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公司治理中企業所有權的配置

本文是公司治理中企業所有權的配置

一、公司治理中權利配置的層次性

公司治理是指根據公司(企業)所有權在不同公司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配置原則,對公司的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控制權力在不同的公司機關之間進行分解、配置並協調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可見,公司治理具有層次性。

首先,公司治理中權力的分解、配置存在兩個層次的理論系統。從一般的抽象意義上來講,治理理論中的權力分解配置在公司的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豍“治理是指治理的行為或過程。”因此,治理中的具體權力配置涉及治理權的運作過程。從公司權力的具體分解、配置上看,公司事務具體的決策權、執行實施權、監督控制權則在公司的機關之間進行安排。由於不同的治理模式和傳統,各國公司機關的具體設定有程度不同的差異,但從不同機關在公司存續中所承擔的功能來看,主要體現為公司機關之間對公司權力的分擔與制衡。這樣,公司權力的分解配置在理論上存在兩個層次的體系:一是公司利益相關者——經營管理者之間監督控制體系;二是對公司決策權、執行實施權、監督控制權在公司不同機關之間進行分解配置的體系。在公司治理理論中,這兩個層次體系的意義不同。前一個體系是指導性原則,具有相當程度的一般抽象性,往往對具體的公司治理制度有指導規範作用。後一個體系是對前一個體系原則的具體落實,是各國根據自己的治理傳統和模式,進行的具體的制度安排。

其次,治理主體和公司機關是公司治理關係網路的連線點。由於在公司治理中存在兩個層次的權力配置體系,因此公司治理關係體現在兩個層次治理權力配置上。“從契約企業觀點看,企業治理主體就是與企業共存亡的個人或團體,其利益與企業整體利益密切相關,如股東、債權人、經營者、工人等‘利益相關者’,通過制度契約安排,確定相互關係,即在治理結構中的地位。”可見,從治理主體的角度看,公司治理關係體現為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係網路,而利益相關者作為治理主體,是公司治理關係網路的連線點。有人認為,“公司治理的主體不僅局限於股東,而是包括股東、債權人、雇員、顧客、供應商、政府、社區等在內的廣大公司利益相關者。”這其實是從經濟學的應然角度來理解公司治理的主體,而不是從法學的實然性上來分析治理主體的範圍。從目前公司治理的情況來看,公司內部治理的主體在這一層次上體現為股東、職工和經營管理人員。從公司權力的具體分解配置來看公司治理關係,由於主要在公司機關之間進行,因此即使是公司治理主體,也不是直接通過個人來享有具體的公司權力,而是由其組成的團體來享有並行使。如股東通過股東會來行使權力,職工通過其職工組織如工會、職工大會或職工代表大會來行使權力。“事實上,法人總是要通過一定的機構來實現設立的宗旨與權力。”從這一層次上講,利益相關者通過其組織與公司其他機關隔離和聯繫,而公司治理關係則直接體現為不同公司機關之間的分權制衡狀態。這樣,治理主體和公司機關就成為公司治理關係網路的連線點。因此在最佳化公司治理過程中,不僅應當關注不同公司機關之間權力分解、配置的結構性問題,還要重視股東、職工與經營管理人員權利與義務、責任的落實。

二、企業所有權的內涵

企業所有權是企業權力分解配置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但對於什麼是企業所有權,在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上並非沒有爭議。對於企業所有權的概念,在包括剩餘索取權這一點上並無太大的爭議,但另外一部分內容是企業的控制權還是剩餘控制權,學者們卻有分歧。筆者認為,我們在這裡討論企業所有權,主要是為了解決企業治理中的一些問題,“所有權這一概念通常具有資產的占有權與處置權的涵義”,因此,這裡的企業所有權只能由對企業投入資本的利益相關者享有,包括企業剩餘索取權和終極意義上的控制權,而不是指實際的控制權,也不是指契約中未明確規定的剩餘控制權。豎可見,這裡的企業所有權中的控制權是不受其他人的控制的,具有終極性。在企業中,經營管理者的控制權要么受到股東的控制,要么受到職工的控制,有時還要受到債權人或其他人的控制。在委託——代理的契約關係中,其是代理人而非委託人,他的控制權不具有終極性,因此不是公司治理權力分解配置第一層次意義上的權力內容,不是公司治理中企業所有權的內容,而是派生的、第二層次的對公司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控制權在公司機關之間分解配置的後果。公司企業的實際控制權由不同的主體享有不是企業所有權配置意義上的安排,而是基於企業所有權配置安排在實際履行過程中的結果體現。“企業所有權安排的基本原則是企業剩餘控制權與剩餘索取權的安排相對應。”這裡其實是錯誤地將權利配置的結果當成了權利配置的原因。因此,公司治理意義上的企業所有權指的是企業剩餘索取權和終極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