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池古城導遊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參觀麻池古城遺址。包頭有著悠久、厚重、輝煌的歷史。麻池古城是目前包頭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古城遺蹟。古城位於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據專家考證,麻池古城遺址就是《史記·趙世家》中記載的九原。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年),也就是距今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趙國的武靈王開發建設的軍事重鎮。秦漢時期行政設定為縣,分別為秦九原郡和漢五原郡的郡治所在地。麻池古城城垣殘高1.5米、底寬10米、頂寬3~4米。古城分南北兩城,呈雙菱形,相互連線,南城南北660米,東西640米;北城南北690米,東西720米。北城為戰國時期趙九原縣遺址,南城為秦九原郡郡治和漢五原郡郡治遺址。古城附近墓葬甚多,曾出土“單于和親”等瓦當。    麻池古城內,如今人們稱為“大圪旦”、“二圪旦”、“三圪旦”的三個大土台,大約即當年秦直道終點祭台,與起點林光宮遺址的設定相似。    古城遺址已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請大家下車走入這座古城,也許您也會發現一些秦漢甚至是戰國時期的陶片呢!各位朋友,圍繞麻池古城,湧現出許多歷史英雄人物,我現在給大家介紹幾位吧。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名雍,是趙國的第六代國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執政27年,退位後稱“主父”4年。戰國時期,諸侯爭霸,趙國國勢較弱,除屢敗於秦、魏等大國之外,還常受中山國和林胡、樓煩等少數民族的襲擾。為了振興日漸衰弱的趙國,武靈王以超凡的才略,拋棄了中原傳統的衣冠制度和作戰形式,大膽學習北方遊牧民族的優點,下令在全國推行“胡服騎射”,一改中原正統的寬袖長袍為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變革軍制,廢棄戰車而演習騎射,以騎兵對抗騎兵。這場改革大大增強了趙國的綜合實力,武靈王因此被後人譽為具有雄才大略的軍事家和改革家。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率領著經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大軍,馳騁疆場,疆域不斷拓展,先後把林胡、樓煩逐至陰山以北。    為了防備陰山以北遊牧民族南下襲擾,守住黃河,武靈王修築了今包頭地區最早的趙長城。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稱“這段長城是歷史最久的長城”。    武靈王在修築趙長城的同時,選擇了包頭地區這片黃河較為穩定的渡口,修建了九原這個軍事據點。在城中屯有重兵,並遷徙大量內地官吏、大戶的部屬,充實邊境,屯墾農田,使之逐步成為趙國西北部的軍事重鎮,有效地保障了趙國西北部地區的平安。武靈王還以九原為基地,一心想“直南襲秦”,完成他一統天下的雄心。他喬裝改扮為趙國的使臣,到秦國都城鹹陽面見秦王,探聽虛實。這件事,一直被後人傳為佳話。趙武靈王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活動在我國西北部地區的一位著名改革家,是包頭歷史上一位熠熠生輝的重要人物。他堅定不移地大膽改革,移風易俗,推動趙國發展壯大的做法,值得今人學習借鑑。秦始皇  秦始皇與包頭地區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前222年,秦始皇將趙九原縣升置為九原郡,“郡治九原縣”(今包頭的麻池古城)。前213年,為了鞏固統治、防備匈奴,秦始皇命大將蒙恬開始在北疆修築長城。秦長城的修建,把中原王朝的北部邊界,由趙國時的陰山以南推到了陰山以北。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途中因病在沙丘(今河北邯鄲廣崇縣)去世。此時,秦直道的城障和烽火台還沒有完全修完。秦始皇的遺體在密不發喪的情況下悄抵九原,一代霸主由包頭經秦直道運回鹹陽,走完了人生最後一段旅途。秦大將蒙恬  是與包頭地區古代歷史密切相關的人物。其祖孫三代均為秦朝名將,戰功赫赫、家庭顯貴。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向北驅逐匈奴,渡黃河取高闕、陶(陽)山。同年,蒙恬率部占領整個河南地(今烏加河以南的整個鄂爾多斯高原)以後,又控制陰山以南地區。秦在包頭及其附近地區設34座縣城,歸屬九原郡。 秦長城和秦直道的修築都是由蒙恬主持的。前213年,為了鞏固統治、防備匈奴,秦始皇命大將蒙恬開始在北疆修築長城。前212年,蒙恬又受命修建北端起於九原,南至秦都鹹陽西北的雲陽,全程“千八百里”的“秦直道”。那時,蒙恬已聲名大振,令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兵士不敢彎弓抱怨。蒙恬鎮守九原(前214-前210年),邊疆安寧了數年。秦始皇死後,嚴守邊關的蒙恬與其弟蒙毅被害。隨後,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原諸侯各國的勢力亦趁機起兵反秦,匈奴於是趁機南下,包括九原在內的整個漠南地區被冒頓單于控制。五原郡太守崔寔  五原大面積種麻源於東漢桓帝時期的崔寔。151年(元嘉元年),崔寔被漢桓帝委任為五原郡(郡治九原縣,今麻池古城)太守。崔寔,字子真,冀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一帶)人。崔寔出身於名門世家,從他的高祖崔朝起,先後有多人任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職。崔寔在桓帝時曾兩次被朝廷拜為議郎。曾與邊韶、延篤等一同在東觀(皇家圖書館)著書寫作,雜定《五經》。崔寔任五原郡太守時,五原郡地區在經歷了王莽新朝、南北匈奴激戰以及東漢時期的漢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