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農村三項改革及農業產業化工作總結

4、農民在流轉中獲得的收益較少。除農民之間自願的流轉補償外,補償的標準較低,每畝收益低於土地本身價值的附加值或我鎮的農業增加值。集體建設用地占用承包地,個別村組也沒有給予農民相應的補償。

5、鎮農經站在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方面沒有完全發揮其管理職能。

三、主要做法

(一)加大力度,學習宣傳。

在《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工作上要注重面向兩種對象,一是面向廣大農民,繼續採取多種方式和多樣形式,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高農民對於這部關係他們切身利益法律的知曉率,增強他們維護自身權益的法律意識;二是面向鎮、村、組幹部,提高他們依法行政的自覺性。在宣傳與學習中要讓廣大幹部明確幾個重要的觀點:一是農村土地不等於農村耕地,它包括有宅基地、公共用地、自留地、耕地及非耕地(含雜邊地、河道);二是在土地所有權性質上,農村的土地除國有以外,都是農民集體三級所有;三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是農民的財產權利,可以用貨幣來量化;四是除法定徵用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以外,不得調整或收回農民承包地,不得以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的方式調整或收回農民承包地;五是農村土地承包權的流轉一定要遵循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其中“依法”是第一位的。

(二)穩妥推進,保障權益。

1、在經濟大開發、大建設的形勢下,貫徹實施農村土地承包法,首先要正確處理土地承包工作與經濟建設用地的關係問題。政府職能部門在審批項目、制定政策、落實規劃時,要重視執行農村土地承包法,維護農民的承包經營合法權益,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統一起來,重視國家、集體、農民三者利益的一致性。

2、農經站要經常性地開展關於農村土地用途變化情況的調研,實事求是地解決土地承包與流轉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做好農民在土地承包權益方面的代言人,做到管理與服務並重。

3、嚴格依法辦事,規範農村土地承包與流轉工作。首先要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制定和完善我鎮有關土地和流轉方面的實施辦法;其次要適時調整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的補償規定,儘量從保障農民權益的角度,適當提高現行流轉的補償標準;三是堅決糾正實際工作中各種不符合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的做法,把農村土地全部承包到戶,把承包經營權證全部發放到戶,積極穩妥地處理好第二輪土地延包的其他遺留問題。

(三)、建章立制,規範運作。建議及時出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政策法規和制度,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原則、範圍及操作程式,構建適應市場化及農村實際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同時要建立流轉台帳。要進一步規範土地流轉行為,體現土地經營權流轉中自願原則。流轉時必須經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簽訂由縣農委統一印製的流轉契約範本,報村集體經濟組織、鄉鎮土地承包管理部門備案。土地流轉的期限應由雙方協商約定,但最長的期限不得超過第二輪土地承包期。應簽訂流轉的契約,以契約的形式將流轉雙方的權利義務固定下來,流轉契約應標明雙方當事人的姓名、住址、流轉期限、流轉土地的用途、流轉價款以及違約責任,使雙方一旦發生糾紛,調處有據。

農業產業化

我鎮農業產業化工作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總體目標,以新農村建設為總攬,以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為基礎,以打造全省水產養殖基地為突破,以農民增收為核心,按照“扶龍頭——壯基地——興特色——保增收”的工作思路,堅持走產業化發展農業、標準化組織生產、特色化致富農民的路子,大力調整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一、基本情況

上半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8000萬元,占全年目標任務的100%;新增農業種養大戶20餘戶,畜禽規模養殖場52個;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面積2200畝;有三個特色產業村:楊莊村、汊河村、金壩村;金成米業為市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諾乳業獲得無公害產品認證;楊莊村為省級專業示範村。

二、主要做法

(一)、強化政府職能,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1、抓領導。黨委、政府調整了農業結構調整及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導小組。二是責任制推進,把農業結構調整作為農村的中心工作,建立領導幹部責任制,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層層分解目標到村和有關部門,落實到人,保證了農業結構調整工作健康運行。三是通力合作,搞好服務。進一步建立健全了農業結構調整的科技、信息、資金、物資等服務體系,政府各有關部門都拿出了支持農業結構調整的具體措施,分工負責,通力合作,搞好服務,共同為農業結構調整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2、抓引導。為鞏固我鎮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成果,使農業產業化保持持續發展,不斷壯大規模,鎮黨委、政府以培訓青年農民為重點,向種養殖大戶無償提供技術培訓和信息服務。鎮上成立了技術服務培訓辦公室,辦公室採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組織召開種養殖業技術培訓會。

3、抓服務。一是技術服務。 二是物資服務。搞好各類優質農資的送貨下鄉服務。三是銷售服務。拓寬銷售渠道,進一步探索“龍頭+農戶”或“企業+農戶”的產銷緊密連結的新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建立健全鎮、村兩級信息服務網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