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統計局工作總結

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統計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提高統計數據質量,全面真實科學反映全市經濟走向為核心,緊緊圍繞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和抗震救災、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等各項工作部署,著力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工作,不斷完善統計制度和改進統計方法,全面提升統計服務質量、效能和水平,取得較為突出的成績。XX年全市統計工作總結情況如下:

(一)全力以赴,在抗震救災中彰顯統計精神

“5.12”汶川大地震以來,全市各級統計系統堅持一手抓抗震救災,一手抓統計服務,充分發揮統計職能,為全市抗震救災、經濟發展、災後重建提供了大量統計服務。

積極開展地震災害影響分析。迅速啟動統計應急機制,及時建立了重要救災物質生產情況日報制度,重要食品、日用品及藥品供應情況和價格日報制度。地震後的一個月內相繼完成了《關於“5.12”地震對全市經濟成長的影響分析及其初步測算》、《關於全年經濟成長目標的建議》、《“5.12”地震對全市工業經濟的影響分析》、《“5.12”地震對全市社會消費品市場、會展業、旅遊業發展情況分析》和《“5.12”地震對全市人口及勞動就業影響分析》等調查分析報告10餘篇。

積極做好抗震救災物資和資金統計工作。成立10個“抗震救災物資統計小組”,先後深入市民政局、市商務局、市紅十字會、市衛生局和基層倉庫、重點災區等點位進行調查研究,編制了“全市抗震救災物資統計報表”。克服前期基礎工作較差、救災物資種類繁雜等困難,從6月5日起每天在媒體公開公布大米等八大物資的接收和發放等情況;從6月14日起每天公布100名捐贈物資的企業、團體和個人名單。先後向中央檢查組提交了《關於抗震救災物資統計工作開展情況的報告》,向市領導報送了全市各部門“抗震救災物資統計數據”。

積極做好災害損失統計工作。通過大量耐心細緻的比對工作,依據相關資料對區(市)縣及部門上報數據加強了審核把關。全市19個區(市)縣和高新區的數據與市級近30個部門災害損失統計數據結果基本一致,所取得的數據成為對災害進行評估和災後重建的重要基礎資料。

積極展開社情民意調查。會同有關部門深入都江堰市的75個受災最嚴重的村、4000戶居民家庭及110戶企業進行民意調查,廣泛了解受災民眾對重建和安置的意願。還先後開展了《汶川大地震主要救援力量滿意度問卷調查》和《重災區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意願》等民意調查。

積極構建災後重建統計體系。主動對接災後重建大局,制定了《市災後重建統計指標體系及實施方案》,形成了《市XX年災後重建監測報告》。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既適應了抗震救災工作的需要,也發揮了統計應急機制的重要作用,更彰顯了“求真務實、樂於奉獻”的統計精神。抗震救災期間,有13篇工作信息和分析報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

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和批示。

(二)圍繞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熱點難點,“統計優質服務年”活動成效顯著

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等經濟社會的熱點難點問題,大力提高統計服務的時效性、不斷增強服務的敏銳性、努力提升統計服務的能力,“統計優質服務年”建設成效顯著。

不斷提高統計服務的能力。堅持以高質量的分析報告為突破口,著力提高統計服務能力。為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全市統計系統增加了向黨政領導報送統計信息的內容、頻率,及時反映巨觀經濟發展中的苗頭性、趨勢性問題,多次召開各種座談會和深入企業調研,先後完成了《當前經濟形勢對我市產業結構發展影響及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研究》、《市城鄉中高收入家庭消費潛力與投資信心調查報告》和《金融危機對當前市消費品市場影響情況調查分析報告》等多篇分析報告。相繼完成了《關於成渝經濟發展比較分析的報告》、《關於市旅遊業增加值統計調查的分析報告》和《巨觀調控政策對高新區投資的影響分析》等報告。全年近50篇次分析報告得到市領導批示,其中21篇次被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批示。

不斷提高統計服務的時效。建立了經濟形勢月度分析制度和統計專報制度。主要統計產品的時效性明顯增強,《統計手冊》、《統計年鑑-XX》在增加內容的同時,均較往年提前2個月正式出版。

不斷拓寬統計服務的領域。圍繞紀念改革開放30年,牽頭編撰出版了《改革開放三十年》;探索建立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定點聯繫制度,先後邀請13位市人大代表和10位市政協委員視察統計工作;對96家房地產開發企業,56家商業企業和餐飲企業及35個投資項目開展了“市政府南遷計畫調整影響調查”;對145家行業龍頭企業開展了“企業走出去”問卷調查;完成了非公有制企業(單位)人才資源狀況抽樣調查等工作。

不斷提高統計科研水平。藉助統計科研平台,積極與在蓉高校和有關科研院所聯繫,聘請了部分專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