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環境保護局科技監測處工作總結

XX年科技監測處在局領導的領導下,在相關處室和直屬單位的支持配合下,緊緊圍繞全局中心工作,加強內部管理和能力建設,積極開展各項科研和監測工作,大力開展抗震救災,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

(一)城鄉環保一體化833+1工程

積極指導各區(市)縣開展創省模工作,全面啟動“833+1”工程中的第二組團創省模工作,指導邛崍市率先啟動創國模行動,指導新都、郫縣、雙流、龍泉驛區通過省級環保模範城市技術核查。目前新都、郫縣、雙流已通過省級環保模範城市驗收。

按照新修定的“xx”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考核指標,徵求各有關部門意見,逐項對標,查找差距,向市政府提出了11個方面的整改建議。報請市政府制定了創模複查迎檢實施方案和專項目標,近日即將下發,會同局辦公室制定了局內部創模複查工作目標,並啟動了國家模範城市複查迎檢工作。

(二)監測管理

最佳化環境質量考核辦法,出台《市環境質量目標考核辦法補充規定》(成環科〔XX〕94號);使環境質量考核更加客觀反映當地環境質量改善情況。

下達了《關於下達XX年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任務的通知》(成環發【XX】34號),為全市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及創模、創文明城市奠定了基礎。

組織各類環境質量公告的發布。按時向社會公布了市水質、空氣環境質量情況,發布各類環境質量公告100餘期,先後組織召開了2次市環境質量會商會,為政府決策提供了依據。

組織中心站開展了二圈層6個空氣品質監測子站選點建設工作,目前已全部投入運行,制定了空氣自動監測子站巡查制度,加大空氣自動監測子站巡查力度,並及時通報了成華區、武侯區等子站的違規行為。

積極提高各區(市)縣環境監測站技術和管理水平,組織20個區市縣環保局和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參加省環保局主辦的第二屆環境監測技能競賽,配合省環保局對都江堰、武侯區等6個監測站進行了環境監測資質審查。

(三)環境科技工作

組織有關科研單位完成《中心城區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等科研課題,為全市大氣和水環境綜合整治提供技術支撐。科技示範工程項目進展順利,都江堰玉堂鎮災民安置點生活污水級生活垃圾處理示範工程已完成了場地三通一平、格柵調節池土方開挖工作以及格柵調節池、設備基礎、管網開挖等工作;海峽科技園電鍍廢水處理系統及回用示範工程已完成廢水處理池主體工程。

(四)抗震救災工作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按照局黨組的統一部署和工作要求,立即啟動環境應急監測,及時發布環境信息,配合專家預測次生災害,為上級決策和穩定公眾情緒起到了較好作用。

迅速指導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及各區(市)縣環境監測站開展環境應急監測,在都江堰南橋建立起環境監測的第一道屏障,對全市10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和15個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實施2小時/次的加密監測。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在環境應急監測第一階段的基礎上,根據國家環保部、省環保局要求,及時調整環境監測因子,制定了環境應急監測第二階段工作方案,使監測工作更具針對性,有效性。

對因地震造成損壞的溫江污水處理廠、都江堰川西化工,緊急啟動了環境應急監測,在污水處理廠、川西化工增設監測點位,實行加密監測,24小時監控水質變化情況,並及時向有關部門報送監測數據,確保了江安河下游及都江堰地下水水環境安全。

深入到受災較重的都江堰市、大邑縣、彭州市、郫縣、崇州市、新都區、溫江區、邛崍市等8地,詳細摸底調查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受損情況,據統計,大地震造成上述8個區(市)縣環境監測儀器損壞290台(套),其中完全損毀無法修復的有271台(套),經濟損失高達890.52萬元。同時積極尋求上級部門支持,先後兩次以《關於恢復重建市部分縣級環境監測能力的請示》(成環發【XX】239號)和《關於再次提請恢復重建市部分縣級環境監測能力的請示》(成環發【XX】246號)向省環保局匯報全市環境監測儀器損失情況,並提出了我市災後恢復重建急需配置的儀器設備。

積極主動為災區爭取救援支持,通過各種渠道爭取援助。主動通過環保部、中華環保基金會、中國環境報、清華大學、大學、市科技局、市外國專家管理局、省及其他省、市環保局,先後組織、爭取到中華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