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三坡白草畔景區導遊詞

俗話說:“三月看杜鵑,四月聞丁香”這兒的杜鵑當地人又叫映山紅,到農曆的三月底,也就是陽曆“五一”才在冰雪中遲遲綻放,而且這兒的村鵑花和南方的有所不同,它的顏色不是火一樣熱烈,而是紅中帶粉,透著滿臉的嬌羞與溫柔,而且是先開花後長葉,酷似傲霜鬥雪的臘梅。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沒有,現在的土質與剛進入景區時的土質有什麼區別?本景區土壤成土母質主要成份是中生代中性噴發岩,隨海拔高度變化而形成山地褐土、森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三種類型:山地褐土多發育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中山、低山和山麓階地,是由碳酸鈣的淋溶積累和土壤粘化過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森林棕壤發育在海拔1200——1800米,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富團粒結構;高山草甸土分布於1800米以上,腐殖質土層肥厚。

在上述土壤條件下發育了典型的暖溫帶森林植被生態群落,包括大面積的原始次生林和人工林,次生林樹種以白樺、遼東櫟為主。人工林以落葉松、油松為主,植被繁茂,種類甚多。據專家考察結果顯示:本景區有種子植物92科713種,蕨類植物15科60餘種,其中藥用植物200餘種,除前面所提到的4種植被類型外,還有15個植物群系,其中有珍稀植物數十種,如:百花山花楸、東陵八仙花、金露梅等,此外,在溝壑中還生長有多種藻類植物,在溪邊、陰坡、潮濕地面有許多苔蘚植物,特別是在岩石表面及樹皮上還有大量地衣,這說明這裡的空氣新鮮沒有受到過污染,每年7、8、9三個月的雨季,在樹林裡還有大量的野生食用菌,形態各異、顏色不同,堪稱“天然植物標本庫”。

繁茂的植被為野生動物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棲息環境。據專家考察,本景區共有脊椎動物184種,其中魚類13種,兩棲類2種,爬行類15種,鳥類125種,哺乳類動物29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15種,如:褐馬雞、黑鸛、金雕、斑羚、勺雞等。列為一般保護動物的有數十種,如:孢子、青羊、狗獾、黃鼬、狼、蝮蛇、環頸雉、伯勞、啄木鳥等。此外還有許多無脊椎動物,如:昆蟲、土壤動物等,所以這裡有“野生動物王國”之稱。

隨著大家的不懈努力,我們已經攀升至海拔1200米的位置,森林樹種也已隨海拔的變化而改變。現在我們下穿行於白樺林中,這是進入中山中部楊、樺、櫟林帶的標誌,有機質含量較高的森林棕壤蘊育了這一典型的暖溫帶森林植被,這些樺樹都是自然生長的所以疏密不一,最高的白樺有40餘米,直徑在1米以上。據說古時候當地人上山砍柴,打獵時,用樺樹皮圍成的圓桶來盛食物和飲水,是既保溫又不漏。現在我們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已明令禁止亂砍濫伐樹木,嚴禁捕殺野生動物,當地村民以砍柴、打獵為主的謀生意識也轉變成領先旅遊來致富發展意識。他們能為您的吃、住、行提供規範優質的服務,讓您體驗到上帝般的享受。在此特別提醒大家的是白樺樹皮油性很大,極易被點燃,容易發生火災,朋友們一定要注意防火。

大家順我手指的方向看,在那邊山嶺之上,夾在兩座小山峰之間的那塊怪石,是不是像一駝背老翁坐在那休息。關於它當地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古時候,白草畔山上到處是寶,供養著這一方百姓,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為防止有賊人上山盜寶,玉帝便派一天兵來此山巡查駐守,此天兵盡職盡責,終日巡山不已,但也有體乏之時,便會找一避風清靜之處休息。這塊怪石便是駐守此山的天兵之化身,當地人稱“守山翁”。

對面山谷的巨大冰川是由溝谷上部泉水下流,經過冬之嚴寒凍結而成的堅冰。因此處冰體深嵌谷中,又處於大山之陰,常年少見陽光,至每年6——7月份仍留有未溶化的殘冰,因其冰體存留期較長,當地人稱“萬年冰”,與滿谷鬱鬱蔥蔥的綠色植被和遍野的各色山花相映成趣,構成了一處奇妙的自然景觀。

眼前這些樹就是當地有名的野核桃,又名山核桃,核桃楸,屬胡桃科,是國家保護樹種之一。野核桃是天然野生樹種,我們在市場上買的核桃是經過人工嫁接、培育不斷最佳化的品種,它的祖先也是山核桃,此樹木質花紋很漂亮,材質較好,可作高檔家具,其果仁可以食用,是一味滋補中藥,果實呈紡綞形,比家核桃小,皮厚而堅硬。但含油率比家核桃高,而且更濃香可口,山核桃的嫩葉和果皮是有毒的,但是現在有人用其汁煎雞蛋治療胃癌,食道癌據說很有效,每年處暑時節成熟,比家核桃早熟半個月,請朋友們特別注意的是,這裡自然生長的野果很多,可食的不少,如核桃楸、懸鉤子、桑葚、毛榛、酸棗、山杏、蒙古櫟等,但有毒的也很多,所以大家不要隨意食用,以防誤食中毒。

現在我們已處於海拔1400米處,眼前這塊巨石呈東北—西南向,長5米,高約4.05米。其開關恰似一仰放的饅頭,當地人稱“饅頭石”。此石結構成份為中生代火山岩基礎上發育而成的安山岩,其龐大的身軀僅以極小的兩個支點屹立於懸崖之頂,並處於一斜坡上,且有三分之一探出崖外,其著地面積不足其體表面積的二面分之一,給人一種只需用一根手指稍加用力便可把它推下去的感覺,當山風吹來,林濤陣陣,樹木搖曳不止,此石也好似隨風而動,故取名“風動石”,對其體量之大,置位之險,成因之奇,人們眾說紛紜,從而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堪稱“天下第一石”,究其成因有幾種說法:一說,此石為天外來客即隕石,自天上墜落於此,山體經長期風化,該石卻變化甚微而成現在的狀態;二是說,該石在形成下方斷崖之前,就已滾放於此,隨後經地質變化形成石下斷崖,造成了這種隔置於崖邊險境的情形;三說該石有一個古老的歷史傳說:在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對劉秀恨之入骨,必殺之而後快,隨苦苦追殺之。當地人稱此段歷史為劉秀走國。當劉秀被追至白草畔時,飢餓不堪,隨向當地百姓討得兩個饅頭,但又擔心王莽追兵趕上,就拿著饅頭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爬到此處,心想此處山高林密必是安全之地,遂吃起饅頭來,誰知剛吃完一個,王莽追兵喊殺聲已近,劉秀驚慌失措,扔下另一個饅頭拔腿逃命,扔在此處的這個饅頭後變成一塊巨石,所以當地人稱“饅頭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