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班主任期末工作總結

為人師者,都有一種渴望——能與自己的學生真誠交流;當學生的,也有一個有願望——願老師能理解自己。但是成人們的聰明和隨意再加上師道尊嚴的傳統,很多時候師生間都有一條河,阻礙了雙方的交流。 

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如何,情緒高漲,則效果倍增,情緒低落,則效果微小。但是,如何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縮小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使師生間達成良好的溝通呢?我認為可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一、了解學生。班主任與學生交往,首先應知道學生心裡想什麼,怎樣想?學生是單純的,他們對班主任十分尊敬,但也有各種各樣的要求和期望。班主任應該走入學生生活之中,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 

走入學生生活之中的一般方法有: 

1、在活動中了解學生。活動是師生溝通的最佳方法。活動本身有思想性、多樣性、趣味性、交往性等特點,學生在活動中最善於表現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華,流露自己的情感,班主任應針對學生的特點,精心組織,主動參與各種活動。例如召開主題班會、班級晚會、參觀、郊遊、社會實踐等。 

2、家訪。家庭訪視是班主任與學生交談的好機會,一般學生都願意班主任老師到自己家裡坐一坐,看一看,同家長談一談。在家訪過程中,學生的情緒始終比較激動,話也會變得多起來,而且願意講心裡話,尤其是該生在某方面取得成績和進步,班主任當著家長面誇獎時,學生的心情會更好,也願意向老師表露心聲。班主任要注意一條基本原則,即家訪不是上門告狀,即使學生有了過失,老師去家訪,也要先肯定學生的長處,再婉轉地指出問題,提出希望,不要讓學生在家長或家庭成員面前下不了台。 

3、課間。課間學生思想比較鬆弛,願意與同學、老師作一些交流,班主任要抓住時機巧妙地尋找話題,與學生進行交談,這時,學生願意向老師談心裡話。 

二、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班主任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應該經常地進行角色換位,即推己及“生”,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如果為是一名學生,對某一件事或某一個問題,希望老師怎樣處理。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多為學生想一想。 

三、真誠傾聽學生們的訴說。傾聽,意味著學生們閉嘴你才開了。一位老師說,如果在你聽完整個事件前就發表意見,那這些意見就永遠不可能是令學生們信服的意見。相反,在你提出建議,做出決定前,概括一下學生所講的內容,讓他們確信,你已經明白了,這樣做出決定,提出建議才會達到最佳效果。傾聽是一種心的交流,它可以在平靜中撞擊出火花,又可以在波濤中留一片平靜的海灣。 

四、感染。所謂感染,就是老師在某方面的言行引起了學生的共鳴,使學生受到啟示,進而仿效,達到雙方心理上的接近和同化。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要清醒的記住,學生是現世的人,太遠的將來對他們沒有吸引力。因此,要求學生做的都要有現實的意義。例如,學習常規的形成不如老師率先做出表率,你每堂課都帶齊教具們按時上下課,及時批改作業等等,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效果會比嘮嘮叨叨好得多。 

五、避免使用過激言辭。沒有什麼人花在學生們身上的時間比老師多。教師的心血最終將以學生們的成就這一獨特的形式奉獻給人類。教師們愛自己的學生,但並非任何時候都心平氣和。教學實踐少的老師,往往一氣之下說一些他們平時不會說的話,有時因一句話,就造成了師生間永久的隔閡。因此,有經驗的老師總是儘量保持寧靜的心態,因為他們明白,感情衝動和有愚蠢的行為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無論他們感到怎樣激動他們都記得曾擁有過童年,都會從心理上首先原諒自己的學生。 

­­­六、愛意的流露。用互愛、溫馨的心態,來探討達到一個共同的目標,是一個強大集體的共性。愛意能鼓起戰勝困難的勇氣,愛意是一中默許,無論什麼差異和矛盾升起,只要有愛意作為基礎,人們就有交談,解決的可能。對於學生,老師們不要估計他們知道你愛他們,請展現出來,對差生微小進步的一聲讚揚;對膽小同學一個鼓勵的眼光;對做錯事同學一個寬容的微笑;對生病同學一聲溫暖的問候。從這些最容易的做起,你會發覺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重視學生的觀點。和老師決不是馬上推翻學生提出的觀點,儘管他們知道在原則性的問題上決不能讓步。他們的做法是引導學生去偽存真。這樣做有兩點最大的收益:第一,學生自己參與的決定他們更容易接受;第二,學生們能看到自己作為集體一員的價值。老師們熱衷於聽聽學生們的想法和建議,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增進了師生間的理解。 

八、期待。班主任與學生交往,就是要通過自己的特定行為方式,將各種期待有意識地傳達給學生。比如將一項任務交給一個能力較弱的學生,相信他經過努力能完成。這實際上就包含了一種期待和信任,學生會在這種期待中,努力超越自己,把老師的期待內化,最終達到與老師期待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