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安碑林導遊詞(長篇)

在印刷技術還不發達的唐代,為避免士子們在學習時傳抄的錯誤,並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經為範本,立於長安城務本坊國子監大學內。由於這套石刻經書刻於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又稱《開成石經》其內容包括我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的《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禮記》、《左傳》、《公羊傳》、《轂梁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13部經書。前12經共114石、228面。每石高216厘米,寬83 厘米至99厘米不等,共65.0252萬字。如215石至222石的《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記載孔子言行的一部專集,共分20篇,包括孔子關於政治、教育、文學等方面的言論,由孔子的再傳弟子編輯於戰國時期,是研究孔子和初期儒家學說的珍貴資料。說它是世界上最重、最大的一部石書是一點也不過分的。不知道遊客們是否贊同這個觀點?

參觀第二室時,大家一定會奇怪:怎么在這體現中國古文化的西安碑林中也會出現刻有外國文字的碑石?其實在西安碑林中,刻著外國文字的碑石有好幾塊,最為著名的就是眼前這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它高279厘米,寬99厘米,共32行,每行62字。“大秦”是中國古代對羅馬帝國的泛稱。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脫里派的中國稱呼。景教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傳到長安。此碑立於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公元 781年),是由景教僧景淨述事,呂秀岩書寫。看到這裡,大家是否能體會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淵源呢? 【盛唐書法名家顏真卿】

各位遊客,不知道在你們之中是否有書法愛好者?大家應該知道,中國初唐有四位大書法家,他們分別是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他們是二王(王台之、王獻之)書體的繼承人,然而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應該是盛唐時期的顏真卿。

如果說西安碑林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百花園,那么顏真卿的書法則是一朵爭奇鬥豔的奇葩。顏真卿是怎樣一個人?他是盛唐時期的著名書法家,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師等職,為唐朝名垂千古的忠烈大臣,人稱“顏平原”。他一生為人剛毅正直,屢遭權*陷害與排斥,最後為維護唐朝統一,以身殉國,被人尊稱為“顏魯公”。顏真卿善楷書和行草,他博採眾家之長、獨創自己風格的書法藝術,把民間醞釀已久的書法革新推向了高潮。他一生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有70多種,在西安碑林這座書法藝術的殿堂里,陳列的顏真卿真跡有6處。如第二室中的《多寶塔感應碑》,是顏真卿為千福寺和尚楚金一書寫的墓碑,44歲時書寫。其特點是字型端正,蒼勁有力,結構嚴密,更多地保留了晉和初唐楷書的風格。還有揮灑自如的《顏氏家廟碑》、勁挺豁達的《爭座位稿帖刻石》均在第二室,渾厚雄健的《臧懷恪碑》、氣勢磅磅的《郭家廟碑》、豐潤飽滿的《顏勤禮碑》均在第三室。遊客們可以根據顏體發展的不同階段去體會、去感受。

【諸遂良、王羲之與《大唐三藏聖教序碑》】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第二室,各位遊客已經看到有兩通位後三藏聖教序碑》。一通是王羲之的墨跡;一通是唐代大書法家請遂良的手筆。來過西安旅遊的人還知道在離此不遠的大雁塔上還有兩通碑,一通是《雁塔聖教序碑》;另一通力《雁塔聖教序記碑》。遊客們會問,古人為什麼要堅那么多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呢?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又怎么能為唐人書寫碑文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碑文內容。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里的唐三藏可謂家喻戶曉,其實這小說的主人公還真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玄奘大法師。玄奘法師曾於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人離開長安去印度,沿絲綢之路長途跋涉,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先後共在外17年。當他滿載657部梵文佛經回到長安城時,唐太宗非常激動,為表彰他的印度之行,親自撰寫“三藏聖教”的序文和記,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的碑文內容。

現在我們先看褚遂良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褚遂良是杭州人,唐太宗時曾任中書令、詩書等職,為官清正,深受皇恩。太宗晚年,託身後大事於他,可見這位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話遂良不同於一般大書法家。只是他後來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後,被貶為愛州刺史。請遂良寫的位唐三藏聖教序碑》共有兩處3通,一處是鑲在大雁塔台上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另一處就是眼前這通《同州三藏聖教序碑》了。那么遊客看到這裡會問:褚遂良為何要寫3通聖教序碑呢?傳說,唐太宗時期,李世民令褚遂良當場書寫《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事後,請遂良自己感到在皇帝面前書寫碑文過於拘謹,現場發揮得不夠理想,便又重寫了一通《大唐三藏聖教序碑》,世稱《同州三藏聖教序碑》。

王羲之的大名恐怕沒有人不知道了。他也是浙江人,居會稽山陰,初任秘書郎,後任征西參軍、江州刺史等職,官到有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他的《蘭亭集序》是勝炙人口的名篇,千古流傳。據說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曾下令由國庫出重金購買王羲之真跡,經他珍藏的王羲之墨寶有2200餘件。所以,歷史上曾有唐太宗騙取《蘭亭集序》陪葬昭陵的故事。至於王羲之為唐人寫碑與唐太宗崇佛和愛王羲之書法有關。唐弘福寺沙門和尚懷仁,是唐初的一位知名書法家。為了使皇帝寫的碑文和王台之的書法珠聯壁合,經久傳世,懷仁決。小集字勒石成碑。這時王素之已去世200多年,惟一條件是有大量王體真跡。為此,懷仁和尚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花費巨大代價,歷經24年才完成這通特殊的豐碑。 各位遊客,西安碑林的參觀到此結束。有興趣的話,您還可自由遊覽其他碑刻,但願今天的參觀能給您帶來藝術的啟迪、知識的收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