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課學習心得體會: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

深學——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系列評論

xx總書記在河南蘭考調研時強調,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題與焦裕祿精神是高度契舍的,要把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活動始終,做到深學、細照、篤行。在我區有序開展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之際,將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與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意義深遠。

今天,我們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學什麼?習總書記清晰地指明了方向:就是要學習他“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情懷,凡事探求就裡、“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鬥精神,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如何才能做到深學?就是要一點一滴學習焦裕祿同志的事跡,一字一句學習焦裕祿同志的言論,重點把焦裕祿精神學習好、領會透,觸及靈魂地去學。學習要同教育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從相互融通中把握黨的民眾路線的本質要求,把握改進作風的重點。能否堅持長期學習、全面學習,持續轉變作風、密切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對黨員幹部來說是一個現實的考驗。

我區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共有近7萬個黨組織、130多萬名黨員參加,同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相比,範圍更廣,地域更寬、數量更大,同民眾聯繫更直接、更緊密,涉及的矛盾問題更加具體,民眾期望高,任務更艱巨。我們貫徹民眾路線,堅持為民務實清廉,堅決反對“四風”,尤需以焦裕祿精神為學習的標桿,自覺向焦裕祿同志看齊,增強民眾觀念,堅定民眾立場,讓焦裕祿精神在內蒙古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篤行——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系列評論

“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政聲與民意不是用嘴皮子溜出來的,不是以形式主義忽悠出來的,那是一步一個腳印、汗珠子摔成八瓣兒千出來的。半個世紀過去了,焦裕祿同志還活在我們身邊,政聲民意的豐碑巍然屹立,就是因為那一樁樁一件件感人的事跡。所以,我們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落腳處就在篤行上。

篤行不能懶惰推諉。篤行是要靠邁步子,不是靠喊號子,懶惰和推諉是大敵。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深信篤行、身體力行。努力向焦裕祿同志看齊,就是要從此刻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像焦裕祿同志那樣對待民眾、對待組織、對待事業、對待同志、對待親屬,像焦裕祿同志那樣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篤行的動作要到位。學習焦裕祿,如果架勢擺出來了,也有所動作,但這種動作不到位,力度不夠,行而不篤,結果就會似是而非,水過地皮濕。篤行就是要像焦裕祿那樣,視民眾為親人,視責任如泰山,視工作像生命,視艱苦作財富,視虛華似浮雲……動作到位,體現篤行,自然要費力,要流汗,要心跳,要臉紅,甚至心上要糾結,這都是篤行繞不開的硬功夫。

篤行要有時代意識。與焦裕祿時代相比,今天確實在許多地方都發生了變化,但千變萬變,公僕情懷、求實作風、奮鬥精神和道德情操不能變;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光大焦裕祿精神,意義尤其深遠。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焦裕祿精神,深化改革破解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實現中國夢,是我們體現篤行的一個重要課題。

細照——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系列評論

見賢思齊,意思是向好榜樣學習看齊。千百年來的實踐證明,這是錘鍊精神、砥礪人品的好方法。焦裕祿同志作為共產黨員的好榜樣,半個世紀過去了,他的精神愈加感人,這面鏡子愈加體現出它的特殊價值。深學是“知道”,細照是“悟道”,篤行是“行道”。按照xx總書記的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細照焦裕祿這面鏡子。細照,要清楚照什麼?黨員幹部應該對照焦裕祿精神,“一日三省吾身”,以焦裕祿的公僕情懷、求實作風、奮鬥精神、道德情操為標桿,從思想境界、素質能力、作風形象等方面細緻省視、捫心自問,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裡,找到思齊的著力點。我們是否像焦裕祿同志那樣,不是口頭上而是行動上的人民公僕,脈搏和民眾一齊跳?是否能夠像焦裕祿那樣,拋開條條框框、形式主義,真正做到實事求是、科學求,評論之二真?是否能夠像焦裕祿那樣,把“一分錢掰成兩半兒花”,厲行節約、杜絕浪費?是否能夠像焦裕祿那樣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下,以一種豁出去的奮鬥精神向著既定目標前進?我們是否能像焦裕祿那樣做到防微杜漸、廉潔自律……

細照,要不怕羞。怕羞是照鏡子的大敵,因為我們這裡說的細照,並不是要欣賞自己的姣美,而是要找出自己的醜處。有了害羞心理,就會對醜處遮遮掩掩,就會虛晃一槍。有了怕羞心理,不敢直面短板,就會護短,就會為自己的醜找理由。比如奢靡浪費,會認為時代不同了,應該享受,焦裕祿的行事方式過時了……無論哪種醜,一旦害羞,要護它,就能找到很多理由。這種情況下,就不可能細照,不可能照得心跳,不可能照得冒汗,照鏡子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善於照鏡子、敢於照鏡子,不滿足於概念化、表面化、淺層化,黨員幹部就能在差距中辨明方向、認清目標、激發動力,推動作風轉變和改進實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