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2011年上半年宣傳思想工作總結

四、緊扣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做到“公共文化建設三推進”

1、“五大工程”推進農村文化建設。一是推進“百村千戶文化”工程。在全縣建設240個村級文化科技中心,1000戶文化科技中心戶。二是實施“村村閱報欄”工程。每個鄉鎮在3個以上行政村設閱報欄,全縣建成80個閱報欄。三是啟動“村級文化長廊”工程。要求每個鄉鎮至少選擇一個資源豐富、有一定文化經濟基礎的行政村建設一個文化長廊,主要用於宣傳黨的政策、文化科技知識,舉行書法、繪畫展示等,全縣已建成15個文化長廊。四是推動體育廣場工程。在每個新農村建設點,開闢一個體育廣場,縣裡支持一批體育器材,指導民眾開展體育活動。五是推動“特色文化村”工程。每個特色文化村成立一個文化建設理事會,樹立一個文化特色村牌子,建設一具標誌性雕塑,建設一塊文化宣傳牆,開闢一個文化展覽室,組建一支文化解說、表演隊。今年我們啟動建設的特色文化村有黃石鎮中村 “儺戲文化村”,田埠鄉的東龍村、賴村鎮的新民村和水西村“宗祠文化村”,田埠鄉排上村“楹聯文化村”,石上鎮曾坊村 “剪紙文化村”。

2、“四拓展”推進社區文化建設。一是拓展文化項目。實施“市民素質藝術教育推進工程”,推動文學、戲劇、音樂、舞蹈、曲藝、書法、繪畫、技藝等進社區,由原來較單純的唱歌跳舞轉向全面發展。二是拓展文化團隊。在縣鄉文化部門的指導下,建立健全社區文化帶頭人隊伍,每個文化帶頭人組建一個隊伍,不斷擴大民眾團隊的參與面、受益面。三是拓展文化資源,採取與縣級文化團院共建等形式,豐富文化產品,滿足社區民眾多樣化文化需求。四是拓展文化品牌,把弘揚傳統文化與培育社區特色文化品牌相結合,培育社區文化節、鄰居節等一批亮點。積極編排民眾喜聞樂見、反映社區好人好事的原創節目,提升社區的和諧度。

3、“三進工業園”推進企業文化建設。一是抓好宣傳工作進園,由工業園牽頭,各企業設立宣傳幹事,負責宣傳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輿論引導工作。二是抓好文化建設進園,加強園內學校、醫院等社會事業設施建設,加快園區文化設施建設,大力建設園區文化和企業文化,組織開展農民工文化活動,增強工業園的文化凝聚力。三是抓好教育工作進工業園,在工業園區成立專門針對進城務工農民的培訓機構——農民工培訓學校,實行訂單培訓,培訓後保送到相應企業就業。

五、緊扣繁榮優秀傳統文化,做到“特色文化三提升”。

1、提升傳統文化普及。一是舉辦文鄉詩國、客家搖籃、紅色故土、贛南糧倉等主題電視講座,普及寧都傳統文化。二是舉辦寧都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展覽,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廣大青少年了解家鄉文化,熱愛家鄉文化,如石上鎮。三是開展老師帶徒授藝活動,抓好業餘文化團體和民間藝人的培養工作。

2、提升區域文化品牌。一是完成了中央紅軍第一部無線電偵察台舊址修復。3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部無線電偵察台舊址在寧都縣小布鎮赤坎村修復揭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首長,總參謀部三部首長,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弘強,省軍區司令員彭水根,潘玉蘭、陳春明、王俊傑、程關懷等領導出席竣工典禮並揭牌。今年,舊址已接待大型旅遊團4次300人。二是繼續抓好反“圍剿”戰爭為主題的紅色文化品牌建設。繼續抓好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建設,認真做好革命歷史文物的蒐集、整理,做好相關歷史傳說、故事的收集和整理,積極倡導、牽頭召開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理論研討會,研討會已經市委同意,報中央相關部門審批。三是繼續抓好客家千年古村田埠東龍的旅遊開發。東龍村今年列入全縣新農村建設點,縣鄉組織力量,經過兩個月的集中整治,拆除了影響整體美觀的豬牛欄和廁所,並聘請專家設計村莊整體規劃,縣財政繼續投入200萬元,對古建築進行整體性搶救性維修。繼續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力爭通過招商引資實現旅遊開發。

3、提升特色文化產業。一是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我縣走“文化攬客”新路,重點推進古村舊址的規劃開發和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先後投資興建和維修寧都反“圍剿”紀念館、“寧都起義”總指揮部舊址、蘇區中央局“寧都會議”舊址、中央紅軍第一部無線電偵察台舊址。西晉佛教聖地青蓮古剎動工擴建。國家森林公園道教第三十五福地翠微峰旅遊開發工作,在擱淺多年後今年經友好協商,投資方已重新確定投資2億元,並已啟動錦繡湖開發項目。建設三年的縣影劇院、青少年中心已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