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導遊詞

銅殿兩側各有一株明代紫蔽,已有四百年歷史。紫薇夏初開花,因花期長而紅艷又被稱為“百日紅”。當年吳三桂同陳圓圓游金殿,當寒冬臘月時,人們在殿外燒火炭,通過銅壁傳熱,室內溫度宜人;到三伏盛夏,兩人常坐在紫蔽樹下談笑納涼。

自進入紫禁城,整個空間急劇收縮、人們的視線和注意力全部聚焦於金殿上,一切的景物都作為金殿的襯托和鋪墊,成功地突出了主題,此種意境用個“揚”字便可包括。

銅殿後面這個院落叫“淨樂天宮”。中間修建了供奉太上老君的“老君殿”。迴廊小院中桂花葉茂枝繁,花開時節,滿院飄香。院落建築石基高大、四周用圍牆圍起,一個“抑”字包括了此間意境。

歸結起來,金殿建築群包括三宮、四門、十大殿。“放、收、揚、抑”四字訣就包含於絕妙的建築布局藝術中,一放一收、一揚一抑,突出主體,層次分明,創意新穎,有張有弛。

銅殿北側是典型的中式四合院,現闢為金殿文物陳列館。館內陳列著太和宮保存的明清以來的珍貴文物。包括銅器、瓷器、字畫以及真武“伏魔制怪”的七星劍和吳三桂用過的木柄大刀。館外一字排開,有八個石碑,碑上刻有“紫氣東來”、“百鳥朝鳳”、“魁星點斗”等反映道家思想的字畫。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中國金殿博覽苑”。此苑於1995年建成。苑中仿照我國現存銅殿按1:2比例用珍貴的楠木經仿銅處理建成。它們分別是北京頤和園萬壽山寶雲圖,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重207噸;湖北武當山金殿,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建,80多噸;山西五台山銅殿,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建,50噸;山東泰山金闕,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建,20餘噸。這些金殿設計精美,軒昂巍峨,充分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通過比較,我們也進一步了解到昆明金殿在全國銅殿中首屈一指的地位。

參觀完博覽苑以後我們出南門,過長廓,但見滿山的雲南油杉,樹齡均在百年以上。此處樹木蒼翠挺拔,花草鬱鬱蔥蔥,微風拂來,滿園清香,令人心曠神怕。如沿南側小路進發便可到達“茶花園”。茶花又稱山茶,為雲南八大名花之首,也是昆明市的市花。茶花園內植茶l萬多株,占地150畝。園中薈萃了雲南、廣西還有華東等地精品名種。如“獅子頭”、“恨天高”、“早桃紅”更為難得的還有號稱茶花皇后的“金花茶”。金殿茶花園占地面積之大,茶花品種之多,均為全國之冠。每當春寒料峭,滿山遍野山茶怒放,花大如斗,紅白相間。正所謂“萬紫乾紅,春色滿園”,展示了“雲南山茶甲天下”的風采。

山坡上綠草如茵,遙望草坪上“雙連六角鴛鴦亭”掩映於茂林修竹之間。在小路兩旁,一座座仿青銅雕塑作品映人眼帘,這是金殿公園新建的青銅文化景廊。

早在3000多年前的我國商代晚期,雲南就有了銅礦的開採冶煉技術,開始鑄造和使用青銅器。到了距今2000年前後,從戰國至西漢時期,出現了高度發達的古滇國青銅文化,它是雲南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銅鼓、貯貝器銅笙、銅枕、銅俎就是那個鼎盛時期青銅器的仿製品。我們首先看一看滇王金印。1956年11月,在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的發掘中,發現了一顆陰刻著“滇王之印”四個篆字的金印,重90克,印面邊長2.4厘米見方。上有蛇鈕印把,大家仔細看:蛇首昂起,蛇身盤曲,背有鱗紋,十分生動、精美。這一重大發現,證明了古滇王國存在的歷史事實,也進一步證實了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的“莊嬌王滇”,以及漢武帝賜“滇王金印”的真實性。大家再過來看,這就是出土於江川李家山古墓中著名的牛虎銅案:一隻兇惡的老虎咬住了牛尾,母牛腹下保護著一隻小牛。它反映了“不畏強暴”和母愛的主題思想。整個銅案構圖新穎,造型完美,重心平穩,動靜統一。這個銅案是古代祭祀時用於放置祭品的器物。據說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看過實物後給了極高的評價,他指出:戰國時期的這件青銅鑄器表明當時的科學特別是力學水平已經十分高超,雕鑄品用後尾的虎與碩大牛頭構成了平衡,而腹下的小牛又降低了銅案的重心,真是妙不可言。“牛虎銅案”堪稱青銅器的珍品,也是雲南青銅文化代表和象徵。奇特而精美的雲南青銅器,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寶庫中的奇麗瑰寶。

繼續向前,只見一座金碧輝煌,巍峨挺拔的鐘樓雄峙於鳴鳳山巔,此樓建於1983年,樓高30米,共3層,每層12個飛檐翹角,猶如36隻展翅欲飛的“鳴鳳”。樓上懸掛著一口銅鐘,高3.5米,口徑周長6.7米,重14噸,銅鐘上鑄有“大明永樂二十一年歲在癸卯吉日仲春造”距今已有570多年歷史。此鍾原排中國古代大鐘的第三位:第一為北京大鐘寺大鐘,鑄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重46噸,第二為南京大鐘亭大鐘,鑄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92年)重23噸。到了1989年,經測定,北京鐘樓上的大鐘重63噸為“新鐘王”,它鑄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這樣昆明金殿的大鐘退居第四。此鍾曾懸掛在昆明宣化樓上,用來報警報時。為了更好保護這一文物,政府撥專款修此鐘樓。剛才有一團友提出:為什麼永樂年間有這么多大鐘?究其原因,在於燕王朱棣借“清君側”而發動“靖難之役”奪得皇位。戰爭中死難的將士百姓無數,明成祖上台後又施行“瓜蔓抄”,濫殺建文帝的文武大臣,受株連死傷者數萬人之多。為穩定人心,鞏固皇位,遂大作水陸道場超度亡靈。永樂大鐘就是那個特殊年代的產物。鍾內外大都鑄滿經咒,據說祭祀祈禱時,每敲鐘一下,就等於念鐘上經文一遍,以此來超度靈魂。上行下效,一時間鑄鐘之風盛行全國。 

各位團友,今天感覺不虛此行吧?郭沫若先生游完金殿後曾賦詩一首,我把它作為金殿之游的總結:

天門開勝景,不覺道途賒;

金殿千秋業,紅梅幾樹花。

茶香清椅席,松籟淨塵沙;

蝶翅迎風舞,山頭日已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