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遙古城導遊詞

諸位遊客,大家好。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聳的磚牆就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我國雲南省麗江古城、山西省平迢古城和江蘇省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在大家可以觀賞一下古城的遠景和比較完整的外觀。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載:西周時期周宣工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曾派兵北伐薩猶,並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遠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京陵襯,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這可以說是平遙建城的開端,也是現在乎迢城的前身。從那時起,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歷史了。

現在這座平送城始建於何時,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大約在北魏太武帝朽跋燕時,為避名諱,將原來的平陶縣改為乎迢縣.並把縣治從別處遷到這裡。建城時間應該是這以後的事。在濕長的歷史歲月中.這裡曾有過她的繁華,也曾多次道受戰火的破壞。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城牆,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來的土城牆加高加厚加磚擴建而成的,明清以來雖曾數次維修,但風格未變。

。F遙城內古建築保存很多,像文廟大成殿、清虛觀、市樓、城隆廟、武廟戲台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時代風貌。漫步街頭,還會看到各種古色古香的院門、院埔、秸雕細刻的古建築裝飾,甚至還能看到門前的接馬石樁、下馬石等,一派古城風貌。

平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名人輩出。是敢於不顧“滿門抄斬”的恐嚇、秉筆直書的若名晉代史學家孫盛、以“映雪讀書”流傳千古的孫康等古代名人,當代已故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侯外廬、已故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侯秸一、已歇中國文學研究會會長王瑤、著名畫家李苟、著名歌唱家郎蘭英等都出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適古城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

(過急濟橋)

我們現在正行駛在惠濟橋上,惠濟橋是一座九拱石橋,修建於清代康熙年間,同治年間重建。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親筆為它寫道碑記。這座橋規模不等大.歷史也不算很長,但造型優美.橋面平坦,沒有像一般石橋那樣高高隆起,便於車馬行走。而且更有一個奇處,就是這座橋下還有一座橋。下面的橋不見文字記載,人們原來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場暴雨造成特大洪災,滾滾洪水帶走了不少淤積多年的河沙。水退後,人們驚奇地發現:原來惠濟橋疊架在舊橋的橋面上,形成橋上橋的奇觀。利用舊橋做新橋的牢固基礎,既節省財力、人力,又省時間,多聰明的構思叼!這在造橋史上也是一個奇蹟。

平迢古城到了.請大家隨我上城牆參觀。

(過急濟橋)

我們現在正行駛在惠濟橋上,惠濟橋是一座九拱石橋,修建於清代康熙年間,同治年間重建。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親筆為它寫道碑記。這座橋規模不等大.歷史也不算很長,但造型優美.橋面平坦,沒有像一般石橋那樣高高隆起,便於車馬行走。而且更有一個奇處,就是這座橋下還有一座橋。下面的橋不見文字記載,人們原來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場暴雨造成特大洪災,滾滾洪水帶走了不少淤積多年的河沙。水退後,人們驚奇地發現:原來惠濟橋疊架在舊橋的橋面上,形成橋上橋的奇觀。利用舊橋做新橋的牢固基礎,既節省財力、人力,又省時間,多聰明的構思叼!這在造橋史上也是一個奇蹟。

平迢古城到了.請大家隨我上城牆參觀。

(帶遊客進“下東門”)

這裡就是乎迢方城的“下東門”。大家看這高達12米的城牆多雄偉、多壯觀。在城外,本來還有護城河.城門處架有吊橋.在古代戰亂的日子裡.這的確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防線。

我們進來朗這個地方是下東門瓮城,它是為保衛城門而設立的。城門是城牆上的薄弱環節,有了瓮城.就大大增強了城池的防衛手段。這裡地方根小,四周為高牆圍護,即便敵人攻入瓮城也只能進來少數人,而且立即陷入包圍之中,成為瓮中之鱉。有的瓮城門並不是開在城門對面,而是拐個彎開在旁邊.更可防止沖入的敵兵一較作氣衝到城門下.通過拐彎來消解敵兵銳氣。這些設計思想都是古人在長期實戰經驗中總結出來的。

大家看.瓮城裡還有一個建造講究而小巧的院落.這是乾什麼的呢?原來這是一座小關帝廟。關帝是武聖人.把關廟修進瓮城裡,卻是平迢人的獨特創造。請大家隨我進城,上城牆參觀。

現在我們已經在城上了,這裡本來還有城樓.在戰爭中毀掉了。這座建在城牆上的台,傳說就是尹吉甫的點將台。尹吉甫是周宣王的大將,在歷史上游藩有名,《律經沖的《較高》、《冠R2等幾首詩就是他作的、前面提到的那有名的對北方遊牧民族0l猶的北伐,就是由他指揮的。為了鞏固北伐的成果,他還在這裡修建了京陵城。尹吉甫遺蹟這裡還有多處。在京陵村附近還有一處村茁叫尹村,傳說是尹吉甫當年駐兵酌地方。在上東門外有尹吉甫募,募前一通明代石碑上大書“周卿士ZJ吉甫神道”八字。上東門裡還有一座紀念尹吉甫的小廟。

·北武當山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 ·觀音堂導遊詞 ·晉祠導遊詞 ·廣勝寺導遊詞

請大家隨我觀賞一下古城的建構。

(帶遊客向南浸步.邊走邊說,約走2—3個墩台即可停下)

我們看城牆上兩邊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兒牆,為什麼叫女兒牆呢?宋代官府編寫的《營造法式》上有個書面解釋:“言其卑小。比之於城,若女子與丈夫也。”意思是說城牆高大厚實,保偉丈夫;女牆單薄短小,像弱女子。民間有的地方卻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早先城上並沒有女兒牆,有一次一個老人被拉來做工,和他相依為命的小孫女也天天隨他來到城上.坐在旁邊觀看。一天,一位累極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競走到城牆邊上,小女孩伯他掉下城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過大,民工雖得救了,小女孩卻摔死了。為了紀念她,工匠們在城上修起了矮牆,並把它叫做女兒牆。這實在是個感人的故事,但確實說明了女兒牆的保護性功能。我們看:兩邊的女兒場並不一樣,向外的女兒牆上還修築了垛口,垛口還留著供臆望和射擊使用的小孔.這當然是為了實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