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江心嶼導遊詞

各位團友:

大家好!島與江的情懷,你與我的美景。非常歡迎大家能夠來到國家4a級旅遊景區——江心嶼觀光遊覽,我是來自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旅遊管理0802班的學生,我叫徐健偉,大家可以叫我小徐或者徐導,希望美麗的江心嶼能夠為大家留下一段非常深刻的印象。俗話說:江心有地如長虹,古今臥在滄波中。美麗的江心嶼同廈門的鼓浪嶼、長沙的橘子洲頭、鎮江的焦山島合稱為中國的“四大孤嶼”。

江心嶼陸地總面積約有7萬多平方米,地形呈東西長南北窄,東西長約1250米,南北寬約200——450米。我們站在江濱外灘眺望江心嶼,它就像一座天然盆景橫臥在甌江之中,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譽為甌江蓬萊。其實它不僅僅是溫州城市的象徵,更是溫州歷史文化的一張金名片。

在很久以前江心嶼是由兩座小島所組成,東西對峙,中間有一條河流叫做中川河,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在舟山受戒的青了禪師奉宋高宗趙構的旨意來到島上傳經誦法,為了方便兩座島嶼的來往青了禪師率眾弟子將這條河流填平,兩島合而為一,就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江心嶼。江心嶼景色非常的優美,它的景色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江中有島,島中有湖,湖中有園,園中有山。它的美主要包括園林美、文化美、宗教美、自然美等。

很多人在沒有來到江心嶼之前都有這樣一個疑問:很多島嶼都很美,但是江心嶼憑藉著什麼使它那么有名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它是以詩詞聞名天下。各位請看以下我身後的這塊岩石,上面刻著“孤嶼”兩字,這是清朝時期溫州的道台方鼎銳的手跡。江心嶼的詩詞以及最早的文化美就是由這兩個字展開的。其實將它稱為孤嶼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孤處在甌江之中。最早將它稱為孤嶼的人我們已無法考證,但是最早把它寫入詩篇的是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他在《登江中孤嶼》中這樣寫道: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也正是因為這首詩,使這座小島引來了眾多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孟浩然、杜甫、陸游、王十朋等,都為江心嶼留下了眾多的詩詞歌賦。據不完全統計,歷朝歷代的文人雅士留有歌詠江心嶼的詩篇達上千篇,所以江心嶼也被譽為“詩之島”。

第二、是以寺塔僧名噪一時。島上的布局從遠處看很簡單,兩塔一寺。兩塔指的是分別建於唐宋時期東西雙塔,曾有800多年的時間被借用航標來導航。1997年,它們被國際航標組織列入世界百座歷史文物燈塔之一,國際航標協會正式宣布它們為世界航標遺產。一寺指的就是江心寺,江心寺的建立對中日、中朝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有句話很簡單,但是卻說出了江心嶼的精髓所在,大家猜一下這句話是怎么說的?是“中國詩之島,世界古航標。”這句話也無疑是對江心嶼最好的詮釋,那么下面就請大家一起跟著我來遊覽美麗的江心嶼,去看看它是如何來詮釋它的美的。大家請跟著我往這邊走。

各位現在請大家過來看一下導遊圖,我們今天的遊覽路線是由我們所站的位置出發,先後經過革命烈士紀念館、文天祥紀念祠、江心寺、西塔、共青湖、東塔、英國駐溫州稅務司公寓。整個行程大約需要1個小時,一個小時之後我們就在這裡集合,如果有團友掉隊的話也可以自己遊覽,但是一定要記住1個小時之後我們必須在這裡集合。在遊覽的過程中大家也一定要注意人身、財產安全。現在請大家往這邊走。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溫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此館的舊址是一座寺院,叫做普寂禪院,該寺修建與唐鹹通十年(869)。宋建炎四年(1130),由於金軍大舉南侵,宋高宗趙構率眾來到溫州,駐蹕在寺中,十餘天后移駕溫州市區。南宋建炎四年,宋高宗將這座寺廟更名為“龍翔寺”。這座寺院在解放前被拆為平地,1956年,為了紀念浙南地區各個革命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溫州地區專署決定在龍翔寺的廢墟上修建了溫州市革命烈士紀念館。

請各位隨我往裡面走。溫州市革命烈士紀念館的布局大體上是按“二碑一館”式,“二碑”指的是我們眼前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紀念碑”和“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碑”。兩碑在同一基座上,因此又稱為雙連碑,碑高十五米,整個碑型就像兩把利劍,寓意我們的革命軍隊在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中奮勇前進、所向無敵。碑底石座是毛澤東同志的題詞:為國犧牲,永垂不朽。碑座下還撒有原挺進師師長粟裕將軍和原十三軍軍長鬍公冕同志的部分骨灰。碑座的兩側是分別反映紅十三軍《風起雲湧》和挺進師《順利轉移》的革命英雄形象的浮雕。

各位團友,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這兩塊彩旗似的照壁。左邊這塊是由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碑”,右邊的這塊是著名的書法家舒同所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紀念碑”。照壁的背面是溫州市人民政府敬撰的碑記,分別講述了紅十三軍悲壯的革命歷程和挺進師在革命時期的艱難歲月。

“一館”就是指裡面展館。展館共有三個3個展廳,依據時間重點介紹了黨創立、大革命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120餘位烈士的生平事跡及他們的珍貴的遺像、遺物以及一些珍貴的資料。現在請大家進館內參觀,5分鐘之後我們在紀念館門口集合。

各位,參觀完溫州市革命烈士紀念館,請大家跟著我往前繼續遊覽。

各位請看一下我們眼前的這座臨江的二層小樓,稱為浩然樓。這座樓原址在宋文信國公前,經過歷時的變遷才被遷到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位置。關於它被成為浩然樓的得名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說為了紀念唐朝著名詩人孟浩然有關。孟浩然也是一位仕途不順的才子,他因為仕途不順曾來到溫州,尋找當時被貶為樂成尉的好友張子容,兩人共同攜游江心嶼,並留下“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等著名詩句。所以此樓在清乾隆年間一度被稱為“孟樓”;另一種說法說此樓是為了紀念抗元英雄文天祥,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有這樣一句話“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到底是為了紀念誰而修建的,至今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浩然樓是XX年重建的,屬於重檐歇山頂木結構建築。大堂兩邊是清乾隆年間學使李芝令所撰的一幅對聯,“青山橫郭,白水繞城,孤嶼大江雙塔院。初日芙蓉,曉風楊柳,一樓千古兩詩人。這幅對聯用了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就把江心嶼的景觀和文化勾勒的惟妙惟肖。

各位,大家都知道杭州有聞名中外的“西湖十景”,美麗的江心嶼也有“江心十景”。在這浩然樓上,依樓聆聽甌潮澎湃,水石相擊,別有一番情趣,這就構成了江心十景之一的“孟樓潮韻。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宋文信國公祠,這是為了紀念我們的抗元英雄文天祥的紀念祠。它初建於公元1482年,也就是在文天祥殉難兩百周年。當時永嘉知縣劉遜向溫州知府項澄建議在江心寺的東側建紀念祠,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建築為晚清建築。

大家請看一下祠正門“宋文信國公祠”的匾額是著名的書法家沙孟海先生所書,兩側為清朝浙江巡撫阮元的題書“側身天地成孤注,滿目河山寄一舟。”現在請各位跟著我到裡面參觀。

各位,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文天祥的塑像。文天祥生於吉州廬陵文三村,故稱“文三先生”,他幼年好學,文天祥歷任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等職。

各位可以看到祠兩側有六幅壁畫,這六幅壁畫就生動的描繪了文天祥從平江抗元到英勇就義的後半生。第一幅“誓師護國”。描繪的是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織義軍三萬,開赴臨安。宋朝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然最終因為孤立無援,抗爭失敗。

第二幅“追蹤扈蹕”。描繪了當時臨安岌岌可危。文天祥奉命前往元軍大營議和,在談判過程中,文天祥據理力爭。但與此同時,南宋朝廷卻派人前往文天祥軍營,宣布解散文天祥的軍隊。元軍將領得知文天祥軍隊已經被解散,故下令逮捕他。當文天祥被押送到鎮江的時候,得當地義士相救脫險。來到江心嶼尋找當時南蹦的幼主益、趙二王,面對龍翔寺里先帝宋高宗趙構留下的御座和“清輝浴光”的遺墨,痛哭流涕,在龍翔寺的牆上寫下了《北歸宿中川寺》,以詩明志,想要恢復宋室。

第二幅“南疆擊虜”。描繪的是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五坡嶺造飯時被元軍攻擊,兵敗,文天祥被俘。

文天祥遂被張弘范押往崖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當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寫《過零丁洋》二十餘天后,南宋在崖山海戰慘敗後,陸秀夫背著八歲幼帝趙昺跳海而死,南宋滅亡。

第四幅“陰房正氣”,描繪的是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元世祖還派人一再勸降文天祥,文天祥卻始終沒有屈服。就這樣,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

第五幅“抗節成仁”。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說道:“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么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菜市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什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什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最後一幅描繪的是“永懷忠烈”。文天祥殺身以成仁,其浩然正氣萬古流芳。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廣為傳頌!所以人們懷著一顆崇敬的心去懷念這位抗元英雄。

各位,兩側迴廊成列的有關詩詞碑刻共有22方,其中文天祥的詩刻共有4方,其餘18方都為明清眾名人的題詠,現在給大家5分鐘的時間欣賞下。

各位團友,參觀完宋文信國公紀念祠,大家有什麼感觸。下面我們去參觀一下江心嶼上最大的建築群——江心寺。在參觀江心寺之前請大家南望鹿城,早春時節,煙雨如絲,古城空瀠隱現,春到江南,綠染城頭,正合“春風又綠江南岸”的詩意,這又構成了江心十景之一的“春城煙雨”。

現在請大家來看一下江心寺。江心寺是全國重點開放的著名古剎叢林,宋寧宗時評選天下禪宗叢林,江心寺就被列為五山十剎中的第六剎。這座寺院的基址原來是一條河流,河流的東西兩岸分別是普寂禪院和淨信講寺。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由於金兵大舉南下進攻臨安(杭州),宋高宗趙構南逃到溫州,駐蹕在“普寂禪院”。公元1131年高宗再度在臨安登基,改號紹興。於紹興七年下詔,讓蜀僧青了禪師,由普陀來普寂、淨信兩寺傳經說法。因為中間有一條河流,來往不便,青了禪師就率眾弟子用土石填江,使兩島連為一體,並在中川新基上建中川寺,將三寺融為一體。

現在請大家看一下這副對聯,這副對聯是由南宋狀元王十朋所書。據說當時王十朋來到江心嶼苦讀,但是當時的一位高僧看不起他,想把他踢出江心嶼,所以老和尚就想到了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讓王十朋寫一副對聯,只要這位高僧認為好,王十朋就可以留在島上。王十朋就站在這裡看盡了江心寺錢潮漲潮落、雲集雲散的自然景觀寫下這副對聯。高僧看了之後非常好奇,說道:你這幅對聯才六個字,有什麼好的。話音剛落,王十朋當即讀出了幾種,高僧聽後覺得王十朋是棟樑之材,而且將這幅對聯掛在山門前。

這副對聯是中國古代較為著名的一副疊字聯,在眾多的對聯中疊字聯,特別引人注目。疊字,又名“重言”,是指由兩個相同的字組成的詞語。人們在創作楹聯時,常常將疊字運用於聯語創作的方法,就是疊字法。在很多地方大家或許看到過和這副對聯差不多的對聯,根據考證,我們這幅疊字聯是其他地方相類似對聯中最早的一幅,它共有12中讀法,它最為常見的讀法是“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念“yún,zhāocháo,zhāozhāocháo,zhāocháozhāosàn;cháo,chángzhǎng,chángchángzhǎng,chángzhǎngchángxiāo”)。

各位團友,在大家眼中,佛教是不是宗教呢?其實在佛教徒眼中“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邊無盡的事理,比現代大學裡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學、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一生)——從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講過去、現在、未來。大家都知道佛教有因果報應說,其實在我們中國指的是三代報應,是說你上一輩人種下因,報在你的身上或你下一代的身上,它不同於印度的因果報應,印度指的是三世報應,說的是來身報應說。

佛教真的是教育嗎?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疑問就會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學才有師生的稱呼,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根本的老師(本師),就是表示這個教育是他老人家創始的,他是第一位創辦人;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中國古時候學生的自稱。由這些稱呼,我們知道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就宗教而言,上帝與信徒不是師生關係。佛門則是清清楚楚說明,佛與我們是師生關係;我們與菩薩是同學的關係——菩薩是佛早期的學生,我們是佛現在的學生;我們與菩薩是前後期同學,菩薩是我們的學長,這事要弄清楚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稱呼出家人為“和尚”,真實在一個寺院裡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話,翻作“親教師”,就是親自教導我的老師,就像現在學校里的指導教授,他是直接指導的,關係非常親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導我,就稱他為“法師”,這如同學校里的老師很多,但他沒有給我上過課,沒有指導過我。“和尚”與“法師”的差別就在這裡。由此可以證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再從中國佛教寺院來看,寺院是佛教教學與佛教藝術相結合的一個教育機構,就像現在的學校與博物館結合在一起。這種形式,就是現代所講的藝術教學。現代人處處講藝術,佛教在兩千多年前就實行藝術教學了。從寺院的組織也能看出它與現代的學校大致相同。中國過去稱之為“叢林”,“叢林”就是佛教大學。我們從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國佛教的建立,可見它的確是一個教學的體系,這事實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然後才知道我們到底在學什麼!什麼是叢林呢,我們就從佛教的原來戒律說起,佛教戒律里要求僧眾不能自己勞動,要去化緣,化緣是為了結緣,教化人民。下雨的時候就不能出門化緣,為什麼呢?後來到了百藏法師的時候,百藏法師就提出了叢林制度,打破了這一制度,也出現了韋馱菩薩法器的不同拿法。這個等下再說。

佛教寺院的體系,好像學校和博物館的結合體。我們現在是博物館跟學校分開,它是博物館跟學校合在一起,這是一種特殊的結構體系。佛教所有的一切藝術,都具有高度的教學藝術,不能把它看成單純的藝術品;它含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很高的靈性智慧,這是一般凡夫俗子看不出來、領會不到的。以佛菩薩的造像而言,有很多人看到佛教這么多的神像,便以為這是低級宗教,是泛神教;人家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他不知道、也不了解佛教所供養的諸佛菩薩不是神,是代表法門的。世間有無量無邊的事、無量無邊的理,用一個形像、一種方法是無法完全表達的,所以用許許多多不同的藝術品來表達。如把佛教藝術在教育上的特殊用意了解了,便不會把佛教當作是神教;真正清楚了,佩服之心便油然而生了。各位現在請大家看一下江心寺的建築結構,我們從外面看它是二層,裡面看是一層,這都是有意義的。從外面看,真俗二諦;裡面告訴我們,真俗不二,萬法一如。這個意思就是說:外表是有差別,實質是一致的(沒有兩樣的)。

各位大家請看以下,江心寺的山門,大家可以看到三門並立,中間一大門,兩旁各一小門,分別叫做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那么下面就請大家一起跟著我到寺廟中參觀。現在我們所來到的就是天王殿,為什麼這第一重殿要供奉四大天王?這是因為佛教把世界分成依次上升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皆在三界中”輪迴”不已,只有達到涅盤境界成佛,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受輪迴之苦。欲界又有六天,稱“六欲天”,為天神所居。六欲天的第一重天是四大天王及其隨從所住所,天王殿因此得名。

殿中間供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名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南天竺人。現在還在兜率天內院中修煉。據再過56億年7千萬年後,彌勒菩薩在印度的華林園的龍華樹下得到成佛,到時三度xx,分批超度眾生,接替釋迦摩尼的佛位。現在一般寺院的原型布袋和尚,我國五代時期,在浙江奉化有位和尚名‘契此’,常攜布袋,教化民眾,很得民眾信仰。臨終時說了一首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因此,人們認為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就在寺院的天王殿正中塑了他的像。

為什麼要將彌勒菩薩供奉在正中?因為這樣的供奉方式,使人一進山門,第一眼就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的是布袋和尚像,看他那笑咪咪的樣子,就是告訴我們:你想學佛嗎?先要笑臉迎人,不能發脾氣;發脾氣不能學佛,一定要歡歡喜喜。再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麼都能包容,不與人計較,所以也代表(教給我們)平等心、喜悅相——對待任何人、任何事物,心裡都歡歡喜喜、平平靜靜的,不要跟任何人計較。有這些條件才可以入佛門學佛。所以彌勒菩薩面對著大門,告訴來者:要有我這個條件,才夠資格入佛門。

在彌勒菩薩的背後就是韋陀菩薩。他是佛教的護法神,相傳釋迦牟尼涅盤後,諸天和眾王把佛陀火化後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養。韋陀也分得一顆佛牙,正準備回天堂。一個羅剎鬼偷走一對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韋陀奮起直追,剎那間將捷疾鬼抓獲,奪回了佛舍利。寺廟中韋馱手中的金剛杵有兩種拿法,一種是雙手合十將金剛杵擱於肘間,表該寺為十方叢林,接待寺;另一種是金剛杵拄地,表該寺為非接待寺。

大家可以抬頭看一下,我們可以看到一塊匾額,上面寫著“三洲感應”。韋馱曾親受佛祖法旨,周統東、西、南三洲巡遊護法事宜,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佛教把世界的中心認為是須彌山,須彌山四周有四大部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我們所居住的就是屬於南贍部洲。按理說,佛菩薩的威力應該感召四大洲才對,為什麼只感應三洲呢?原來,據佛經記載,在四大洲中,就樹北俱盧洲的人民生活條件最好,其狀方正,此洲人壽皆千歲,衣食自然。正是由於他們的生活條件太好,致使他們根本不信佛法,佛不度無信之人。

東西兩旁供奉的是四大天王。這位手持琵琶的就是東方天王,代表負責任,叫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主持一個家庭的事務,我們叫持家;主持一個公司的事務,是總經理、董事長;主持一個國家的事務,是帝王,是總統。要怎樣去做呢?一定要負責盡職。每一個人在這社會上,都有他一份的職責,能把自己本分的職責盡心盡力做到圓滿,這個社會和諧,國家一定富強。東方持國天王手上拿著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過急,要知道“中道”,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像彈琴一樣,琴弦鬆了,彈不了,緊了它就斷了。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就是負責盡職,要做得恰到好處,不要太過頭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圓滿。

這位手持智慧之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單單把我們職責之內的事情做得很好還不夠,還要天天求進步。不進則退啊!時代永遠在進步,所以增長天王告訴我們:我們的德行要增長,品德要增長,乃至學問、智慧、才藝、能力都要增長,包括我們的生活水準也要天天提升。你看!佛門不落伍啊!佛門真是講進步,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他不跟著時代走,是領導時代走啊。南方增長天王,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劍——慧劍(智慧之劍),是“快刀斬亂麻;慧劍斷煩惱”的意思。

後面兩位天王教給我們實踐的方法。西方廣目天王,叫我們多看;北方多聞天王,叫我們多聽。這就是中國人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成就根本的學問;行萬里路,就是參學、考察,到處去看看。看到別人的優點,我們採納;缺點,我們警惕、改進。我們能夠“舍人之短,取人之長”,來建造自己的社會,建造自己的國家,那這個國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國家。這叫真正的護法!所以這些塑像供在那兒,是在給我們上課的!你要一看就曉得,並且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朝這理想目標精進!能這樣做,則佛教哪裡是迷信,哪裡是拜偶像呢?西方廣目天王,身上纏著一條順,順的意思,代表變化!什麼是順?順是沒有角,沒有鱗片的龍。人們常說:“神龍見首不見尾。”表示這個世界現實的社會,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變化無常、變化多端,一定要把它看清楚,才能夠從容應付。順表的就是這個意思。北方多聞天王手上拿一把傘;傘是遮蓋。千變萬化的世界,種種染污要防止,不要被污染。所以廣學多聞的同時,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要不受染污。要對現實社會能夠完全理解,才有智慧、能力,知道應該用什麼態度、方法來應付、處理,才能做到盡善盡美(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

各位團友,現在請大家看一下我們前面的這塊石碑。這塊石碑的下方這個石獸是龍的九子之一——贔屓,贔屓是馱重的,所以他就馱著這塊石碑。這塊石碑上刻著“高宗道場”,它是由原江心寺住持木魚法師親筆所書的。木魚法師,俗姓毛,號廷權,法名東衡。24歲畢業於廈門大學文學系,之後在江心寺出家。抗戰期間,曾組織“僧尼救護隊”,後來還創辦了浙南佛學院。木魚法師還兼任杭州靈隱寺方丈。XX年,94歲高齡的木魚法師在江心寺圓寂,現在江心寺的西側建有木魚法師的舍利塔。

這個“高宗道場”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朮舉兵南下,進犯臨安,宋高宗由越州(紹興)、明州(寧波)航海至溫州,避居孤嶼普寂禪院。第二年,宋高宗回臨安後,賜改普寂禪院為“龍翔禪寺”改淨信講院為“興慶講寺”,紹興七年(1137年),宋高宗書詔青了禪師由普陀山來主持普寂、淨信兩寺寺務。他擔任龍翔、興慶寺住持後,見兩寺隔水相望,東西對峙,就親率僧眾填塞兩嶼之間湍急川流,使兩島連為一體,並在中川新基興建“中川寺”。後來改名為“江心寺”,一直沿用至今,當時,江心寺禪風興盛,規模宏大。朝延賜田一千畝,並將江心寺奉為高宗道場,每年春秋二季派京官來寺朝拜進香。江心寺香火鼎盛於南宋,延續至清末民初,官家來寺朝拜者仍絡繹不絕。原寺宇橫列數百間,莊嚴宏偉,金碧輝煌,為南宋江南十剎之一。在朝延的扶持下,江心寺香火旺盛,禪風大振。江心寺素傳臨濟宗風,唐宋時遠傳日本、新羅(朝鮮)。很多的高僧都相繼渡海來這裡尋師訪道,與江心寺僧眾同參共學,江心寺也派了大休、宗覺、子曇等前往日本、新羅參學,對中日、中朝兩國的文化交流起了良好的作用。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江心寺的主殿——圓通殿,“圓通殿”大匾原來是由乾隆皇帝所書,隨著歷史的變遷,原匾已經不復存在,現在是由原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所書。和江南眾多的寺院一樣,江心寺的主殿供奉的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表現一切佛的大悲心,所以是救世最心切的。唐代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後來簡稱觀音菩薩。觀音像兩旁有一童男童女像,童女為龍女,因為佛經中有龍女成佛的故事,而觀音又是住在南海普陀洛伽山,因此有‘龍女拜觀音’的傳說。童子即善財童子,因佛經中說善財童子為求佛法,參謁五十三位善知識,其中曾謁觀世音菩薩而得到教益。

那么觀世音菩薩的法號是怎么來的呢?在佛經中有這樣一個說法:在釋迦摩尼之前就已經有佛教,那時有位佛名叫“觀音佛”的為釋迦摩尼前世的老師,觀音佛涅磐後成為了釋迦摩尼現世的弟子,後來在釋迦摩尼佛問眾弟子功德的過程中,賜觀音法號為: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背後的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這一般是結跏趺坐,右手持錫杖,表愛護眾生,也表戒修精嚴;右手持如意寶珠,表滿眾生的願。也有的是立像的。又有在像兩旁侍立一比丘、一長者像的。這是因為在唐代有一位新羅(現在朝鮮)王子出家名金地藏,來到我國安徽九華山,受到當地閔長者的供養。閔長者的兒子從他出家,法名道明。後人便稱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閔長者父子成為地藏的協侍,而九華山就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

後邊這兩位分別是文殊和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人稱“大智菩薩”,專司智慧。他身騎獅子,象徵智慧威猛,他的道場在山西五台山。普賢菩薩人稱“大行菩薩”,專司理德。他手持如意,身騎六牙大象,他的道場在四川的峨眉山。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江心寺的第三進,三進的主體建築是三聖殿。三聖殿主要供奉的是“西方三聖”,中間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兩旁是他的兩個脅侍,左脅侍為觀世音菩薩,右脅侍為大勢至菩薩。

那么阿彌陀佛又有什麼教育意義呢?在梵語中“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什麼無量呢?一切都無量,沒有一樣不是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道力無量,壽命無量……。阿彌陀佛,在無量不可數時劫的時間以前,為轉輪王的太子,名字為“不思議勝功德”。在七萬年中,精進勤奮修行學習,未曾睡眠,也不稍微臥倒休息。後來得遇九諸佛教化,在家剃髮出世。一生之中,努力精進教化眾生,令眾生,發菩提心。積功累德,至不退轉之地。那些能往生淨土上輩階位的人,都是在家摒除愛欲,剃髮出家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習種種善業功德,以此回向發願往生西方淨土。像這一類的眾生,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菩薩顯現在此人面前,這些人就會追隨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各位可以看到阿彌陀佛手中有一個蓮台,表示接引眾生的意思。

現在請大家把我們的視線移向這邊,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塑像。在過去的時劫中,當阿彌陀佛仍然為轉輪聖王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即轉輪聖王的第一太子,名為“不眴”。當時寶藏如來為轉輪王授記以後,不眴太子上前對佛陀說:‘世尊,今日我以廣大音聲,告知一切的眾生,我所具有的種種善根,全部回向無上正等正覺。願我行菩薩道的時候,若有眾生遭受到種種苦惱恐怖等事,退失了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的時候,沒有可以求救保護的人,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如果他能夠念我的名號,而那個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者,終不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世尊,我願在西方極樂世界,作完種種諸佛度化眾生的事,度化一切眾生。

除此之外,在淨土宗認為恭敬供養觀世音菩薩、以及專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與那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人,同樣都能夠往生淨土。

大家往這邊走,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塊石碑上面刻有“清輝”。這是宋高宗趙高為了躲避金軍的大舉南下,逃難來江心嶼的時候所親筆題寫的,原來還有一塊“浴光石碑,由於年代久遠,已經失存。

到這裡,江心寺的主體建築的遊覽已經告一段落,除此之外,寺中也還有其他一些建築,大家可以自行參觀。

各位團友,參觀完江心寺這座禪宗古剎之後,請大家更著我繼續遊覽。各位團友,現在請大家過來看一下,我們現在來看一下這棵榕樹,榕樹喜歡高溫多雨、空氣濕度大的環境。它的壽命長,生長快,側枝和側根非常發達。枝條上有很多皮孔,到處可以長出許多氣生根,向下懸垂,像一把把鬍子。那么溫州的榕樹是沒有氣根的,這是因為溫州的榕樹是雌榕樹。這是開玩笑的,其實這和自然環境有關。榕樹(小葉榕)也是溫州的市樹,象徵著開拓進取,奮發向上的溫州人精神。

在這棵榕樹的傍邊,有兩棵形態奇異的古樹,一棵是樟樹,樹齡已達1300多年;另一棵是榕樹,樹齡也有500餘年。兩棵古樹朝夕相處,相依為伴,從外表看仿佛是那樟樹緊緊地擁抱著榕樹,宛如一對情深意切的戀人,用自己的生命演繹曠古之戀、生死之戀。這兩棵奇樹便是大名鼎鼎的“樟抱榕”,在溫州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正所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所以樟抱榕又被稱為連理樹,象徵著愛情的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