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疊彩山

迎風樓 在疊彩山風洞的北牖洞口處,原為古建,久廢。1972年重建,為8柱、兩層、開敞的仿古建築,總面積180平方米。柱間設坐凳,中有石桌。一層置楹聯二:其一“登臨爽氣此間生,且喜江山多麗色;回首屐痕何處是,惟留天地一奇觀”,其二“風指落花妍小徑;雨清芳草翠層階”。分別描繪迎風樓當風雨立、爽氣此生的特點,以及樓前“多麗色”“一奇觀”的氣勢和榜旁樓後”花妍“”草翠“、”層階“、”小徑“的景物,是給遊人以啟迪的絕妙導遊詞;二層為觀景樓和登上明月峰的必由之路。

明月峰 位於疊彩山東北,海拔223米,相對高度約73米,山體總面積1.41公頃,是疊彩山的主峰。清袁枚《游風洞登仙鶴明月諸峰》詩有“仙鶴不可招,明月猶堪弄”句,明兵部右侍郎楊芳《風洞山詩》,“引手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礙日邊雲”,均言峰高可攬月,故有明月峰之謂,峰頂有形如葫蘆的小平台,五代馬殷曾在此建台,人稱馬王台。宋靜江知府張 築“堯山”、“灕水”二壇,以祭祀山川,並寫《堯山灕水二壇記》,把山川作為土地資源,江河資源加以讚美,呼籲加以重視、保護,以維護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台、壇均早廢。1955年在舊址建拿雲亭。

明月峰以高、險、峻、秀蓍稱。高可摩天,雄踞江邊,壁立木龍古渡頭。峰尖如筍,山石逐層深進,漸次升高,登上頂顛,滿城春色,田野奇峰,縱覽無餘。峰側刻有共和國締造者之一朱德總司令和徐特立老人。1963年以80高齡登上明月峰所題“登高不用杖,脫帽喜東風”名句,給名山增輝。

四望山 位於疊彩山西南,與東南之于越山相對,以山間徑道相隔,山體面積3.32化頃。四望山“亂石縱橫,枕籍排突”,他山稀有。登山可四面臨眺,東面堯山、灕江,南有穿山、塔山、南溪、鬥雞,目之所游,群勝交集,山壁有唐元晦《四望山記》刻跡及清李少蓮刻“玉疊蓬壺”4個大字,近年新刻我國著名作家芭盾等墨跡。山麓曾建普明庵,後在遺址建定粵寺。綃憂亭和定粵寺,均已早廢。 仙鶴峰 位於明月峰的西北,海拔253.6米,相對高度101米,是疊彩諸峰最高的,山體面積2.1公頃。山腹有仙鶴洞,高約14米,底寬8.6米,長60米,面積516平方米。呈三角形,相傳古時有二仙鶴棲息山峰上,好事者鐫二鶴於洞口,供人瞻仰,因名“瞻鶴洞”。到了明代,明宗室第3代靖江王朱佐敬之曾孫朱鎮山,在瞻鶴洞碩面壁修道;自號瞻鶴道人,據為別業,改名仙鶴洞。此後,峰和洞都以仙鶴為名,一直沿用。

仙鶴洞分兩層。上層曾建“慶真閣”,祀真武帝,香火頗盛。明約結《古光尊師像詩》云:“傍崖間妙香,晨鐘下空碧。”下層較宏曠,東西穿透,平整光滑,儼如長形拱頂大廳。東西兩洞口成為借景視窗:東口面對明月、于越諸峰,層巒重疊,錦翠連山;西口面對城北,屋宇樓台,鱗次櫛比。一洞之中,薈集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色。

環碧園 在疊彩山北白鶴洞下,與仙鶴洞相通。因“滿園碧翠,環顧可得“而名,是清代桂林畫家李秉綬所建,也叫李園;園中遍種反栗樹,亦稱板栗園,園已久廢,李的姻親張維屏,有《桂游日記》可窺環碧園之盛。據載,”園以洞為尢勝“,一園之中有”林屋“、”水壺“、”瞻鶴“、”明月“、”墨雲深處“5個奇洞,最高的明月洞,皓月東升時滿洞清輝;園中建築遍布,有亭、台、堂、榭、圃、廊10餘處,成為一代名園。

于越亭 在疊彩山的于越山頂上,是一個8柱、3開、單檐、翹角、長方、四面開敞的亭閣。長10.6米、寬4.95米,高4.54米。面積51.47平方米。原為唐元晦所建,久廢。1954年在原址上重新構築,更名于越閣,閣名為美籍華人、美國邁阿密中國畫院院長梁粲英女士所書。于越亭是遊人多喜登臨之處。宋人朱 顏《訪疊彩岩登越亭詩》:“不到越亭久,榴花經幾紅。江流寒瀉玉,山色翠浮空,百越薰風裡,三湘夕照中。”比較客觀地寫出了于越山和于越亭的特點。

康岩、素洞 在於越山麓。洞北向,高3.2米,寬1.7米,長10.5米,面積約18平方米。1894年12月,康有為到桂林講學期間,住在疊彩山景風閣,發現於越山下兩個岩洞。以自己的字號命名,東叫“康岩”,北叫“素洞”,並摩崖篆名刻。現“素洞”兩個篆字和題記尚存。

疊彩岩 風洞之南,即前洞,是疊彩洞,因山得名,古稱疊彩岩。高3.65米,寬5.6米,長12.5米。面積約70平方米。洞口有陳毅名句“願作桂林人,不願作神仙”的題刻,以及著名書法家沈尹默題“疊彩山”3個大字。洞壁有佛像90餘尊,為唐宋物,故又名福庭洞。

拿雲亭 在疊彩山明月峰頂,又名齊雲、倚雲、取其高之意。始建於唐,久廢。1955年重建,1988年遭雷劈,再建,高約5米,面積19.36平方米。為紅柱、單檐、攢尖頂、青苡、四面開敞之圓亭,柱間設坐凳,亭基三級,意謂上升九宵。香港書畫家趙少昂為之書額。登亭眺瞰,目極無遺。

銷憂亭 在疊彩山的四望山上。唐會昌年間(841~846)建。元晦《四望山記》載:“山名四望,故亭為銷憂。亭之前後,綿絡山腹,皆溪梁危磴。由南而北,復東上疊彩右崖,至福庭石門,約三十餘步。”亭久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