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武侯祠導遊詞

這是清人顧嘉衡寫下的著名對聯。上聯是說,諸葛亮一心為國,並不分君主是賢明的劉備還是昏庸的阿半斗;下聯說諸葛亮名垂千古,為天下傳誦讚揚,又何必分辨什麼襄陽、南陽呢?這是說的一樁歷史”公案”。原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回憶自己未出茅廬時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但《三國志》上又有一個“隆中對”,隆中在湖北襄陽境內。

於是,南陽人和襄陽人都說諸葛亮是隱居在自己的家鄉,文人學者是紛紛引經據典,互不相讓,明清時期即打起了筆墨官司。顧嘉衡是湖北人,當時又任河南南陽知府,為了既不得罪故鄉人,又不刺傷為官地,只好來個“和稀泥”,寫下了這副騎牆的折中對聯,要大家不再分南陽襄陽,從而緩解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因此這副對聯名噪一時,為人們競相傳誦。1959年,當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胡耀邦來南陽視察工作,對這副對聯頗為欣賞,還據此聯改了一副對聯:“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國家,何必爭多得少得。”借古人名聯的舊形式而賦予革命的新內容,充分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胡耀邦同志的寬廣胸襟和高尚情操。

看來直到現在,顧嘉衡這副對聯還在給我們以有益的啟迪。另外,武候祠還有很多名聯,其內容大都是歌頌諸葛亮的才華與德政,若把這些對聯拼湊起來,加以縱橫分析,可以說是一部三國史詩。如這一副:定三分,燒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氣周瑜,屏司馬,擒孟獲,古今流傳。還有一副妙聯:收兩川,擺八陣,七擒六出,五丈原設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恩三顧;取西蜀,征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按金木土爻之封,水面偏能用火攻。上聯巧用了一、兩、三、四、五、六、七、八、九、十lo個數字,下聯靈活運用了東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10個字,全聯共54個字,簡練地闡述了諸葛亮出茅廬後輔佐劉備父子戎馬倥傯的戰鬥一生,真可以說是字字珠璣,筆筆傳神。

請大家隨我到這邊來,參觀岳飛手書的前後《出師表》。這一共由2l塊石碑組成,刻工精良,十分壯觀,不可不看。《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建興五年(227年)給後主劉禪上的奏章,暢述了自已為復興漢室要“鞠躬盡瘁”的忠貞思想,成為“字字中間有涕零”的千古名篇,感染力極強。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在抗金途中路過南陽,“遇雨,隨宿於詞內”,觀看了《出師表》之後,被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感動得熱淚盈眶,夜不成眠,坐以待旦,感慨萬千,後經道人請求,揮涕走筆,把1300餘字的前後《出師表》一氣呵成,背誦寫出,以抒胸臆。其字鐵畫銀勾,龍飛鳳舞,瀟灑飄逸,奔放淋漓,表現了高超的書法藝術。我們今天游武侯祠,觀《出師表》,遠相撰詞,名將手書,既能見孔明之胸懷志略,又可賞岳飛之翰墨神工,實為今生一大幸事。

現在我們繞過大殿拾階而上,進入了一處靜謐秀麗的院落,院內古木交錯,花卉盈庭,翠柏叢中簇擁著這座八角攢尖式建築,就是聞名於世的諸葛草廬。草廬為磚木結構,茅草蓋頂,迴廊相通,古樸簡陋。廬內豎立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石碑一通,正面刻有“漢諸葛孔明舊廬”七個大字,廬內及門額上懸掛著郭沫若先生及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所書的匾額。草廬八角挑起,懸掛八隻風鈴,以八封陣勢別具風格。每當清風輕吹,風鈴叮噹作響,好像在娓娓敘說著流傳千古的一段佳話。我們坐廬中小憩,可近觀四周景致,古人曾有“身居一廬八面景”之說,臥龍崗十景中的八景在這裡都可以看到:古柏亭、野雲底、半月台、躬耕亭、小虹橋、抱膝石、老龍洞等繞廬而建,成眾星拱月之勢。這些景點雖同置一院,但毫無擁塞侷促之感,碑廊相連,錯落相間,互為對景,形成績麗恬靜的園林風光,步移則景導,表現出古人高超的造園藝術。

於茅廬右後側,為台式建築磚石結構,平面為正方形,高約數丈,沿梯道可盤鏇而上,上有磚牆花樣平台,憑欄可望遠觀天。半月台上諸葛亮在此隱居時夜觀星象的地方,諸葛亮知天文,曉地理,善於利用風、雨、霧等自然現象為戰爭服務,草船借箭、祭東風等民間故事,婦孺皆知,膾炙人口。清人有詩讚之:“漢月鏤空昭碧天,憑高一望盡寒煙,1U圍水匝林梢見,待酌流霞候月圓。”台正面為半圓形磚券門,上嵌顧嘉衡所書“半月台”三字,旁飾半月圖案,兩側刻有聯“自來宇宙垂名布衣有幾,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蓋由唐劉禹錫《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中演化而來。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寧遠樓,又名清風樓。它坐在中軸線的末端,為整個祠廟的最高建築,傳為諸葛亮隱居南陽時書齋舊址,樓名由“寧靜致遠”而來。“萬古雲霄”匾額,源自杜甫《詠懷古蹟》詩:“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高,三分割據纖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門柱上懸掛清四川鹽茶使趙藩在成都武侯祠書寫的一副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從來治蜀要深思。”

這裡的“攻心”的是諸葛亮在南征時,馬設曾建議“用兵之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諸葛亮採納了這一建議,七擒七放孟獲,以攻心收到了安撫的效果。寬嚴,是諸葛亮《答法正書》論述的中心。諸葛亮幫助劉備在蜀建立政權後,根據“劉璋暗弱,威刑不肅”,“使蜀土人士-,專權自態”的局面,實行了嚴峻的法治,進行了種種改革。時的四川太守法正認為諸葛亮“刑法峻急”並以劉邦進川時的寬刑,來建議諸葛亮“刑弛禁”諸葛亮剖析歷史,針形勢,寫出了《答法正書》,指出根據實際情況,不能照搬邦人川時的寬刑,主張針對當時益州的狀況,厲行法治。聯文在高度評價諸葛亮的同時,又強調了審時度勢的重要性。高度概括了諸葛亮治國安邦的經驗,極富哲理性和生命力,這副炙人口、言簡意賅的楹聯耐人尋味,充溢著深刻而生動的正與反、寬與嚴、和與戰、文治與武功等對立統一的辯證法思想,因而,毛澤東極力推崇這副對聯,譽為發人深思的“施政篇”和“治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