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導遊詞

成了民族意識和民族觀念的象徵。〔介紹蒙古包和勒勒車〕來到草原,親眼見到了蒙古包和勒勒車。可是,你知道蒙古包的歷史和勒勒車的構造嗎?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早在唐堯、虞舜時,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北地”,穿皮革、披氈裘、住穹廬,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的“穹廬”就是類似流傳至今的蒙古族氈帳——蒙古包狀的住宿建築物。從廣義上推算,蒙古包的歷史少說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個偉大民族濃縮的歷史。如果說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的話,那么草原特有的“勒勒車”就是蒙古人一個移動的“家”。勒勒車“吱呀呀,吱呀呀”碾過的轍印究竟有多長?年代有多遠?現已無法考證。勒勒車以樺木為造車原料。車瓦、輻條、輪心、車軸、車轅、車架全用樺木做成,質地堅硬,著水受潮不易變形。勒勒車車輪又高又大,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草原上的勒勒車常常要碾過茂密的草叢、深厚的積雪、河邊湖濱的沼澤地帶,由於車輪高大,能避免陷車,可保暢通無阻。牧人倒場(搬家),勒勒車前邊載人,後邊拉貨。勒勒車是草原牧人必備的家當和親密的夥伴。〔介紹蒙古族節慶〕草原上的節日有許多,但最有名的還算草原盛會——那達慕。“那達慕”蒙古語是娛樂、遊藝、玩的意思。一般活動包括賽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藝表演等。那達慕歷史悠久,早在700年前就聞名於世。現在的那達慕一般都在6、7月間舉行。這時正是草原牧草茂盛、牛羊肥壯的豐收季節。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產品、購買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因草原遼闊,牧民聚集在一起的機會不多,所以,那達慕大會自然也就成了物資交流的大會。說到那達慕,不能不說“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或土堆,一般建在山頂或丘陵之上。茫茫草原,遼闊無邊,方向和道路難以確認,於是人們就想到了個辦法,壘石成堆,當作標誌。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它逐步演變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為隆重熱烈的祭祀活動。祭祀時,敖包上要插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寫有經文的紙旗。傳統的祭祀禮儀一般有4種,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不論哪種,都要請喇嘛焚香點火,誦經念咒。人們都要從左向右順時針圍著敖包轉3圈,有的要向堆上扔幾塊小石頭等,祈神降福,保佑人畜興旺。禮儀結束,人們便進入了無拘無束、自由歡樂的階段。牧民不僅要舉行賽馬、摔跤、射箭等傳統的活動項目,還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開懷暢飲。此刻,有些青年男女便悄悄避開人群去談情說愛了,這就是所說的“敖包相會”吧。不過,現在遊客們參與的“祭敖包”往往是為了旅遊的需要而舉行的,禮儀也就更為簡單了。 天下第一曲水莫爾格勒河,發源於大興安嶺西麓,流淌於呼倫貝爾大草原上。河長319公里,流域面積4987平方公里。自東北向西南流經陳巴爾虎旗全境,流域內地勢平坦開闊,河流落差較小,河道異常彎曲,似“九曲迴腸”,因經著名作家老舍品題為“全國第一曲”,遂有“天下第一曲水”之美譽。兩岸水草豐美,是良好的天然牧場和草原旅遊勝地。下游流經呼和諾爾草原旅遊區,注入呼和諾爾湖,又於湖東南流出而歸入海拉爾河。呼和諾爾草原旅遊區呼和諾爾草原旅遊區占地面積約20平方公里,水肥草美,風光奇秀,位於呼倫貝爾大草原西北部古老的巴爾虎草原中心地帶,310國道從旁經過,距海拉爾區45公里,距滿洲里市110公里。呼和諾爾草原是我國目前少數未受任何工業污染和農業開發的天然優良草原之一,在國內草原旅遊資源中具有壟斷性和獨特性。  在自然旅遊資源方面,該旅遊區形成了以草原自然生態景觀為主,河流、湖泊、礦泉、冰雪、蘆葦等多樣類型為輔的自然生態景觀。“呼和諾爾”,蒙古語意為“青藍色的湖”,面積12平方公里。湖的四周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獨特的自然環境與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共同構成了一幅別具風格的自然畫卷,使這裡成為草原生態觀光的理想之地。  世代生活在這裡的巴爾虎蒙古族以千百年沿襲至今的獨有的生產生活方式、民俗禮儀向來自遠方的遊客訴說著他們悠久的歷史文化,展示著這裡作為北方遊牧民族成長搖籃的風采。這裡濃縮著呼倫貝爾草原的精華,游呼倫貝爾草原,不可不來呼和諾爾草原旅遊區噢!旅遊區建有大型多功能蒙古包,可容納600人同時就餐,另外還有大小蒙古包幾十頂,供遊人住宿。設有射箭、摔跤、騎馬、訪問牧民家庭、觀看馴馬、套馬表演、祭敖包、篝火晚會、乘船游湖等活動項目。該旅遊區(中心地帶),1997年被評為內蒙古十佳旅遊景點之一,現為國家3A級旅遊區。遊牧聖地——金帳汗部落草原旅遊區金帳汗蒙古部落草原旅遊區位於呼倫貝爾草原有“中國第一曲水”之稱的莫爾格勒河下游東畔,是呼倫貝爾惟一以遊牧部落為景觀的旅遊景區。這裡是中外馳名的天然牧場。中國歷史上許多北方馬背民族都曾在這裡遊牧、繁衍生息。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在這裡秣馬厲兵,與各部落爭雄,最終占據了呼倫貝爾草原。金帳汗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