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財稅工作總結

第五,依法理財取得較好成效。積極探索預算監督機制,進一步加大對預算執行的監督檢查力度,嚴格按照《預算法》、《稅收征管法》等財政稅收法律法規和人大批准的預算辦事,維護財政預算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樹立財政風險意識,加強對財政專項資金的管理,積極探索政府債務監督、分析制度,專題開展鄉鎮政府赤字調查,積極探索消除和防止鄉鎮政府赤字的對策和措施;繼續

加大回收財政周轉金和清理“兩非”借款的力度,防範財政風險。深入貫徹實施《會計法》,加強會計監督,加大對會計信息虛假和中介機構違規執業的打擊力度,依法查處各種違反財經紀律、法規的案件,整頓財經秩序,促進會計信息質量的全面好轉。繼續深化“收支兩條線”管理,全面貫徹《浙江省預算外資金管理條例》,以規範為重點,加強督促檢查,實行以查促管,鞏固預算外收支兩條線管理成果。加強對基本建設資金財政財務監管,嚴格工程預(結)算審查和竣工結算審價。進一步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完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營運體系,深化國有資產產權管理,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半年來,我縣財稅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是財源結構不合理,影響財政收入穩定增長。XX年,由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所提供的地方稅收分別為1654萬元和4696萬元,分別占地方稅收26%和73.9%。第二產業所提供的地方稅收如果剔除建築安裝業的地方稅收,僅占地方稅收總額的9.5%,所占比例偏低。非稅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過高,XX—XX年分別達到22%、26%、26%、37%。二是中央、省財稅體制改革對地方財政的影響增大。所得稅分享體制改革以及電力企業稅收和利息所得稅上劃到省級,對地方財政收入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兩頭在外”的外貿出口退稅對我縣財政收入的影響很大。三是我縣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素質性矛盾尚未解決,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空間進一步減少。主要體現在:建設用地、能源、環保等因素制約工業經濟發展;受基礎設施、產業結構、房價等因素影響,集鎮人口集聚能力差,制約服務業的發展。此外,我縣房地產開發不均衡,影響稅收收入的穩定性。近年來,我縣房地產業的稅收從XX年56萬元增加到XX年的1042萬元,短短的5年間,房地產業的稅收翻了18倍,已成為我縣地方稅收收入的主要稅源。但由於我縣房地產開發缺乏長遠規劃,XX年造成斷檔現象,預計減少收入600萬元。四是財政支出壓力加大,收支平衡的難度增加。目前公共財政支出範圍很難做出清晰的界定,本來應該由市場解決的,由於體制改革的複雜性,財政還難以完全退出來。同時,隨著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扶貧幫困、城鄉統籌、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等支出不斷增加,財政要保證的重點支出項目越來越多。該減的減不下來,要增加的少不了,形成雙碰頭。加上大幅度的地方性增資,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二、下半年的重點工作

下半年我縣財稅工作任務非常繁重,要做好應付困難局面的思想準備,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根據我縣當前財政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併兼顧到長遠發展的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改進和加強稅收征管,確保預算任務的完成。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依法加強收入征管,最佳化稅收和地方財力結構。進一步加強經濟稅源調查分析,及時了解發現和解決組織收入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充分掌握稅收政策調整等一些非經濟因素對收入的影響程度,做到心中有數。認真貫徹落實《征管法》及實施細則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征管、堵塞漏洞、懲治腐敗、清繳欠稅”的工作方針,大力整頓和規範稅收秩序,繼續加強對個人、各類企業的稅收征管,進一步開展對房地產、集貿市場的稅收專項整治工作。加大稅務稽查力度,嚴厲打擊“偷、逃、騙、抗”稅等行為。繼續加強對欠稅和漏征漏管戶的管理,嚴格控制新欠。全面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等非稅收入的征管,特別是土地有償使用收入,規範國有土地出讓的財務行為,同時要制定切實有效的徵收辦法,確保完成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任務。

第二,抓好扶持引導,將“三個三”的要求落實到財稅政策扶持之中。從整合政策、資金等方面入手,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和政策對經濟的引導作用,促進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穩定增長,加快縣城房地產開發和重點工程建設,鞏固和發展現有財源,挖掘和培育潛在財源。將扶持的著力點逐步轉向第三產業,探索扶持新手段、新方法,重點支持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扶持旅遊、商貿等第三產業發展,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增強收入的可持續性。

第三,按照“控、壓、保”的要求,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按照“三個三”的工作措施,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努力用好、用活有限的資金,增強財政保障能力。一是合理界定資金供給範圍。結合政府職能轉變和事業單位改制,正確界定財政支出範圍,合理調整資金使用方向,重點滿足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資金需要,逐步改變以往財政支出範圍過寬、包攬過多、包袱過重等現象。二是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重點保證國家政權建設、行政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工資發放,保證教育、農業、衛生、環保等領域的支出需要。大力支持社會保障等各項事業發展,支持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和以幫扶困難民眾為主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著力解決農村衛生建設、城鄉低保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