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導遊詞範文4篇

各位遊客:

大家知道,在所有的帝王墓葬中有兩座陵墓特別吸引國人注意,一座是河北的清東陵,一座是陝西的唐乾陵。前者埋葬的雖不是皇帝,卻是大權獨攬,垂簾聽政,喪權辱國的清太后慈禧;後者埋葬的則是中國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在位時政通人和,社會和經濟發達,死後以山為陵,山陵合一,千百年來陵墓保存完好。

“巨墳雲是舊梁山,山石崔嵬頗耐攀。南對乳丘思大業,下臨后土望長安。”這是郭沫若同志游乾陵時吟出的一首詩。乾陵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它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為陵”,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兩個山峰作為布局的骨架。北峰海拔l047.6米,呈圓錐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兩峰,東西對峙,構成陵園的天然門戶。整個陵園範圍方圓40公里,周圍還有王公貴族陪葬墓17座。各位遊客,下面請隨我一起走進乾陵遊覽一番。

【乾陵的特點—乾陵的結構和規模—墓前石刻】

各位遊客,當我們從西安出發,沿渭河和任河向西旅行時,會有一個感覺,就是無論是渭河北岸的鹹陽原上,還是在渭北高原的丘陵和山峰間,隨時都可以看到高大雄偉的帝王陵。這八百里秦川的帝王州里有18座唐代的帝王陵。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也就是穿過陝西西部的小縣城乾縣時,我們還會發現有座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峰設定陵寢、門闕、城牆,表現帝王至尊地位的陵墓,這就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和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

現在我們已站在梁山腳下,抬頭能望見武則天陵墓。大家看到西安在東,一馬平川梁山在西,山勢崢嶸。遠觀梁山,有3座山峰相連:正對遊客的遠處松柏交翠、山峰峭拔的北峰為武則天陵寢;南面稍低的左右對峙的兩峰為閉樓,其形象特別,當地民眾俗稱奶頭山。“以山為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尤其乾陵與山峰渾然一體的設計,實力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獨見。唐太宗原以為如此築陵較為節儉,還能免被盜之災,誰知築陵工程更大,耗費更為驚人,也未免去被盜之災。

乾陵建設於盛唐時期,興師動眾,勞民傷財,自不必說。單從其宏大的規模,壯偉的氣勢,富麗堂皇的建築來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據《長安圖志》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4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迴廊、偏房等大批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3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現在我們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門外。

各位遊客,請跟著我向前走。大家從朱雀門外向遠處高聳的陵墓望去,可見墓前一條司馬道相當寬闊,直通北峰。兩側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態生動的石雕。從南往北有八稜柱形華表、翼馬、朱雀各1對,石馬5對,戴冠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10對。4個門外各有石獅回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就是從武則天下葬乾陵開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續到清代。

【武則天生平介紹—述聖記碑—無碑】

各位遊客,豎在大家面前的有兩塊經歷1000多年歷史風雨的巨型石碑——述聖記碑和無碑。在講解這兩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據慣例,皇帝應立長子為太子,以繼承皇位。但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顧命大臣、母舅長孫無忌的大力幫助,所以破例被選為太子。太宗死後,李治繼承皇位,即後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權漸漸旁落到皇后武則天的手裡。

武則天原籍山西省文水縣,生於今廣元縣。父親是個木材商,後隨李淵起兵反隋,被任命為工部尚書。武則天少時隨父四處奔波,12歲喪父後,在外受到歧視,在家還受兩個異母哥哥的欺辱,正是這些坎坷經歷,鍛鍊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她14歲被唐太宗選人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削髮為尼,鏇被唐高宗接進宮中,先封為昭儀,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為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的已是武則天了。之後,武則天用酒毒死長子,廢次子為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終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經過36年的奮鬥,這位女人終於如願以償,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於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布自己為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的挑戰,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讚揚。武則天的確不同於一般的帝王,她敢於自己做皇帝,也敢於對自己的功績加以評說,現在我們在南門外看到的述聖記碑和無碑就是很好的證明。

述聖記碑,全碑共7節,故又稱七節碑。據說,由7節組成,取於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七節碑高7.5米,重89.6噸。碑座上刻有各種碑紋。碑文8000餘,由武則天親自撰文,後中宗書寫,表面上頌揚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實際上抬高了武則天自己。碑刻成後,還在畫上填以金屑。現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的金飾。

無碑通高7.53米,重約98.8噸。碑側線刻有龍紋,碑頭刻有8條璃互相纏繞。無碑就是說立碑時碑上沒有刻一個文。為什麼立一通無碑呢?至今有幾種說法,一是說武則天想讓後世的人對她作出公允的評價;一是說,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德無量,是無法用文來表達的;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為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碑讓後人去評論。不管怎么說,在帝王陵前立無碑在我國歷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也許你現在會問:碑上好像也有啊!是的,無碑變有碑是在宋、金以後,一些遊人代替武皇在碑上題,於是現在碑上共留下13段文。由於年深日久,風雨剝蝕,大部分也已無法辨認。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刻寫、旁邊用漢語翻譯的“朗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女真文早已廢棄,因此這個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和女真族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六十一尊王賓像之謎】

各位遊客,我們已經看到了排列於內城東西鬧樓的61尊石人像,這是武則天為了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而敕令刻制的。

61尊賓像是唐代波瀾壯闊的中外交流史的標誌,也是突出反映中外關係的乾陵石刻藝術的一大特色。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我國各民族統一的封建王朝最興盛的時期,同世界各地3op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往來。高宗駕崩後,舉國哀悼,61個國家和地區派出特使或首領親自參加安葬儀式。葬禮之後,武則天令工匠用寫真的手法,雕刻了參加葬禮的那些使節或首領,立於朱雀門兩側,東29尊,西32尊,按佇列形式整齊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緊袖衣,腰束寬頻,足登皮靴,雙手前拱,表示祈禱。從那時起創尊賓像已在乾陵墓前站立了1300餘年了。

有的人已經在問,石人的頭怎么都沒有了?是的,61個雕像絕大多數的頭早已毀掉,現只有兩尊有頭,高鼻子、深眼睛,可能是來自西域的使臣。每個石人背後原來刻有國名、官職和姓名,因長期風化,多數跡已無法辨認。《長安圖志》雖記載了39個王賓的姓名,但人們很難將這些姓名和石刻王賓像對上號,僅有兩尊石像背面跡比較清晰。從跡分析,一人來自如今的阿富汗,另一人來自伊朗。

關於頭像損壞的原因眾說不一,有的說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到乾陵遊覽時,看到雕有他們國家使者和首領為中國皇帝侍衛的石像覺得有失尊嚴,所以打掉了頭部,使人無法辨認;也有說千百年來,石人石馬已變神成妖,黃昏後常常毀壞莊稼,吞食牛羊,當地百姓氣極,遂將其頭部打碎。還有說改朝換代,軍閥混戰,才是乾陵石人崩潰、台殿燒毀、石刻破壞的真正原因。事實上這些石像損壞的時間史書中並無詳細記載,如果仔細閱讀無碑上的文,會發現在金天會十二年(公元1134年)還對乾陵進行了維修,結果是“繪像一新,迴廊四起”。直至明代,這裡還是“蕃王儼侍立層層,大馬排行勢欲騰”,乾陵石刻並未遭到多大破壞。只是到了清代,石刻受損的記述時有所見。今天,雖然只有隻剩軀體、不見頭部的王賓像可供人觀賞,但我們在為61尊王賓像頭部被損而惋惜之餘,想必同樣會對古代的精湛石刻藝術發出陣陣讚嘆。

【保存完好的乾陵】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已經來到武皇陵前。當大家想及那座高聳山峰下安息了千餘年的一代武皇和她的丈夫,會有怎樣的感觸呢?

乾陵不僅外觀宏偉,內藏也十分豐富。據述聖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

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所盜,惟有乾陵因盜挖時風雨大大而幸免於難。建國後考古勘查也證明,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於墓道口直至墓門,共39層。各層石條均用鐵栓板固定,並以鉛灌縫。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想挖開,確非易事。考古勘查還證明,陵墓四周沒有盜洞,墓道的石條和夯土仍為原來合葬武則天時的樣子。因此,乾陵有幸成為一座至今未被盜過的帝王墓。

解放以來,挖掘乾陵的建議多次被提了出來,但由於種種原因,國家都沒有同意挖掘。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赴陝西考察時就說過:“目前我國還沒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損失的科學保護方法,祖宗留下的遺產還是讓土地神多替我們保護幾年吧!”我們真誠希望所有遊客加入保護之列,並希望乾陵能為中國的旅遊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陝西西安大清真寺英文導遊詞
西安導遊詞範文(2) | 返回目錄

The Great Mosque at Huajue Lane

The Mosque is a major spot for religious activities of over 60.000 Moslems in Xi’an, likewise, an important cultural relic protected by the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Unlike the Arabic mosques, with splendid domes, the minarets reaching into the clouds, the coulourful engraved sketches with dazzling patterns, the Mosque here in Xi’an possesses much Chinese traditional touch in both its design and artistic outlook; besides the style peculiar to Islamic mosques, this Mosque also hold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vilions with painted beams and engraved ridgepoles.

However, any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the Mosque will be futile unless anything of the introduction of Islam into China is brought up.

Islam as a religious order was founded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7th century A.D. and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in the mid-600s. At that time, Arabian merchants and travelers came to the northwest of China by way of Persia and Afghanistan and thus established diplomatic, trade, and military contacts with China. In the meantime, another route saw a batch of sea voyagers through Bangladesh Bay and the Malacca Strait to China’s Guangzhou, Quanzhou, Huangzhou, Yangzhou and other cities where many of them settled down and married the local women who later gave birth to babies who then became Moslems.

However, massive immigration of the Moslems to China did not take place until as late as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13th century, when Genghis Khan, as a result of his expedition against the west, had conquered vast expanses of land stretching from Central Asia to Eastern Europe, including the north of Iran. Many of the Moslems in the conquered areas were thus forced to enlist and later settled in China.

Among the enlisted many were soldiers, and some were smiths and officials who were called the Hui people in the history books on the Yuan dynasty. The Hui people later followed Kublai Khan down to the south, helping him unifying China and then establish the Yuan dynasty. In the wake of the conquest, Islam spread all over China and mosques began to appear everywhere. In the Yuan dynasty, many Moslems held positions both in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organs of the country. And a lot of the Moslems took part in Zhu Yuanzhang’s uprising in the early 14th century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Therefore, all the emperors of the Dynasty issued mandates to protect Islam, and to set up mosques in praise of the Moslems for their feats. In the early 16th century, Islam predominated Qinghai on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cluding the Huis, the Uygurs, the Kazaks, the Kirgizes, the Tajiks, the Tartars, the Ozbeks, the Dong Xiangs, the Salars and the Bonans. The Moslems in Xi’an are mainly the Huis, being a small portion out of the ten million in China. 

The Mosque at Hua Jue Lane is the largest in Xi’an,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one of the earliest built on a comparatively large scale, and well preserved mosque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tele on the Building of the Mosque”, the mosque is said to be built in the Tang Dynasty. However,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mosque suggests a possible building dating back to the Ming Dynasty. The four courtyards of the mosque cover an area of more than 12,000 square meters, out of which about 4,000 are occupied by various structures. The still intact wooden front memorial gateway of the front yard, built at the turn of the 17th century, with glazed tiles on the top, spectacular corners and upturned eaves, is about 9 metres high, and has a history of about 360 years. The stone memorial gateway in the center of the second courtyard is flanked with a tail stele on either side with dragons carved on each, recording the repair work ever since the building of the Mosque. On the back of one of the steles are engraved characters by the master calligrapher Mi Fu, “May Buddhism Fill the Universe”, on the other, “Royal -Bestowed”by Dong Qichang, another master of the same art of the Ming dynasty. They are treasures in Chinese calligraphy. At the entrance of the third courtyard is an imperial built hall, where a “month tablet”, showing the calculation of the Hui Calendars in Arabic, is stored. It was compiled by a man in charge of the mosque called Xiao Mining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A three –storeyed octagonal wooden structure called “Retrospection Tower”also stands in the center of the courtyard, which has the same function as the minaret in Islamic temples in Arabic countries, and which is a place from where orders were sent to call the Moslems to come to worship. Respectively, on the south and north wings of the tower, are a reception chamber and a Scripture Chamber, both elegantly laid out. The five wooden houses, which are called “Water Houses”in the southwest section of the Mosque are the place where the believers bathe themselves before they attend their services. And in side the fourth courtyard there is a structure called “the Pavilion of Phoenix”, a place where the worshipers used to wait for the services. The Pavilion, in fact, is a compound structure of three small buildings. The six-gabled structure of the central part, adjoining the two three-gabled buildings on each side looks very much like a flying phoenix, and hence its name. Just at the back of the Pavilion, there is a fishpond, beyond which is a platform occupying an area as large as 700 m2. Across both ends of the platform stands the 1,300 square metered service hall, holding over a thousand worshipers at once. There are over six hundred sunk panels well as the sunk panels, are decorated with patterns of painted trailing plants and Arabic letterings. The imam leads his group of worshipers, while facing in the direction of Mecca, to chant in Koran and to pay their religious homage.

The Moslems in China share very much the same customs with their brothers and sisters elsewhere in the world. They worship five times a day: at dawn, at noon, in the afternoon, at dusk, and at night. Female worshipers attend their services in a separated place from their brothers, usually at home. Moslems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ir health and see that they always wear clean clothes. They are teetotalers not only of wine, but also of pork and animal blood for in Koran pigs have been mentioned four times as being “unclean”. According to Koran, a man can have four wives and women should wear veils when they go out. However, except a few places in Xinjiang, the Chinese practise monogamy and women are veiless when they go out. Upon his death, a Moslem has to be “thoroughly cleaned”(thoroughly bathed), has to be put on “Ke Fan”(to be shrouded with a piece of white cloth) and has to be buried coffinless in the ground, with an imam reciting Scriptures at the funeral.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promulgates that freedom of religion of each citizen and freedom of preserving or reforming local customs for every nationality are permitted. And of course, the Moslems in China enjoy equal rights with peoples of other nationalities and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customs are respected everywhere in the countr

西安兵馬俑導遊詞
西安導遊詞範文(3) | 返回目錄

各位尊敬的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古城西安,我就是你們這回西安之旅的導遊。我姓徐,大家就叫我徐導好了。今天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世界遺產之一,秦兵馬俑。景點位於西安臨潼,我們坐的車也是去臨潼的,行程大約四十分鐘。我想提到西安的臨潼,你們肯定會想到舉世無雙的秦兵馬桶。

好了,我們現在已經到了秦始皇陵園,請大家按次序下車。你們知道秦兵馬俑的來歷嗎?原來以前的朝代,皇帝逝世都是找一些活人陪葬,後來到了秦朝,一個大臣對秦始皇說:“之前的朝代乃是用活人陪葬。我覺得這樣對您不是很妥當,不如讓能工巧匠們打造出一支用泥土做成的您那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如何?”秦始皇覺得這個想法挺不錯,就答應了下來。其實要不是那時候秦始皇的一點頭,今天就見不著這氣魄雄偉的兵馬俑軍隊。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目前已發掘了三個俑坑,總面積近XX0平方米,差不多有平時的50個籃球場那么大,坑內有兵馬俑8000個左右。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是一號坑,也是三個坑中最大的一個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你看都點了三個俑坑總面積一半還多呢!既然面積那么大,那么數量也非常多,有6000多個。一號坑上面已經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我們可以走進大廳再細細游賞,遊覽時也要注意安全喔!

你們請看,那身材魁梧,頭戴曷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的就是將軍俑。有的神態自若,目光炯炯,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有的則是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似在考慮如果作戰,戰勝敵人。滿是大將風範。

再看那些武士俑,各個體格健壯,它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登前端上翹起的戰靴,好像在聽候號角,待命出征。

接著繼續來看騎兵俑,仔細觀察,它們身上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登長靴,右手執韁,左手持弓箭,仿佛隨時準備上馬衝殺。

打仗時期,肯定少不了一群良駒。看前方,那陶馬跟真馬一樣大小,一匹匹形體健壯。那躍躍欲試的樣子,如果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跳上征程。

不管是將軍俑、武士俑還是騎兵俑,都好像在暗下決心,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甚至連陶馬也好像在打算一定要精忠報國,走進它的身旁,似乎能感愛到輕微的呼吸聲……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慨。

各位親愛的遊客們,時光飛逝,今天的秦兵馬能之旅也就告一段落了,現在我們準備啟程回賓館,接著後幾天的活動內容……

西安導遊詞
西安導遊詞範文(4) | 返回目錄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西安遊覽。

歷史文化名城西安位於黃河西岸渭水平原的中部。這裡是良田縱橫,一目萬頃的八百里秦川,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中華大地上,鑲嵌在黃土高原南端的這顆耀眼的明珠,昔日曾有過名震寰宇、無比輝煌的歷史文化,也有著綠水青山、無比秀媚的自然景觀。

在西安南側的東西凡百裡間,是峰巒疊峰、逶迤相連的有“東方阿爾卑斯山”之稱的秦嶺山脈。在這道美麗的風景線上,有險峻挺拔號稱五嶽之首的西嶽華山,有以溫泉湯池而聞名天下的臨潼驪山,有四季蔥綠而內藏珍稀的終南山,有以六月積雪不化堪稱奇觀的太白山,它們共同形成了一道天然而獨特的景群。在古代長安,周圍有渭水、滻水、灞水、澇水、灃水、滈水、氵皂水、潏(yu)水八條河流,碧波蕩漾,環繞其間,即所謂“八水繞長安”。

這座秦嶺腳下、渭水之濱的千年古都,東有潼關之固,西有散關之險。在北方,秦代所修寬達百米綿延千里的馳道直通蒙古草原,是抗擊匈奴、供給給養的主動脈;在南方,有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可越漢中而抵巴蜀;東南方向商洛山中的武關道,則是通往楚地的咽喉。古代長安交通便利,水陸並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帝王建功立業之地。

西安地區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人類文明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也許還沒有一座城市能夠和西安相比,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無與倫比的輝煌:它是西周以來13個王朝的首都,中國封建社會前半期歷史的縮影。

周秦以來,西安以其獨特的歷史地位長期處於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公元前11世紀,周族在關中西部的歧山、扶風一帶不斷壯大,最終滅商而立國,建都於灃京和鎬京。秦人先後在雍城、櫟陽和鹹陽建都,東出函谷,消滅六國,建立起空前統一的秦帝國。秦仍以依塬面水的鹹陽為都城,渭河兩岸,宮闕連綿不斷。漢高祖劉邦滅秦後,看中了沃野千里的八百里秦川,選定與秦鹹陽一水之隔的渭河南岸立都。西漢之末,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承襲了漢家的國都和建制。及至黃巾軍起,董卓遍燒洛陽宮室,十八路諸侯討卓,董卓遂迫使獻帝西遷長安,東漢王朝在此有6年時間。

風景秀麗的灃河兩岸,蘊藏著30XX年前西周時期的大批文化瑰寶,是一塊充滿神奇而具有誘惑力的地方。西晉的愍帝在長安即皇帝位,僅3年即被滅掉。北朝的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又先後在此建都。長安城在漢代的安康、祥和之後,經歷了長時間的戰亂和兵荒。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再次統一中國,之後就在漢長安城的東南部,由著名建築師宇文愷設計督建了隋的都城大興城。大興城的規模布局和科學設施顯然超過了漢長安城,它奠定了唐代長安的基礎。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也是中國都城史上無可比擬的輝煌典範。長安不但是大唐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東方最大的一座國際性都市。

“秦中自古帝王州”。歷史選擇了西安,西安充實了歷史。今天,每當人們提起西安的昔日長安時,無不充滿了民族的自豪感,充滿了對中華幾千年豐厚和無與倫比的古文明的崇敬和仰慕。

如果說,是歷史選中了西安作為帝王之都,使這裡成為千餘年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大舞台,那么曾在這裡叱吒風雲、建功立業的歷代帝王們卻情有獨鍾地選取了關中深厚博大的黃土地作為自己最終的歸宿。於是,密集而宏大的帝王陵墓以傲視古今的氣勢遍布關中,成為西安一帶最為獨特的人文景觀之一。

陝西的帝王陵墓,最遠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陵。它是世所公認的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在西安以北黃陵縣橋山之巔。自古及今,年年歲歲,無數炎黃子孫華夏苗裔,來此謁陵祭奠,尋根問祖,緬懷聖德。除黃帝陵外,從西周到隋唐的XX年間,大約有70多位帝王也埋葬在關中。

古代長安不但是長時期中國政治、經濟的中心,也是宗教文化的中心。在政治安定、經濟發展的唐代,長安的宗教文化也達到了鼎盛。這時,不但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文化廣為傳布,更重要的是外來的佛教文化居於社會生活的突出地位。

自漢代佛教傳入我國,經歷南北朝而成為門閥士族們的意識形態。唐代尊佛、崇佛蔚然成風。長安作為綿延萬里、橫跨亞歐的“絲綢之路”東端和世界性大都會,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各種教派的名僧和傳教者。唐長安的城內城外,塔寺林立,講經聽法者雲集。據歷史文獻記載,長安城內僧寺多達122座,尼寺31座,帝王和朝廷顯貴以建寺、度僧為榮。這些寺院的規模之大,也是非常驚人的,如慈恩寺即“重樓復殿,雲閣洞房,凡十餘院,總一千八百九十六間,占地三百四十二畝”。在開明和開放的唐代,不但異彩紛呈的佛寺各個教派和作為國教的道教非常活躍,而且景教 (基督教傳人東方的別稱)、摩尼教、伊斯蘭教也相繼傳人中國,為中外文化的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時至今日,長安城內外尚留有多處宗教文化遺存,巍峨的慈恩寺大雁塔和秀麗的薦福寺小雁塔,成為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的象徵。法門寺因出土了唐代珍藏的四枚佛指舍利而重新成為佛教聖地。大興善寺、青龍寺、香積寺等著名寺院,也都成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徵和觀光聖地。著名的道觀樓觀台、八仙宮和城內中西合璧的化覺巷清真大寺,則分別是道教和伊斯蘭教文化的重要傳播地。

古城西安在歷史上曾為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已偉大輝煌的身姿提供了寬廣而明亮的舞台,為中華民族的生存、進步和發展做出過不朽的貢獻。也許正是出於對西安的回報,歷史慷慨解囊,饋贈給這塊神奇的土地無數的歷史文物和文化遺存。這是一筆難以估價、享用不盡的寶藏,它不僅使每一個華夏兒女引以為自豪並感受到歷史的責任,而且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精華之一,也讓全世界的人們從申領悟到社會文明發展的清晰軌跡和人類澎湃不息的創造力。

西安及其所在關中地區的歷史文物具有罕見的歷史序列的完整性。這一突出的優勢,是由於西安悠久歷史的大跨度特點所決定的,為許多歷史名城所難以企及。在這裡,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的舊石器與60XX年前半坡母系氏族聚落團泥幻化的彩陶盆,共同勾畫出原始先民們生息、繁衍、發展的脈絡和足跡;深沉凝重、神秘詭譎的商周青銅器,再現了奴隸社會貴族們制禮作樂、鐘鳴鼎食的生活氣象;秦漢時代英姿勃勃的兵馬俑和精美的畫像石,挾裹著封建社會早期的政治風雲和烽火硝煙;隋唐絢麗奪目的壁畫和流光溢彩的金銀器,記載著黃金盛世的輝煌篇章;還有那宋元明清的碑石、瓷品、畫,則是西安在失去帝京繁華之後,文明繼續延伸發展的見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將西安地區的文化遺存按時代順序排列檢索,無異於在讀一本濃縮的中國通史。

西安及其附近地區的文化遺存內容豐富,門類齊全是又一大優勢。且不說占地面積廣闊的西周灃鎬、秦鹹陽宮、漢唐長安城等大型遺址和美輪美免的歷代古建築、名剎古寺、石窟造像,單就可移動文物而言,據初步統計,館藏數量已達60餘萬件(組)之多。包括陶瓷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壁畫、石雕磚刻、銘記碑帖、符節璽印等各種門類。從這個意義上看,古城西安本身就是一處天然歷史博物館,是一座文化藝術品薈萃的殿堂。

西安的自然景觀亦是獨具特色,境內及附近有號稱“奇險天下第一”的西嶽華山、全真派鼻祖王重陽修煉的終南山、有“天然地質博物館”美稱的太白山以及“女媧補天”之地驪山、“洞天第一福地”樓觀台、“中國山水故鄉”——輞川(蘇軾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猿人故鄉” ——藍田溶洞等風景名勝區。西安的園林處處凸顯出皇家的風範。華清宮以其天下第一的溫泉、溫馨浪漫的愛情故事講述著 《長恨歌》的點點滴滴;興慶宮則描述著“李白醉酒”的千古佳話;一首“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讓樂遊原的黃昏成為量迷人的黃昏景觀。“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如果有機會去一趟韋曲,你一定會在那桃花樹下伴著“人面桃花”的美夢,感悟真愛。西安目前有森林公園11處,它們構成了這座古城的天然氧吧。

人文和山水情景交融,構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韻風姿。

西安作為中國的古都之首,在經歷3000多年發展史之後,又肩負著無數箇中華民族輝煌、光榮的夢想,正步履堅定地走向明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古城西安揭開了自已發展史上嶄新的篇章。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618萬西安人民,抓住時代機遇,以科技、旅遊、商貿為先導,以前人所未有的氣魄和速度,努力把西安建設成社會主義的外向型城市,一個欣欣向榮、充滿活力的西安城正屹立在世界城市之林。今日西安,是當代中國科學技術研究和開發的重要基地。全市現有各類科研機構3000餘個,不僅有機械、電力、電子、航空、航天、地質、化工、紡織、儀器、儀表和核工業等科研機構,而且全國唯一的鐘表工業研究所和航天測控網的中樞神經——衛星測控中心也設在西安。

今日西安,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全市有各類高等院校42所,10多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約100處博士學位授予點和300多處碩士學位授予點,每年為國家培養大批的現代化人才,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才的搖籃”。

今日西安,又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旅遊熱點城市。悠久浩瀚的歷史文化遺存,秀美而雄壯的中國西北自然風光,千姿百態、神奇濃郁的傳統民俗風情,構成了西安地區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吸引著無數海內外觀光者前來尋幽探勝。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各項旅遊設施和市政工程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以西安為中心,高等級公路縱橫交織,四通八達。歐亞大陸橋的貫通和西安鹹陽國際機場的建成,使西安與國內外的聯繫更為頻繁和緊密。一大批星級飯店和現代化的娛樂設施和場所如雨後春筍般地拔地而起,這不僅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保障,也為古城市容市貌平添了風采和魅力。

為了豐富旅遊者的文化娛樂生活,滿足休閒度假的需要,西安市建成唐樂宮、古都大劇院、唐華歌舞劇院、陝歌大劇院、銀座夜總會、桃園湖保齡球俱樂部等多種形式的文化娛樂設施3700多個;推出了《唐長安樂舞》、《仿唐樂舞》、《秦俑魂》、《陝北民間樂舞》等文藝節目,久演不衰,贏得國內外遊客的讚譽。

西安的旅遊商品生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秦俑仿製品、仿古青銅器、秦繡、玉器、絲綢、工藝瓷器、戶縣農民畫、唐三彩、瓷板畫、景觀表、麥稈畫、關中剪紙等民間工藝品十分豐富。全市有涉外旅遊定點商店26家,可以滿足各位遊客不同層次的購物需要。同時,西安的餐飲業可以為遊客提供獨具特色的陝派飲食,如仿唐菜、餃子宴、羊肉泡饃和享譽全國的地方小吃。

今日西安,還是一座內陸全方位開放的國際大都市。通過對歷史興衰的總結和對美好未來的懂懼,西安人民已深刻認識到,向世界敞開大門,讓西安走向世界,這是今日古城發展繁榮的必由之路。

歷史曾經厚待了西安,西安也必將不負歷史!

西安乾陵導遊詞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範文
西安英文導遊詞
西安兵馬俑博物館導遊詞
西安大雁塔景區導遊詞
西安碑林導遊詞
陝西西安乾縣唐乾陵導遊詞
陝西西安華清池英文導遊詞
陝西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導遊詞
陝西西安秦始皇兵馬俑英文導遊詞