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測量與監理專業畢業設計

點位要穩定。

所有儀器、設備要穩定。

觀測人員要穩定。

觀測時的環境基本一致。

觀測路線、鏡位、程式和方法要固定。

以上措施在客觀上儘量減少觀測誤差的不定性,使所測得的結果

具有統一的趨向性,

保證各次複測結果與首次觀測的結果可比性更一

致,使所觀測的沉降量更真實。

2.2 基準點的設定

沉降觀測是根據基準點進行的,因此要求基準點的位置在整個變形觀測期間穩定不變。為保證基準點高程的正確性和便於相互檢核,布設基準點數目應不少於三個並構成基準網。埋設地點應保證有足夠的穩定性,設定在受壓、受震範圍以外,離開鐵路、公路和地下管道至少5m。冰凍地區埋設深度要低於冰凍線0.5m。為了觀測方便及提高觀測精度,基準點距觀測點不要太遠,一般應在 100m 範圍以內;否則,還應布設工作基點。基準點在開工前埋設並精確測出高程。

變形觀測開始前,應根據變形類型、測量目的、任務要求以及測區條件等進行變形觀測方案的設計。變形觀測方案編制前,應對觀測對象的設計圖紙和現場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多方案精度估算和技術經濟分析比較後擇優選取。

變形觀測方案的內容,一般包括:觀測任務及目的、觀測的技術標準、觀測點的布設、作業方法、觀測周期和觀測期限等。變形觀測的周期應以能反映所測變形的變化過程且不遺漏其變化時刻為原則,根據單位時間內變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因素影響確定。當觀測中發現變形異常時,應及時增加觀測次數。變形觀測屬於精密測量,測量精度要求較高,要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適用、確保質量”。

制定合理的變形觀測方案是沉降變形觀測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因為它影響到觀測的成本以及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因此,本章結合xx軟體職業學院第二實訓樓的沉降觀測對建築物變形觀測方案進行了系統研究和精心設計。

2.3  觀測周期及頻率的確定

當基準點和觀測點己埋設穩固,建築物基礎施工或基礎墊層澆灌後即進行第一次觀測,此次觀測成果即作為以後沉降變形的衡量依據。 

一、 施工期間變形觀測的周期及頻率 

(1)建築物施工階段的觀測,應隨施工進度及時進行。高層建築物可在基礎墊層或基礎底部完成後開始觀測。觀測次數與時間視地基與加荷情況而定,一般每加高1-5層觀測一次。 

(2)施工期間停工時間較長時,應在停工時和重新開工時各觀測一次。停工期間,每隔1-3個月觀測一次。 

(3)基礎附近地面荷載突然增加,周圍大量積水及暴風雨後,或周圍大量挖方時,均應及時觀測。 

(4)當發現變形有異常時,應進行跟蹤觀測,觀測頻率要大一些。 由於畢業設計受到時間限制,不能進行長周期的觀測,只能相應的增加觀測頻率,根據實際情況縮短觀測周期,以分析得到圖書館在短期內的沉降變化情況。 

二、建築物使用階段的觀測次數與頻率

建築物使用階段的觀測周期與頻率,取決於沉降變形的大小、速度以及觀測目的。工程竣工初期的觀測頻率要稍大些,開始可隔1-2個月,或每季度觀測一次,以每次沉降量在5-l0 mm以內為限度,否則要增加觀測次數。竣工的第一年內,每隔2-3個月觀測一次,以後適當延長至4-6個月,第二年半年一次,第三年以後每年一次,直至變形穩定為止。觀測過程中,如遇地震影響、連續大雨水浸等情況,要及時增加觀測次數。當建築物突發大量沉降、嚴重裂縫時,應立即連續觀測。 

三、 沉降穩定階段的判斷

沉降是否己進入穩定階段,可從沉降量與時間關係曲線來判定。若沉降速度小於0.01-0.04mm/d(老土地區不大於0.01mm/d,軟土地區0.04mm/d),就可認為已進入穩定階段。 

2.4 用三等水準進行沉降觀測

2.4.1  三等水準測量觀測方法和精度要求

測定控制點高程的工作稱為高程控制測量。採用的測量方法主要是水準測量。水準測量主要用於地勢平坦地區,其優點是測量結果精度較高,缺點是工作量太大。

三等水準測量除用於加密國家控制網外,還作為工程建設和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的高程控制。國家三等水準測量的精度要求較高。對儀器的技術參數、觀測程式、操作方法、視線長度及讀數誤差等都有嚴格規定。

三等水準測量應沿路線進行往返觀測。每一測段的往測與返測,其測站數均應為偶數,否則要加入標尺零點差改正。由往測轉向返測時,必須重新整置儀器,兩根水準尺也應互換位置。工作間歇時,最好能在水準點上結束觀測,否則應選擇兩個堅實可靠、便於放置標尺的固定點作為間歇點,並在間歇點上做上標記,間歇後,應進行檢測,若檢測結果符合表3-1的限差要求,即可起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