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國稅局上半年工作總結

上半年,我們按照年初國稅工作的總體思路,在市局和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在組織收入、依法治稅、隊伍建設以及納稅服務等方面作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為全年各項稅收任務的圓滿完成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關於上半年全縣國稅工作的主要成績

(一)以組織收入為中心,稅收收入實現“雙過半”

今年以來,我們按照“依法治稅,應收盡收,堅決不收過頭稅”的組織收入原則,始終堅持抓早、抓緊、抓實、抓出成效的工作思路,牢固樹立組織收入工作中心意識,在認真落實市局分配任務的同時,還根據縣政府確定的財政預算目標,對國稅收入預計完成情況進行了測算,對全年的收入盤子做到了心中有數。縣局按月召開稅收收入調度會、分析會,及時調整思路,落實措施,先後組織三次較大規模的稅源調查工作,對部分重點稅源企業的產、供、銷等情況進行了專項檢查,對年納稅50萬元以上的重點企業進行了調查,對全縣單稅種過50萬元的企業稅收實現情況進行了逐戶調查測算,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摸清稅源底數,提高了稅源收入預測能力。今年,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對組織收入工作非常重視,多次過問、多次調度,實行了組織收入與鄉鎮經濟利益掛鈎制度,我們以此為契機,加強與鄉鎮黨委政府溝通、協調,取得了他們對稅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掌握了組織收入工作的主動權。進一步完善了組織收入考核辦法,明確考核內容,堅持征管質量考核與收入質量考核相結合,突出預測準確率的考核,嚴格兌現獎懲,調動了全員抓收入的積極性。截至5月12日。**縣國稅局累計完成稅收收入6383萬元,提前實現收入過半,較上年同期增收3153萬元,同期增長98%。其中增值稅收入5169萬元、消費稅收入5萬、企業所得稅收入613萬元、利息稅收入596萬元,分別占全年計畫任務的50%、50%、76%、65%。預計到6月底可實現三稅收入7992萬元,較上年同期增收3149萬元,稅收收入實現時間、任務“雙過半”。

(二)以稅源管理為主線,征管水平明顯提高

一是積極開展稅源管理質量講評。上半年,我們把稅源管理講評作為對稅源分析、監控工作落實情況進行定期總結和交流的主要手段,成立了稅源監控領導小組,負責稅源管理質量講評工作,以市局下發的小規模零申報、低稅額申報,一般納稅人零負申報、申報數據不準確以及不使用發票的個體戶、虧損紡織行業等問題為重點,在組織納稅人自查的基礎上,有重點地開展了納稅評估,並組織了講評工作,通過查擺問題,剖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研究解決問題的對策,加強和改進了稅源監控手段,增強了稅源監控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同時,針對全縣調查分析發現的共性問題,制定了相應的整改措施,通過開展質量講評,初步實現了“數據分析準確、監控管理到位、業務銜接緊密、問題整改及時”的目標,堵塞了稅收管理漏洞,提高了稅款徵收率,確保了收入規模和質量同步提高。

二是強化了所得稅彙算清繳工作。工作中,我們抽調專人做好匯繳審核工作,採取內部通告、張貼通知、電話聯繫、舉辦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將所得稅匯繳政策、工作程式告知納稅人,舉辦了企業所得稅新申報表培訓班,實行稅收管理員、大廳人員兩級審核制度,落實審核底稿制。同時,加大了匯繳質量考核力度,實行定期分析通報制度,對彙算清繳的開展情況按旬通報,將匯繳準確率、匯繳申報率等有關指標納入工作質量考核,提高了所得稅匯繳質量。預計6月底,可徵收企業所得稅633萬元,同比增收307萬元。

三是完成了一般納稅人年審工作。按照省局《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年審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成立工作小組,深入企業進行實地調查,摸清底子,在此基礎上,開展分類、分行業年審檢查,嚴格對其基礎資料進行審核,對具備一般納稅人條件和標準、沒有發生增值稅偷逃稅行為、沒有發生因違反發票管理規定而受到處理的企業,認定為合格。在分局內部安排專人進行資料審核,專人實地調查,分局領導具體負責把關,實行審批、監督檢查雙重製約,從而有效保證了年審工作質量。同時,對經營地點變動等及時通知企業進行變更,對那些財會力量較弱,會計核算較差的企業,指定專人進行年審檢查,對在年審中達不到標準和條件的堅決予以取消。

四是加強信息化套用。根據稅收精細化管理的要求,自行編制了小規模納稅人普通發票比對監控程式,實現了小規模納稅人申報信息和普通發票開具信息的自動比對。加強了數據的分析套用,使數據分析在數據質量、征管質量、稅源監控、稅收預測、決策支持等各個領域能夠發揮作用,為徵收管理工作和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強化了綜合徵管軟體2.0版和稅收執法管理系統2.0版的套用工作。加強了“一機多票”系統運行後的跟蹤管理工作,在去年推行的基礎上,今年在廢舊物資經營企業中推行“一機多票”開票方式,提高了增值稅納稅申報質量。進一步完善了小規模納稅人普通發票電腦版軟體的推行,並擴大到規模較大的小規模納稅人,取消了手工發票。同時,建立健全了軟體管理、數據管理、網路管理、設備管理、安全管理等多項制度,進一步規範了信息化工作機制,為深化信息套用提供了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