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導遊詞

爾多斯地區及周邊設勝州、豐州、夏州、宿州、靈州和鹽州等六州。五代十國和宋、遼、金時期,中原政權和各少數民族政權群雄並立,相互征戰,鄂爾多斯地區成為各政權紛爭逐鹿的地方。元朝時期,鄂爾多斯地區作為蒙古皇室封地,歸察罕腦兒管轄。元朝先後在此設立宣尉司與行樞密院。明朝建立,鄂爾多斯地區屬東勝左衛所轄。十五世紀中葉,明朝天順年間,守護成吉思汗陵寢(即“八白室”)的蒙古鄂爾多斯部從蒙古高原進駐河套地區,“八白室”也隨之遷入。鄂爾多斯部源自成吉思汗時的“斡耳朵”,即成吉思汗時的宮殿。成吉思汗去世後,立“八白室”為成吉思汗陵寢,由鄂爾多斯部達爾扈特人專司祭祀。五百年來,鄂爾多斯部一直沒有離開過鄂爾多斯地區。清初,鄂爾多斯部歸順了清朝,實行了盟旗制,清廷分封鄂爾多斯部為左翼前旗(準格爾旗)、左翼中旗(郡王旗)、左翼後旗(達拉特旗)、右翼前旗(烏審旗)、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右翼後旗(杭錦旗),六旗共建一盟,會盟地點在伊克昭(俗稱王愛召),故名“伊克昭盟”。鄂爾多斯地區在清順治年間被劃分為六個旗,乾隆年間又劃分出一個旗(扎薩克旗),成了七個旗。公元1907年,清政府實行“旗廳並存”的政策,在郡王旗境內設東勝廳。民國時期,仍沿用原有的盟旗制度,將東勝廳改為東勝縣。1949年,中共伊克昭盟盟委、伊克昭盟自治政務委員會成立。從此,鄂爾多斯的歷史翻開了新篇章。翻開鄂爾多斯的歷史,它告訴我們,在這塊有著遠古“河套文明”的土地上,漢族和幾乎北方所有的少數民族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因此,鄂爾多斯的歷史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鄂爾多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處在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的銜接地帶。歷史上,和平時期的商貿流通和戰爭時期長城兩岸的烽火,使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在這裡碰撞、交融,形成了獨特的鄂爾多斯區域文化。鄂爾多斯蒙古族傳統文化、祭祀文化和深厚獨特的歷史文化,是發展鄂爾多斯旅遊業的寶貴的資源和財富。旅遊業親愛的朋友,鄂爾多斯市旅遊資源豐富,具有鮮明的地區民族特色。人文旅遊資源主要有“河套人”文化遺址、鄂爾多斯青銅器、古長城、秦直道、昭君墳、隋朝時期的十二連城遺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陵、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藏傳佛教寺廟準格爾召等,全市現有五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成吉思汗陵為核心的鄂爾多斯蒙古族祭祀文化充滿了神秘色彩。同時,鄂爾多斯地區作為元朝的皇室封地,使鄂爾多斯的歌舞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具有元朝宮廷文化的獨特色彩,構成了鄂爾多斯濃郁而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浩瀚的民俗風情。鄂爾多斯的自然旅遊資源有庫布其沙漠、毛烏素沙地、神奇的響沙灣、沙漠綠洲、沙湖、草原、溫泉、阿拉善灣遺鷗保護區、晉蒙黃河大峽谷等。鄂爾多斯的現代工業旅遊資源有神東煤海、準格爾露天煤礦、萬家寨水電站、鄂爾多斯絨紡城、蘇里格天然氣田、達拉特電廠、蒙西高科技工業園區等。 鄂爾多斯市旅遊業是從1984年、1985年響沙灣、成吉思汗陵的相繼對外開放而起步的。伴隨著改革開放,鄂爾多斯市旅遊業也經歷了以接待海外旅遊者為主到發展國內旅遊與國際旅遊並重的發展過程。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實施政府主導和社會聯動的發展政策,編制旅遊規劃,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調動社會辦旅遊業的積極性,使旅遊資源得到大力度開發。全市現有各類景區(點)35處,其中成吉思汗陵和響沙灣、恩格貝生態旅遊區、鄂爾多斯文化旅遊村是國家4A級景區,鄂爾多斯世珍園和巴圖灣是國家3A級景區,恩格貝生態旅遊區和神東煤海是首批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和工業旅遊示範點。成吉思汗陵——響沙灣旅遊線已成為自治區西部旅遊黃金線路,主要產品以成吉思汗陵、民族風情、沙漠生態和草原風光為主。旅遊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全市現有星級飯店18家,其中四星級飯店1家、三星級飯店5家;現有旅行社3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家;A級景區13家,旅遊直接從業人員1萬多人。隨著市場的不斷開發,客源市場持續快速增長。全市旅遊業步入持續快速發展階段,旅遊業發展的速度和效益居全自治區第一。2006年1-12月,全市接待海內外旅遊者24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3.38億元。面向未來,我們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旅遊、大文化、大運輸”的發展戰略,建設旅遊大市,圍繞“成吉思汗魂歸地,鄂爾多斯蒙古風”整體旅遊形象,著力打造鄂爾多斯旅遊知名品牌,構建“五區兩線一中心”的旅遊發展格局,即成吉思汗陵旅遊區,突出“天驕聖地,蒙古風情”這一主題產品。庫布其沙漠生態旅遊區(主要景區有響沙灣、恩格貝生態旅遊區、庫布其百里響沙帶、七星湖、夜鳴沙等),突出沙漠風光、沙漠探險娛樂、沙漠度假主題產品。西鄂爾多斯草原文化旅遊區(主要景點有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伊和烏素溫泉、包樂浩曉溫泉、恐龍足跡化石、阿爾寨石窟等),主要以“古老物種,神秘傳奇”為主題,發展科考、訪古、草原溫泉度假產品。“河套人”文化旅遊區(主要景點有大溝灣“河套人”文化遺址、巴圖灣水庫、大汗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