進行了表彰,獎教獎學金額達2.7萬餘元;四是完善了雙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09年提高了參保結報比例,落實慢性病門診結報制度,增加了疾病類別。農民生病住院可同時享受兩次結報,此項優惠政策目前在全市是獨一無二的。實施70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80歲以上老人慰問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五、加強組織建設,充分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努力推進民主科學管理。

鎮黨委、政府始終抓住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放鬆,以建立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為核心,注重強化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和培訓,不斷增強黨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核心領導作用,努力引導民眾自覺、積極、主動參與新農村的建設。在完成兩個村和兩個居合併的基礎上,落實了“村(居)兩委換屆”工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鎮村工作各項制度和工作規範,嚴格幹部管理,堅持依法行政,充分發揮村(居)民自治作用,幫助村居制定發展規劃,指導村居完善村(居)規民約。從關懷村(居)幹部,落實村(居)幹部工資改革入手,全面推行村幹部公開承諾和考核機制,建立了領導聯村、部門包村的工作機制,極大地調動村幹部的責任意識和工作積極性,有力地增強了村居自我發展和服務民眾的能力,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保障。

今後,我們將繼續立足自身優勢,搶抓發展機遇,堅持以科學規劃為指導,以發展生產為核心,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創建活動為載體,以宣傳教育為手段,以村(居)民自治為重點,調動農民建設美好的家園,促進農業農村又快又好發展,按照“二十字”方針,加快推進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受土地制約,限制了項目用地;資金缺乏,主要是村鎮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巨大;農民的文化水平比較低,科技意識薄弱,要加強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宣傳,加大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素質,增加農民收入,加大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

二、要加強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團結和協調,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引導農民齊心協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加強鎮村幹部的學習,提高鎮村幹部的思想覺悟和業務水平,能夠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

三、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責任任重道遠,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鎮2010年新農村建設工作謀劃

2010年,我鎮新農村建設工作繼續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以“兩個重鎮”建設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作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構建和諧社會。在09年工作基礎上具體做好以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