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廬桐君山七里揚帆導遊詞

好,各位,桐君山的遊覽就到此了,接下來我們要去遊覽本景區的第二部分——富春江七里揚帆,在游完山後,再玩水,感覺一下身在富春江,坐在小船上,品一杯清茶,揚起風帆觀兩岸風光的趣味。

【富春江七里揚帆】

各位遊客,參觀完桐君山,拜訪過中藥鼻祖後,我們就要登上停泊在江邊的小木船,去真切地體味一下富春江上看兩岸風光,觀桐廬古鎮風情的感覺。

各位,小船已拉起風帆,就要起航了,悠悠富春江水帶著我們將此行的遊覽推向高潮。富春江,全長110公里,是中國除了長江、桂林灕江之外的第三大山水風光帶,“山青、水清、史悠、境幽”構成其獨特的山水人文環境,是國務院於1982年公布的我國第一批四十四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上游新安江發源於安徽省休寧縣的六股尖,其中一段在1959年時修建新安江水電站蓄水而成為了一個大水庫,也就是現在的千島湖,中游段從梅城至蕭山的聞家堰,下游是錢塘江,經杭州灣流入東海。整個這條江以桐廬至梅城這一段風光最為秀麗,歷史上從古至今文人墨客都是被這段江面的美景所傾倒,尤其以唐、宋詩人為最多,如李白、謝靈運、陸游、范仲淹、李清照等,所以我們這條旅遊線在以前也被人們稱為浙西唐詩之路旅遊線,現在它又成為浙西名山名水黃金旅遊線上的一個亮點。

清代詩人吳嗣綰有詩云:“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碧水一條琴。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各位遊客,作為今人的我們能夠在這樣詩般的意境中飽覽這奇山異水,也不失為會享受生活了。好,各位,請往這邊看,這就是天目溪和富春江的水流交匯處,桐君山就是處於這樣一個兩江匯合的地方,整座不高的山體遠望就象浮在水面上一樣,如翠玉浮水,所以,也難怪人們稱它為“浮玉山”了。在天目溪上還有一座懸索橋,以前這裡是一個重要的水運港口,往來船隻很多,從桐廬縣城到桐君山要靠擺渡才可以來往,為了解決桐廬市民能夠更方便地去桐君山,在1995年,由桐廬旅遊公司投資500萬元,建造了這座懸索橋。橋長220米,寬僅3.5米,是一座人行橋,每到傍晚這裡便聚集了很多人,人們在此可以乘乘涼、吹吹江風,也可以到桐君山上的茶室去品一杯香茗。

各位遊客,我們的船依然在前行,在這裡,大家一定會問,這裡為什麼稱“七里揚帆”呢?這是因為過去富春江上游七里瀧一帶灘多水急,舟楫經過此地,都要在此等候東風的來臨,以借風力上行。每當東風一起,千帆競發,梢公的號子響徹雲天。七十里的路程,藉助東風仿佛只走了七里一樣,所以有“有風七里,無風七十里”之說,當然,這“七里”只是一個象徵性的用詞而已,主要是指這一帶行舟之困難。1968年,在七里瀧口建造了富春江水電站,險灘變平湖,帆船也漸漸被機動船所代替,“七里揚帆”景觀也隨之消失了。為了使這一古景觀再現,1997年,浙江富春江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經過精心籌劃,投資600餘萬元於1999年5月1日正式推出了“七里揚帆”景觀,使富春江上當年的勝景在絕跡了三十年後,又重現昔日的風采。

各位,舟行水上只見兩岸小鎮高樓林立,間或還有一處飛檐翹角半隱半露,既富現代氣息又不失古樸,偶爾鐘樓的整點報時聲傳來,餘音裊裊,這就是桐廬鎮。桐廬鎮歷史悠久,鎮上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的開元街便是昔日桐廬繁華的歷史見證。總面積6平方公里,目前全鎮人口大約10萬,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獨特的氣候條件,成就了獨特的小鎮風情。這裡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境內多丘陵山地,兩條江流過,形成了冬暖夏涼的江南小氣候,夏季更是一處清涼的避暑勝地。

各位遊客,現在映入眼帘的是臨江的一條綠色長帶,這就是緊連縣城的江濱公園,東西長1800米,寬25米,總面積近百畝,這裡原來是一片淤積的荒灘,而現在則成了桐廬市民最喜愛的地方。夜晚,坐在江邊,聊聊天,聽聽音樂,看江面上漁船點點,兩岸萬家燈火,一幅祥和的氣氛,與古桐廬鎮隔江相對的便是桐廬縣城的新城區,我們可以看到,新城區新氣象,無論是布局,還是建築風格,都是按照統一的規劃,在不久的將來,這裡將是桐廬縣城最繁華的中心地帶。

船行到此,可以看到就在前方有兩座大橋,遠一點的叫富春江大橋,也稱富春江一橋;眼前這座叫富春江二橋,因一頭連著桐廬鎮的繁華商業街迎春街,故也稱迎春橋。這兩座大橋飛架在富春江上,為富春江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我們稱此景為“雙橋入畫”。

桐廬從三國東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開始設縣,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了,長期以來,儘管桐廬人民一代又一代做著各種各樣的美夢,但還是改變不了“一江隔南北,兩岸長相嘆”的局面。1991年10月,富春江上的第一座大橋—富春江大橋的建成終於結束了富春江自古無橋樑的歷史。富春江一橋,總投資2150萬元,全長812米,橋面通行車道寬10米,終於圓了人們可以“走”著來往的夢想。眼前的這座富春江二橋建於1996年,全長1021米,寬15米,是兩岸人民現在來往的一座生活用橋。

好,各位遊客,過了兩橋以後,我們的眼前頓時一亮,一排青翠的山巒如屏風般聳立江邊,這就是“十里排門山”。相傳,排門山從前叫牛山,山中有一大石窟,裡面藏有仙界的十八頭一尺八寸長的金牛,玉皇大帝為了防止凡人去偷金牛,即命霹靂大仙把牛山劈成陡崖峭壁,使凡人無法辨認石門的位置,因山勢如同城內街道的排門,後人就把牛山稱為排門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