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鎮嶺後村黨支部工作總結

2、我村送溫暖小組得知陳家山自然村的部分村民無錢購買化肥耕種的困難後,就多方籌藉資金8千多元,購買8噸化肥送到困難戶家中,把化肥借給困難戶使用,為村民解決了燃眉之急。

3、開學初,黨支部書記帶頭給貧困生送書包、學習用品和錢物,並找單位領導與三個貧困生結對子,為他們解決了國小畢業前的全部學費,使貧困生能夠繼續上學。同時,還說單位購買一架電冰櫃,送給村國小,解決教師菜難存的問題,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我們還在村財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籌藉資金兌現教師的工資、補貼,穩定教師隊伍,提高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4、陳家山的村民魏道付以前是個老上訪戶,起因是99年底鎮、村幹部到他家收“村提統,鄉統籌”時,因魏道付對政策不理解,拒交,後雙方發生爭執,他兒子就糾集部分村民動手打傷鎮工作人員,事後他兒子出逃不敢回家,派出所也一直在抓捕他。魏道付覺得“村提留、鄉統籌”、毛竹山承包費可以不交,是增加農民負擔,就到上面上訪。通過開展“五送融情”活動,對他進行政策宣傳、法律普及、科技幫扶,經過一年的努力,使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送外逃兒子到派出所投案自首,自己也不再上訪。在這一年多里,鎮黨委書記吳成發同志,村支部書記高家有同志多次到他家做工作,並答應他只要他兒子到派出所自首,可以從輕處罰。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問題得到處理,魏道付一家也安下心來搞生產。

一年來,在大家們努力下共為村民辦以下幾件事:

1、安裝程控電話。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和扶持下,我村爭取到老區五通工程的電話工程。總投資80多萬元的程控電話只用1個多月的時間,於XX年8月25日全面竣工,現已裝機49部,電話的貫通,改變我村信息閉塞,經濟落後的局面,大大加快我村經濟發展,村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2、安裝峽頭、陳家山兩個自然村有線電視。在市廣播電局,自來水廠扶持下,我村峽頭、陳家山兩個自然村安裝了有線電視,使峽頭、陳家山的村民能看到7個頻道的電視節目,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3、規範村醫療所。以前村醫務人員都是在家裡辦公,村民找他看病較難且不方便,意見很大。得知情況後,我們制定了一套制度,要求醫療所設在村部,每天都要有醫務人員值班,這樣解決了村民看病難的問題。

4、維修水利設施。組織村民義務投工,村集體出錢購買水泥,一同修復水渠;經過大家努力,共修復水渠6條,為明年的生產用水提供保障。

5、修復工區到陳家山的公路,組織村民義務投工,村集體出材料費,修復工區到陳家山2.5公里的公路,村民累計投入務工700多天,集體投入村財1萬元。

三、抓黨建促經濟

一年來,我村在抓好黨建和積極開展“五送融情”活動同時,狠抓經濟結構調整,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我們利用本地優勢,大力推廣反季節蔬菜的種植和科學技術的套用,在市、鎮、村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和廣大菜農的辛勤勞動下,反季節蔬菜的種植取得成功,菜農也獲得較高的經濟利益。且XX年我村種植反季節蔬菜達700畝,平均畝產達6000斤(最高畝產9000斤),價格達到每斤0.7元,產值達290萬元,獲利140多萬元,人均獲利達XX多元。我們還大力抓好全村低產林的改造。另外還積極組織村民進行毛竹的初加工,為鎮竹膠板提供半成品竹編席,引進一家竹木板加工廠每天可加工毛竹400根,以提高竹業增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一年來我村圍繞著經濟建設這箇中心,加強了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全面加強政治思想工作,充分發揮黨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和戰鬥堡壘作用,黨員也起到了先鋒模範和帶頭致富的作用,促進我村兩文明建設上一個新台階。

明年,我們要搶抓機遇,繼續發揮本村毛竹,反季節種植的優勢,加快“以竹、菜興村富民”戰略目標,發展壯大嶺後村的集體經濟實力,帶領民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針對我村實際情況,提出明年目標:

1、大力發展竹業經濟。本村有毛竹林11000畝,人均14畝左右,竹業收入還是十分可觀。但由於本村毛竹林生產還處於三低(低產、低質、低效)狀況,由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潛力還相當大。因此,本村要大力抓好竹山培育工作,在抓好優質高效毛竹林示範片的同時,還要以“五送融情”活動為載體,大力開展科技宣傳服務,技術幫扶活動,大力抓好全村低產林的改造,全面提高毛竹林的產出。計畫到今年全村高質高效毛竹山要達到35%,畝均產值要達到300萬元以上,總產值要超過300萬元,每年增加農民收入人均100元。

2、繼續做好反季節蔬菜種植文章。

為了進一步適應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豐富城鄉居民的菜藍子,提高本村民眾的經濟收入,充分發揮高山區冷涼氣候優勢,計畫明年種植反季節蔬菜750畝,比去年增加50畝,可增加農民收入人均200元。要大力推廣蔬菜種植科學技術,改進營養育苗新方法,提高產量和質量。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村集體占大股份的反季節蔬菜基地的管理,完善承包經營契約,有效提高當地經濟效益,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3、引進反季節食用菌的種植,把已試種成功的灰樹花、杏鮑菇全面推廣,並與柏物產有限公司合作形成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