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廬桐君山七里揚帆導遊詞

【四方藥局】

經過了200多級石階,到現在基本上已到了桐君山頂了,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樓閣式建築,飛檐翹角掩映在樹木叢中,這就是四方藥局。“四方藥局”是指四川的桐君閣製藥廠、杭州的胡慶余堂、杭州第二中藥廠、杭州民生藥廠四大藥廠聯合在此設點銷售,意指這裡是中藥文化的發源地,弘揚國藥文化,濟世救民。在四方藥局的門前是一對“龜鶴同春”銅像,鶴頭龜身,栩栩如生,高1.999米,因鑄造於1999年,故選此高度,重888公斤,龜體上有13塊龜片,刻有13種不同書體的“壽”字,這是預祝各位健康長壽。

【桐君塔】

各位,走出四方藥局,前面一座白塔吸引著我們前往,這便是桐君白塔。這是一座高20米的七級實心塔,最早建於什麼年間沒有考證,只是據《桐廬縣誌》記載,宋景宗元年(公元1260年)曾修過這個塔,明朝、清朝也曾幾次修葺過它,現在我們看到的是1980年政府又重新修飾了這座白塔。以前桐廬縣城內有三座古塔,呈等邊三角形互相呼應,其餘兩座已在文革時被毀,現在僅剩下這一座,成為了桐君山、也是桐廬縣城一處標誌性景觀。

在白塔的右邊是一口重4000公斤的“百令鍾”,是由四川桐君閣製藥廠為尋訪藥祖而送來的,每到除夕之夜或者新年的第一天,此鍾便會敲108下,意指去除人類的108個煩惱。每當鐘聲敲響之時,方圓百里都能聽到,人們互相祝福,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君山晨鐘”,成為一處勝景。大家如有興趣的話,也可去敲一下,保佑家人安康。

【四望亭】

聽著鐘聲,各位請隨我到“四望亭”去看看。四望是指:“東望白雲深,西來天目遠。南攀雙台月,北溯錢江潮。”這裡是遠眺富春江與天目溪兩江匯合的最佳位置,請大家眺望一下,腳下清流縈繞,四周層巒疊嶂,清澈的天目溪水流到此處與富春江匯合,黃綠分明,交匯處泛起了白沫,好似中間鑲嵌著一條銀帶,這一景致般在春末夏初時比較常見。再往前看,富春江開闊而深邃,難怪唐朝詩人吳融寫道:“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長川不是春來綠,千峰倒影落其間。”詩中意境也不過如此吧?

各位遊客,到了這裡,大家一定會問,為什麼到現在桐君山的主人也沒有看到,接下來,我們就去拜訪一下中藥鼻祖——桐君老人。

【桐君祠】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桐君祠”,正上方匾額“桐君祠”這三個字是由著名畫家葉淺予先生寫的。這座祠堂是為了紀念桐君老人而建造的,祠內正麵塑像就是桐君了,四周的雕塑群像共分兩部分:前面兩組為第一部分,根據史料中記載而塑的“指桐為名”、“桐蔭問道”的史實;第二部分是以歷史年代為順序,塑出卓有成效的華夏中醫藥大師。他們依次是創“望、聞、問、切”四診法的扁鵲,“醫聖”張仲景,他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證論治”的醫療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精通內、外、婦、小兒、針灸各科,尤其擅長外科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鼻祖”並且製作“麻沸散”的華陀,晉代修道煉丹的抱朴子葛洪,唐代“藥王”孫思邈,宋代針灸學家王維一,明代卓越的醫藥學家李時珍,最後一位是我國最早的一位傑出的解剖學家王清任。看了這組塑像大家就很清楚桐君在中藥史中的地位了吧。同時,我們還可以在祠堂內看到有一方碑文,是南宋樞密院參知政事樓鑰撰文的《桐廬縣桐君祠記》,這篇文章應當時邑尉之請,為修葺一新的桐君祠勒石而作的碑記,距今已有800餘年歷史,全文不到400字,不但記敘了桐君的來歷,隱姓埋名的行醫濟醫的史跡,還描寫了桐君山秀麗的風光。

【古石刻】

各位遊客,桐君山因地處兩江交匯、風光獨特的絕佳位置,一時引來無數人們前往,除了一般布衣之外,還有文人、官宦之人,因此,在桐君山的沿江石壁上留下許多關於桐君山的摩崖石刻。接下來,請大家隨我去看一下在位於半山腰的一處古石刻。這是一方古石刻。古時登桐君山很艱難,既沒有道路,更無石級,宋進嘉熙年間,一位姓趙的縣官組織民眾鑿山路,後來民眾又資助財物才鋪了石級。這方石刻的前半部分記載了這一史實,後半部分記載了百年後元朝張久可第二次開路的史實。張久可(也有人稱可久),字伯遠,號小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曾在桐廬任典吏,官小職卑,仕途上很不得志,於是放懷詩酒,浪跡江湖,他專寫散曲,留存作品850餘首,為元代散曲作家中傳世作品最多的一位,對後來明清曲壇影響很大。

各位,在後山下山途中還可看到一塊石碑,是南京中醫學院教授吳貽谷撰文並書寫的“贊桐君”,碑文僅用了80個字,高度概括和頌揚了中藥鼻祖桐君在山上結廬煉丹、行醫採藥的功績。再往前行大家請隨我去看一下張可久的另一方石刻。這一方石刻和山上的記事石刻一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雖然年代久遠,但仍然清晰可辨,兩方石刻說明了散曲家張可久曾兩次登臨桐君山。

接下來,我們將到達桐君山遊覽的最後一處景點——“桐君亭”。這是為紀念桐君老人而建造的,亭高5米,造型舒展別致,結構精巧,顯得古樸、典雅、莊重。亭子門楣上的“桐君亭”匾額,氣韻生動,神采飛揚,是原軍事醫學院教授、80高齡的范行準揮寫的。亭內這方青石碑刻高200厘米,寬90厘米,碑石陽面“藥祖聖地”四個大字剛勁有力,文筆流暢,氣勢雄偉,是全國人大常務委員、當代著名中醫大師董建華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