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關古驛道導遊詞

這裡還可以把大余縣城盡收眼底,大家看,玉帶似的章水自西向東,穿城而下,街上棟棟新樓,蜿蜒曲折的公路和一片片農田,西華山選礦後的人造沙漠等等,還有這滿山遍野的梅花,多象一幅幅美麗的油畫。

(望梅閣)游完梅嶺後,我們往右邊這條路下山。在這裡有一個亭,叫望梅閣。始建於宋,後亭圯。明天啟五年(1625年)重建,現在的亭於1990年重建。閣樓分二層,高6米,底層2.5米,為開放型廊柱式結構,上層西段為東西向長廊,長約7米,寬4米,西邊的長凳供遊人休息。“望梅閣”題匾為陳丕顯書寫。這閣樓上,是觀景的好地方。

沿著水泥階梯往下,我們來到的是梅花詩碑園。前面講到,在古代有許多文人學士,達官貴人因觸怒權貴而貶謫,或流放嶺南,他們經過這裡時留下許許多多的贊詠梅花的詩詞,據初略統計,這些詩詞共有千餘篇。1996年,選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幾十首詩,請當代中國書法協會會員書寫雕刻成碑,組成梅關詩碑林。第一首是《自題紅梅詩》“去年南郡賞元宵,歌舞聲中度畫橋,爛漫新詩誰記得,紅梅雲落路遙遙”。這是明代書法家張弼所寫的。張弼是明成化二年的進士,曾在南安府做知府,他來南安的第二年就離任,在江蘇太湖畔與朋友賞梅時想到在梅嶺賞梅情景,所以寫下這樣一首詩。這一首是文天祥所寫的《南安軍》。文天祥是江西吉水縣人,南宋時期著名愛國民族英雄,在公元1278年,文天祥率領義軍在廣東省的五坡嶺抗擊元軍,因為力量懸殊,文天祥兵敗被俘,元軍統治者因仰慕文天祥的才學、正氣,想引誘投降,把他從廣東押往北京,經過梅嶺時,他想到已快到家鄉,希望自己不能投降元而能終埋故里,所以從梅嶺開始絕食,詩中:“飢死真我志,夢中行採薇”即是當時的真實寫照。文天祥這一行動未能實現,因後來被押解的元兵發現了,強行他進食,後來他被押到京都後,關在牢里,忠貞不屈,以英雄氣概寫下《正氣歌》著名文章,於1283年就義,其它的詩碑大家可以細細品味自行欣賞。

(陳毅隱蔽處)梅嶺不僅梅花眾多,古驛傳奇,而且還是座革命的名山。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陳毅、項英等同志從中央蘇區突圍,在這裡建立以梅嶺為中心區域的游擊根據地,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陳毅元帥寫下了《登大庾嶺》、《偷渡梅關》和《梅嶺三章》等光輝詩篇。現在來到的是“陳毅隱蔽處”。發生“梅山事件”時,他就隱藏在這裡。“梅山事件”發生在1936年冬天,當時由於一個派往國民黨內部做兵運工作名叫陳海的地下交通員發生了叛變,他為了在國民黨面前立下功勞,就想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誘陳毅等同志下山,一舉抓捕。於是他以中共中央名義寫了一封信,信中要陳毅等同志到大余縣城地下交通站(春花酒樓)同黨中央的來人接頭聯繫,陳毅不知是計,一大早書生打扮同黃贊龍兩人一起下山來到縣城,當他們距離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遠時,就發現了交通站被國民黨包圍搜查,陳毅兩人靈機一動,撤進一家酒鋪,這時有人告訴他們陳海叛變,要他儘快離開,為了安全起見,陳、黃分散離開,後來陳毅在一婦女幫助下撤出縣城,回到梅嶺,沿著古道向上走時,又遇到搜山的國民黨士兵下山,他隱身於此,敵人搜捕不到,便放火燒山,火已燒到眼前,陳毅視死如歸、義無反顧,多虧突降一場大雨,將火澆滅。著名的《梅嶺三章》就是陳毅元帥當時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