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耦合思路

下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耦合思路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近年來學術界的熱門話題,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人類文化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各種保護措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文簡稱“恩施州”)擁有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對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梳理的基礎上,結合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筆者提出應採用民間藝術團、民族文化生態旅遊村、農家樂、歷史文化名城、博物館等形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開發結合起來,實現保護與開發的良性耦合與互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同時也為恩施州旅遊業的發展提升文化品位,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雙贏的目的。

一、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一)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恩施州位於鄂西南,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區,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之2一。這個地帶被專家學者盛讚為“古老文化沉積帶”,沉積著豐富的土家、苗、侗、漢等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類口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報規定中闡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表現形式包括五大類的類別,①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分類如下:第一類:曲藝。土家族有“南、堂、燈、儺、柳”五種地方戲劇劇種及儺面具的製作技藝。

第二類:舞蹈。土家族舞蹈很豐富,有著名的撒葉爾嗬、擺手舞、巴山舞、毛古斯舞、麻舞、八寶銅鈴舞、肉連響、地盤子、地龍燈、靠燈、草把龍、板凳龍、耍耍、猴兒鼓等,禮儀有過年過節禮儀、婚喪嫁娶禮儀、農事禮儀等。

第三類:音樂。土家族打溜子,薅草鑼鼓、情歌、哭嫁歌、兒歌、利川小調、②建始絲弦、民間宗教音樂、恩施揚琴、竹琴及其製作技藝等。

第四類:口傳文學。土家族的口傳文學有神話、史詩、傳說、故事、諺語、山歌、兒歌、笑話、兒童遊戲等。

第五類:工藝。土家族吊腳樓建築工藝、風雨橋建築工藝、石雕、木雕、竹編、藤編、棕編、民間各種工匠的技藝、髹漆工藝、刺繡、服裝、土家織錦(西蘭卡普)、剪紙、紙紮技藝、咂酒、藥酒製作技藝、各種土家族特色飲食品的製作技藝,如油茶湯的製作技藝等。

(二)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1.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1)傳統戲劇失去文化生存空間。電視、音響、卡拉ok等現代娛樂設施普及後,人們的娛樂方式徹底改變,對傳統戲劇的需求消失,傳統戲劇失去了需求市場,其生存的文化空間隨之消失。故恩施州引以為豪的“南、堂、燈、儺、柳”五種地方戲劇,基本上處於瀕危狀態。(2)民間舞蹈及社會禮儀消失嚴重。恩施州民族民間舞蹈十分豐富,通過多年的搶救與保護,撒葉爾嗬、擺手舞、毛古斯舞等已經得到了相應的保護與利用,但是麻舞、地盤子、地龍燈、靠燈等舞蹈對人們來說已經很陌生。現今恩施州過年過節的禮儀意識十分淡薄,婚喪嫁娶的禮儀也正在發生著很大的變異。特別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土家族哭嫁婚禮習俗已經漸漸退出了婚禮儀式,淪為景區表演化的項目。(3)土家族建築技藝生存告急。華中理工大學古建築學家張良皋教授認為,恩施州土家族吊腳樓是中華建築文化的重要源頭,在中國建築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③土家吊腳樓飽含文化交融信息,具體說來,是巴楚兩大文化直接交融的結晶。楚建築曾深切影響漢以後中國官室傳統和生活方式,土家吊腳樓是楚建築的活化石,而且像遺存於巴人舊鄉號稱“活化石”的水杉樹④一樣,有潛在的強大生命力,值得人們另眼相看。[1]但是在現代化的衝擊下,恩施州境內吊腳樓建築技藝正在流失,它所承載的土家族傳統文化也將隨之消失。(4)土家族口傳文學瀕危。土家族有語言,無文字,早期的文學作品靠口耳相傳,文人文學用漢語記錄。

在遠古時代,土家先民創造了本民族的創世紀史詩《擺手歌》、大量的神話、傳說和歌謠。文人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一席地位,最有代表性的是恩施鶴峰容美土司田氏詩人群留下的大量優秀詩文。唐代劉禹錫創作的竹枝詞發端於土家地區建平郡民歌,此後在中國文學史上才出現竹枝詞曲牌。但是這些口傳文學已遠離當今恩施自治州人民的日常生活。

2.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舉措。恩施州州政府於xx年提出了建設文化大州的戰略構想,修建了“民族大觀園”,規劃了20個“恩施州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建立了民間藝術大師命名機制,制定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出台了《恩施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雖然做了一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但力度不夠,成效甚微,致使恩施州沒有一項遺產列入xx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第二、三批國家名錄中,才有相關的項目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